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_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影评(2)

乐平分享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3

  天终于看了《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让我有太多想说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别再心里太压抑,权且以这篇影评做宣泄。

  整部电影的色调,除了那个在躲避纳粹搜捕时穿红色衣服的犹太小女孩,在宣布德军投降时出现的那个微弱的红色烛光,整个片子几乎都是黑白的,压抑,沉闷,黑暗,毫无生机,毫无希望,是的,拍这样的电影,只有黑白色调,才能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尊重吧,只有黑白色调,才能展现当时人们的的无助和绝望吧,只有黑白色调,才能充分的刻画纳粹人心的黑暗和泯灭的人性吧!

  唤醒

  辛德勒原本是德国的纳粹党员,是借战争的机会投机发国难财的商人,他廉价雇佣犹太人,为他的工厂生产商品,因此这些犹太工人也免遭杀戮,他以此迅速发了财,一开始,当他的一些犹太工人被纳粹士兵杀害时,他只觉的那样损害了自己工厂的利益,阻碍了自己的发财道路,但当德军大开杀戒时,当他亲眼目睹一个个生命那样轻易的被残忍的杀害,当他目睹一幕幕人间的惨案后,内心受到极大震动,这时候有个犹太姑娘来找他,因为这个姑娘听说他的工厂是犹太人的避难所,她祈求他救自己在集中营的面临被屠杀危险的父母,他当时拒绝了,他拒绝把自己的工厂变成为避难所,拒绝承担这一份责任,同时还有风险,但是经过一番心理挣扎后,善良终于战胜了自私,人性之善被唤醒,他通过自己的关系,将那个姑娘的父母掉到自己的工厂,从而躲避了纳粹的杀害,之后,他的工厂真正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他通过贿赂纳粹高官,以各种各样的方法保护犹太人免遭杀害,当纳粹要将所有的犹太人杀害殆尽时,他以这些工人能给自己带来利润为借口,花了很大一笔钱,写了一个长长的名单,上面是他要带走的一千多个犹太人的名字,“买”下了自己工厂的一千多个工人,把他们运送到自己的家乡,当妇女被错误的运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时,辛德勒又花了重金将她们救出来,最后随着德国的战败投降,因为自己的身份,他却开始了逃亡,在他离开的那个晚上,大雪纷飞,而那个被他救的的犹太工人,将自己的金牙拔下,铸成一个戒指,送给了辛德勒,那枚戒指上写着犹太人的名言“when you save a life,you save the world”,但辛德勒看到之后,却自责难过的泣不成声,他说,他本可以救更多人的。

  泯灭

  格特,纳粹军官头目,早晨起床 ,以射杀犹太人为一天开始的乐趣,会无缘无故的拿枪射杀路过的人,不为什么,就是想杀,当辛德勒和他讨论什么是权力时,辛德勒说,只有能够控制权力的人,才拥有真正的权力,滥杀无辜,那不是权利的体现,那是独裁。这一番对话似乎对格特有所触动,第二天,面对那个做错事的女工,和没有将浴缸擦干净的小男孩,他一反常态,居然对他们说:I pardon you。他在浴室的镜子的镜子前驻足良久,看着镜中的自己,说了句:pardon me。这时他人性微弱的善似乎被唤醒,然而最终,他朝那个小男孩开枪了,黑暗面还是战胜了善,最终,任由人性的堕落,自我救赎失败,人性,在他身上,完全泯灭了。他完全沦为杀人魔鬼。

  较量

  其实,每个人都有阴暗,邪恶,残酷的一面,也有善良,正义,光明的一面,做怎样的选择,其决定权在我们自己,就如片中的辛德勒,也不是完全是个圣人,他开始时也是自私的,只为了自己谋利,在一开始要不要救那个女孩的父母时,他也犹豫过,他也挣扎过,内心也做过权衡,但最终,还是善站了上风,善战胜了恶,而那个格特,在听了辛德勒的一番劝说后,内心,多多少少都会动摇,那说明,他的心中也是有善的一面的,然而,那样的善太微小,他没有足够强大的心智 ,来战胜恶,最终,放任恶的蔓延,放弃自我救赎,恶战胜了善。

  杀戮

  为数不多的几部电影,我看的哭了,但这是第一部让我几次眼泪涌上眼眶的电影。原谅我的妇人之仁。

  镜头一

  当纳粹士兵上来抓捕杀害犹太人时,那个母亲,拿出全家的黄金饰品,包裹在面包里,给家里的每个人吞下,那个医生,让每个在病床上的患者喝下毒药,看到这里,真的很难受很难受,那个母亲,那个医生,该是以怎样的勇气和决心,来结束自己亲人和患者的生命,对于他们,这又是怎样一种无奈,心酸,残忍的选择。

  镜头二

  格特借口杀害那个生产铰链的工人,但是子弹却卡壳了,枪对着工人的头,一次次的扣动扳机,却一直没有子弹射出,也许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讽刺,也许有人会觉得可笑,但我觉得,随着一声声的子弹卡壳的声音,对那个工人,是怎样一种心理上的折磨,胆战心惊,随时随地可能丧命,而那个卡壳的手枪,似乎在无情的戏弄着这个可怜人,我突然不忍看下,这是一幅多么残酷的画面啊!

  镜头三

  德国的小孩子在玩耍,荡秋千,突然间天空下起了雪,然而,随着镜头往后推移,才发现,这不是雪,这竟然是焚烧犹太人尸体所产生的灰,看到这,我一阵毛骨悚然,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儿童在快乐无忧的玩耍,另一边是在焚烧犹太人尸体,漫天飘舞的,不是浪漫的雪花,而是一个个冤死的灵魂,是对罪恶无声的指控,这样的画面,让人窒息,什么是魔鬼,什么是人间地狱。

  镜头四

  当纳粹士兵第二次到房间搜查有没有逃脱的犹太人时,一个躲在钢琴中的音乐家,不小心碰到琴键,发出声音,被纳粹发现了,之后纳粹又发现了好几个躲藏在房间里的人,在机枪声响起时,同时的,响起弹奏钢琴的声音,面对死亡,面对杀戮,那个钢琴家,用音乐为杀戮伴奏。看到这里,突然间觉得导演好残忍,好残忍,但其实,残忍的不是导演,是历史,是事实。

  镜头五,镜头六.......

  电影的最后,由黑白切换至彩色,由过切换至现代,一个个因辛德勒获救的犹太人或其后人,在辛德勒的墓碑上放上一块块代表永远感恩的石头。生命继续,生生不息。

  当时辛德勒,救了那1200多人,然而,其他人呢?那被屠杀的600万呢?生命难道不是平等的吗?谁又能说谁的生命就低人一等呢?谁的生命又注定该被剥夺呢?除了上天,谁又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呢?杀戮者和被杀者,你们的生命在本质上,难道不是相同的吗?对杀戮的制约,宗教,法律,我认为,都不是最本质的方法,对人生命的尊重,对生命平等的认识,才能够真正能够制止人类的相互残杀。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4

  倘若奥斯卡·辛德勒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为自己信念而战斗的英雄人物,那要理解他这个人,一定会更容易一些。但事实上,他是个带有缺陷的人,酗酒、赌博、玩弄感情、受贪婪驱使、渴求奢华生活;于是,这令他的人生成了个谜。二战开始时,他看准了其中的机会,来到纳粹占领下的波兰开设工厂,以极其低廉的工资雇佣犹太人为自己工作。他的目标是成为百万富翁。战争快结束时,他却冒着生命危险,牺牲个人财富以拯救那些犹太人;他欺骗纳粹长达数月,设立了一家子虚乌有的军工厂。

  他为什么会转变?究竟发生了什么,令他从加害别人的人,变成了人道主义者?影片《辛德勒名单》根本就没有试图去回答这个问题,这一点必须归功于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因为,任何一个答案都有可能是太过简单的,对于辛德勒的一生来说,那都会是一种侮辱。大屠杀是一个巨大的邪恶引擎,在种族主义和狂热情绪的推动下疯狂旋转。但辛德勒却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小小角落,凭借智慧战胜了它,不过,他看似本来就没什么计划,纯粹凭着冲动随性而为,甚至是他自己都没法完全弄清楚这些。这是斯皮尔伯格目前为止最优秀的一部作品,他还原了大屠杀的真相、辛德勒所造就的奇迹;在此过程中,他并没有借助那些简单的叙事程式。

  本片片长一百八十四分钟,和所有伟大的电影作品一样,它看上去还是显得太短了。影片一开始,辛德勒(列姆·尼森[Liam Neeson])便登场了,他长得身高马大,给人不怒自威的感觉。他穿着考究,经常流连夜场,为纳粹军官以及他们身边的女孩子购买鱼子酱、香槟酒,他还喜欢和高级军官们合影。他骄傲地在衣服上别了纳粹党徽。他在黑市上也很吃得开,能搞到尼龙、香烟、白兰地。当局乐于帮他开设工厂,制造用于军队炊事班的搪瓷厨具。他也很乐于雇佣犹太人,因为他们的工资低于正常水平,这样,他就能大发横财了。

  辛德勒的天才在于贿赂、谋划、欺骗。他对经营工厂一无所知,于是找了犹太人会计伊萨克·斯特恩(本·金斯利[Ben Kingsley])来负责这一块。斯特恩在克拉科夫走街串巷,为辛德勒的工厂雇犹太工人。因为这是家受到保护的军工企业,如果能在那里工作,无疑有助于犹太人保命。辛德勒和斯特恩之间的关系,斯皮尔伯格处理得十分细腻。战争刚开始时,辛德勒一心只想赚钱,而到影片结束时,他一心只想救“他的”犹太人。我们知道斯特恩很清楚这里面的事情,但却从没有在影片中看到两人谈论此事的画面;这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情况下,大声交谈某些事,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这种细腻正是斯皮尔伯格贯穿全片的力量所在。本片剧本由斯蒂芬·泽里安(Steven Zaillian)根据托马斯·基尼利(Thomas Keneally)的小说改编而来。它丝毫没有情节剧的做作,相反,斯皮尔伯格选择了一系列的事件,清楚无误地呈现出来,不存在刻意操弄情绪的问题。看到这些事件,我们也就理解了辛德勒以及他的计划有多么的隐秘了。

  他也以一种生动、恐怖的方式将大屠杀呈现在了我们面前。片中有位名叫哥特(拉尔夫·费恩斯[Ralph Fiennes])的纳粹战俘营长官,堪称是研究邪恶的愚蠢最好的案例。他站在自己“别墅”的阳台上,俯瞰监狱大院,随意射杀犹太人只为练练枪法。(辛德勒能够说服他放弃这个习惯,靠的是迎合他的虚荣心,这事辛德勒做得是如此明显,几乎就像是在侮辱他一样。)

  哥特属于那种脆弱的虚伪者,竭力维护某个理想,但却又将自己排除在外;一方面他宣扬杀死犹太人的做法,另一方面却挑了个名叫海伦·赫什(安贝丝·戴维茨[Embeth Davidtz])的漂亮犹太人当女仆,而且还爱上了她。她的同胞正遭到灭顶之灾,她却因为他心血来潮的爱恋而得以幸免,面对这样的情形他却并不觉得奇怪。在他看来,自己的个人需求比是非对错、生存毁灭更加重要。研究一下他这个人,我们意识到纳粹主义靠的正是思路类似杰弗瑞·达默Jeffrey Dahmer 绰号“密尔沃基食人族”的美国连环杀手,生前共残酷杀害十七名男性,大多为非裔或亚裔。——译者这样的一些人。

  影片用的是黑白摄影,用到的外景地很多就是当年上演这一幕幕的真实地点(包括辛德勒当初的工厂厂址,甚至是奥斯威辛的大门),斯皮尔伯格为我们展现出辛德勒是如何与纳粹系统的疯狂打交道的。他贿赂,他哄骗,他吹牛,他好不容易才没被识破。影片最大胆的一个段落中,装满他雇工的列车错误地开向了奥斯威辛,辛德勒亲自去死亡集中营,大胆地说服了管理者,放过了这批犹太人,将他们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送上了开往他工厂的列车。

  本片最让人惊喜的一点在于,斯皮尔伯格做到了如此完完全全地为故事服务。本片演得出色,写得出色,导得出色,看上去也很出色。每一场单独的戏都是美术指导、摄影、特效、群众演员管理上的杰作。但是斯皮尔伯格本人,个人风格突出的他,以往作品中不乏故意让我们注意、牢记的华丽镜头的他,这一次却消失在了作品之中。尼森、金斯利以及其他演员身上,也都没了那种炫技的演出。所有人都只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影片结尾,有个充满压倒性的情感冲击力的段落,由当初那些因辛德勒而获救的人亲自登场。我们了解到,“辛德勒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子嗣如今已有六千人,而整个波兰的犹太人也只有四千人。这看似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明显的道理,在拯救犹太人方面,辛德勒一个人做的比一个国家做的还多。但光有这结论还太过简单。本片传递的讯息在于,面对大屠杀,有个人做了某些事,而其他人却麻木不仁。或许,要想做到他所做的这些事,一定要有像他这样一个叫人捉摸不透的、恣意妄为的、毫无计划的、不顾风险的骗子才能行。换了任何一个有着合理计划的理性的人,都不可能走得那么远。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写到过,他不喜欢《汤姆叔叔的小屋》,因为作者不断地为反对奴隶制而说教。“非得要对奴隶制发表评论吗?”他问道,“把它描写出来;那就足够了。”他又补充说,“作者写书,一定要像宇宙中的上帝一样,无处不在却又无法察觉。”这话也可以用在本片的作者斯皮尔伯格身上。他描述了大屠杀的邪恶,他讲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某些本该成为受害者的人是如何幸免于难的。在此过程中他并没有使用电影这行业的花招,那些只会招来寻常的情节剧式反应的导演手段和戏剧性手段。在这部电影里,你无法察觉斯皮尔伯格的存在。但每一个镜头中,他的克制与激情却又无处不在。


猜你喜欢:

1.观看辛德勒的名单有感

2.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800字以上

3.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4.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5.观辛德勒的名单有感

6.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600字

43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