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受3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受1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前后少了两名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男孩并获得好心人的帮助。
这个代课老师比我们还小,13岁,但她倔强的坚守“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最后很多人筹钱,但这些资金及物资有多少能送到贫苦学生手中,又有多少资源是真正花在学生身上的,当老师说要找张慧科时,到村长家求助,村长一面收起大鱼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绝她的请求,并说没钱,想帮也帮不了。当老师去搬砖时,农民工都知道这是帮助同学,那么那些不让上车,不给予帮助的城里人,又算的上什么。电视台的接待员,口口声声的按规章办事,看见那个就有本事让一个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知道张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烦的态度去面对,难道这个世界就没有一点点平淡么。
这个故事,说出了贫困小学的不幸,说出了整个中国的不幸,每一个势力的人民的不幸。
我认为,山村小学单靠慈善是不可能的,国家的大官小官已经完全没有当初共产党的光鲜,社会的腐败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受2
当看完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老师啊!”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课老师魏敏芝,仅仅13岁,也就是小学刚毕业,被家有事的高老师找来代课。高老师临走前告诉她:“全班28个学生,在我回来之前,一个都不能少!”
这对魏敏芝来讲,虽然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但也给她带来了很多压力。第一个压力是县里选明新红为跑步运动员,她就以“失踪”为借口,保住了“一个都不能少”。而第二个压力是张慧科因家庭贫困,离校进城打工。这又急坏了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一个小女孩,不顾年小路远,独自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吃了不少苦,甚至一整天没进一口食,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着,最终找到了张慧科。
是什么力量使魏敏芝能够保住“一个都不能少”呢?我认为主要是她有一颗爱我课堂、遵守诺言和忠于教育事业的心。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精神所在。
相比之下,再看看自己,我也10岁了,可是遇到一点困难我就退缩,作业多了也不认真写。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受感动,我要向魏敏芝学习,树立正确的信念,遵守诺言,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受3
再次重温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仍然令人看得揪心,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这只是一部电影却折射出当今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某些穷山区穷孩子不也真实地演绎着这一幕吗?
让人心酸的同时,更对影片中仅13岁的小老师那种信守诺言,有责任心的精神所敬佩.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从事的行业,也是老师.在最初任教之前是在一所村办的小学实习,教的是英语,说实话,.当时那所学校根本还没有开设英语课(初中才学),也没有现在高科技设施,但是孩子们听到有英语课上都兴奋不已,个个都挺好学,挺勤奋,哪怕不是主课,她们都坚持每天读背所教的英语单词,句型.当时那所学校也没有打印机.复印机,她们的试卷是我用油印纸刻上去再印刷出来的,虽然过程困难,但她们却以多数优秀的成绩回报了我,我倍感欣慰.虽然那个历程只是短短的二个月......
十多年过去了,也许现在那所学校早已开设了英语课,安上了好的设备,有优质的英语试卷...但直到今我都无法忘记当时离开时孩子们流露出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忘不了她们因无法再上英语课而无助的眼神!
影片中因为山区贫穷,他们没有好的老师,更没有好的教学资源,更可怕的是她们因为没钱可能随时辍学,那么,在现实的穷山村中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已坐上了学堂,接受了教育呢?教育对一个国家是那么的至关重要,没有了教育,科技就不能发展.经济就不能繁荣,社会也无法进步,就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的地区,还是有很多孩子都无缘于学校,无缘于教育.
看过影片让我深深懂得: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持有一种负责任,有担当的精神.虽然现在我已不是一名教师,也无法再投身于教书育人,但我仍然非常热爱这一行业,知道老师肩负的重任有多重,看过此影片,发出由衷的感言:感谢所有敬业的老师们,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您们就是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