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我的1919观后感受3篇

乐平分享

  我的1919观后感受1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总会有几个标志性记号的年年岁岁。我的1988,在啼哭中与这个世界初见。在你的19**,上小学时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被老师表扬,在你的19**记住了某个人最纯真的笑容,又或许你在19**,第一次看到妈妈头上的白发 ……这些曾留给我们快乐或悲伤的年岁,是你的一生中最难忘的印记。而有这样一个人,他的1919,与国家衰弱的命运紧紧相连,在巴黎和会上,为国家的统一和尊严雄才激辩和据理力争。虽然他的极力争取最终幻化成国际不平等协议面前一声愤怒的叹息声,但他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他坚毅的拒签行为,没有辜负燃烧起国内爱国思潮熊熊烈火的一颗颗激愤之心。他和他同事们的内弱外压下的正义坚持,成为他的1919最难忘的印记,而这印记,在被拍成的电影《我的1919》里成为永恒。那一年,五四青年爱国运动由此爆发,已然是中国历史的新开端。中国革命至此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他,就是1919年前往一战后战胜国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团代表之一,顾维钧。他和他的外交总长,和他发小的爱国挚友,深刻历经了1919国家的的孱弱,带来的不公和剧痛!而他的坚毅凛然,总长陆征祥的无奈却终不屈服,以及肖克俭愤然的为国牺牲,都是一个个坚强正义的灵魂,为我们染写了爱国的深刻含义。

  不卑不亢,敏捷善辩,1919的年轻的顾维钧意气风发,巴黎和会的举办国法国的克里孟梭深深赏识这位中国的年轻人才。然国家衰弱。当中国同样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外交团却无法和法国,意大利以及英国一样享有平等的5个席位。但顾维钧不放弃。作为两个席位之一的代表,在会议上,他用汉语义正辞严,精辟深刻地阐述中国对山东主权的合法化和绝不让步的坚持。”中国绝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情辞恳切激烈,令人动容。他又以浅显而精妙的例子痛斥了日本为自己霸占山东的小偷行径找的无耻掩饰,赢得国际记者和要士的关注和真挚的赞赏。当美国充当”和事佬”,在会下试图糖衣说动顾维钧做出让步事,顾的毫不所动和自是至终的自尊自重的姿态,让我们深深折服。

  一切,在那战争年代的国际舞台,他以自己的大义与机智,稳重而深恳,坚定不移的爱国信仰,为国家争取,奉献着。且在他的身旁,有总长陆征祥的支持,“取消顾维钧的代表资格我就辞职!”,是对他的信任。同仁肖克俭,亦然组织国人的爱国运动,以另一种方式在诉说他的爱国之情,他与顾殊途同归,但他那激昂的情感却感动与激励着顾维钧,和当时的许多人。然而,自古“弱国无外交”。任顾维钧再出众和才华横溢,令人伤痛的局势也不能是他一个人可以力挽狂澜的。国家的衰败和不争,政府的软弱和妥协,会议发起大国的霸权和私欲,让一份对中国极不公平的《凡尔赛和约》还是硬生生地摆在了中国外交团的面前。

  陆总长没有那样的少年意气风发的傲气,他脆弱无力着,以致选择了逃避。但他的良心战胜了一切,作为中国人他不能签下这篇合约。肖克俭在巴黎政府前组织的工人运动被镇压,国人被暴打,愤慨屈辱愧疚占据他的心的时候,他选择在烈火中向祖国昭示他的心声。他不能照顾到的妻子,万分悲痛中却一直理解他的爱国心,因而接受了他的永远离去。而顾维钧在法国居住地的房东,一直因他的所作所为而心生爱慕的让娜小姐,也理解和支持他不能签字。顶住政府的压力,在巨大的国之屈辱面前,他不禁伤心落下男儿泪。但他最终还是保持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痛心疾首,呼唤并坚持正义,他没有签字。

  1919,顾维钧,在国际斡旋中深品弱国之殇。然而,他,陆征祥,以及肖克俭,和在巴黎的所有华人自始至终透露出来的坚毅的爱国精神,却能让我们在光影中重见历史的伤痛之后,受到爱国青年的强大的心灵洗礼。在和平的年代,我们亦可以用我们团结的力量,去书写另一种爱国痕迹。纪被还原的1919的国殇,让我们肩负继承起那份前辈们的爱国深情,在和平年代里用我们的方式,创造出支持国家不断崛起的人生印记。

  我的1919观后感受2

  《我的1919》令我一头雾水。主要在于对一个问题没有理清头绪:顾维钧从挣扎着痛苦着要不要签字,到最后慷慨陈词,坚决拒签——这中间的转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仅仅从我个人这个观众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有英雄主义历史观的倾向。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种倾向有一定的真实性,这又与我们一直所学习的群众历史相违背,二者一对立,影片就有了趣味性 ——因为我们远在2011,所有的斗争、燃烧、鲜血,都只是小小屏幕里的热闹。

  那么,顾维钧到底是怎么下定决心拒签的呢?

  爱国?这个理由似乎不太充分,作为一个必须遵循列强所制定的国际法则的中国外交官,他无时无刻都体现着冷静与理智。“外交事务很复杂,你们无法理解。”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勇气和责任感上。当陆徵祥这个看起来洋化的人,跪在天父面前祈祷精神上的宁静,在比利时夫人的温柔中需找安慰,最后狼狈地逃离法国的时候,顾维钧的形象就开始高大了。骨子里同样是中国人,陆徵祥体现的是所谓的“良心”,不敢背负千古骂名,而顾维钧则是需找解决之道,纵使一切现实条件都处于劣势。但是直到签字的前一刻,这种爱国依然被埋得很深,深得无法作为拒签的理由。

  那么是五四运动的作用吗?这个理由最符合高中课本的描述:“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罢免、释放、拒签”。然而看看大洋的这一边,优雅的法国,列强们并不关心中国的一派如火如荼,他们所作的就是权衡利弊,然后“出卖”而已。那么中国的外交官呢?陆徵祥反复强调他们是为北洋政府做事的。北洋政府呢?一次次地下达指令:“要与各国共同协商”、“切勿直接与日本讨论青岛问题”、“顾维钧的言辞让政府不满意”……知道最后,北洋政府依然没有对拒签有任何的指示。五四运动似乎未能给北洋政府施加足够的压力。

  是肖克检的牺牲吗?肖克检的作为是如今的大多青年无法理解的,用一个很容易联想的词来形容:偏激。细想一下,所谓偏激,只不过是热血的一种副产品而已。能够为了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果断撇下妻子的人——这种人才能那么全身心地投入“唤醒人民”的事业。不知道肖克检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有想过自己的生命能换取怎样的筹码?他血红的眼里,充斥着一种狂热,深陷那种极端的宗教分子在自爆之前的满足中。无论如何,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人们总是钦佩的。他燃烧了自己的生命,一如点亮在自己墓碑前的白色蜡烛。持着蜡烛的顾维钧心里是怎么哀痛,然后怎么权衡的,观众不得而知。

  我的1919观后感受3

  经贸学院05级学生一支部和06级学生支部的党员学生们一起于10月19日晚上观看了爱国主义电影《我的1919》。提起1919年,也许我们所能联想到的最直接的事件大概就是五四运动了。至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历史书上只有寥寥数字: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电影《我的1919》为我们揭开的正是这段尘封的历史,当“弱国无外交”如此真实地再现时,我们也许能最终理解中国热血青年的悲怆历程。

  影片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巴黎和会事件为题材,当时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和会,以为可以借此对过去百年所犯下的错误加以改正,废除外国在华特权,收回中国的领土,但这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盛宴” 给中国人的只是屈辱,深沉厚重的历史令人深思。其中的一条主线是通过当时作为中国政府的全权代表之一的年轻外交官顾维钧所展开的,他充满爱国热情,毕生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为己任,对和会充满了信心,但在和会一开始中国代表就倍受冷落,困难重重,列强间彼此施压、互相勾结,谈判桌前只有强与弱,根本没有公理和平等,凭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出色外交才能,顶住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代表四万万愤怒的中国人,面对列强,公然说“不”。

  影片同时围绕顾维钧的好友、中国留华考范文学生会主席肖克俭展开了另一条叙事主线。和会召开时他因参加罢工被捕,又被放了出来。尽管他送给顾维钧一些很有价值的有关中国劳工的照片,但他认为巴黎和会纯粹是个骗局,顾维钧的外交努力终将失败。当看到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列强以牺牲弱国利益换取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时他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来维护中国的权利。他慷慨悲歌,给爱妻梅留下遗书,要她“回祖国去,那里已经在燃烧,那里将是一片热土…”

  正如肖克俭所说,当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传到中国,引发了中国现代历史上划时代的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举行游行示威,这一运动立刻得到了工人和各阶层人士的声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罢工示威,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的意义当然远远不只是举起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战旗,而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使国人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泱泱文明古国,由于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的落伍,已经濒临绝境,因而现代化实际上成为了五四精神最核心的关键词,在当时,现代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国历史和中国现实的批判性反省和革命性改造,这对于以后中国的百年历史,应该说都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40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