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看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3篇

乐平分享

  看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

  我向来对自己的文笔和思路没有信心,总是不敢下笔去写自己心中的一些真实想法和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可是,如果始终这样,那岂不是永远没有机会?我是时候迈出去了!

  我时常觉得我的人生到现在已然错过了很多好电影。我是在前段时间才观看了《黑客帝国》三部,觉得大有收获。而今天观看的《辛德勒的名单》再一次把我带入了深思...

  关于战争的片子,我心里只有三个概念。第一个:中国的抗日神剧(也包括描写中国共产党解放军的各种“科幻片、红片”)。第二个:罗曼·波兰斯基2002年的《钢琴家》,第三个就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1993年拍摄的《辛德勒的名单》了。这两部电影均给我极大的震撼:原来战争是这个样子的。

  人的生命在战争中是那样的脆弱,军队在战争中是那样的表现,人的生活在战争中是那样的情形。这些无不击打着我的心。我的心在痛、在流血。我从内心里诅咒着战争,希望他们永远不要再发生。

  看完后,我去看了一些与这部电影的一些相关信息,以及联想到当下的生活。我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油然而生。我觉得这部电影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不是让人去仇恨什么,而是让人去反思战争。当我在豆瓣看到他人的部分评论以及现在广大大陆媒体每天极力推广神剧进行思想污染的时候,心里无比担忧。《浪潮》告诉我们,专制离我们其实只有7天之遥。但我看了我们现在能够在大陆媒体能够接收到的信息后,我觉得影片所描述的战争其实离我们也是不远的。当我看到身边、网络上每天叫嚷着小日本去死的时候、吵着要去攻打的时候。我心里揪的紧紧地。不管是专制、种族仇恨还是什么的,其实离我们并未远去。想起野夫老师之前说过的一句话:“因为就在我的童年,我见证了这个国家最无人道的十年,还根本不能谈人权的十年。这十年究竟中国是怎样一个状态?人民是怎样活着的?官员是怎样活着的?我们是见证者。因此当今天的网上有一批毛粉,“”粉的时候,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一个正常的人经历那十年的话,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其人要么是动机太坏要么脑袋太残废了。”当中国发展到现在的时候,中国的大陆媒体居然这样的面貌。他们是居心何在?或者是因为某些不知名的原因,亦是某些人不想让更多的人去反思战争或其它之类事情!更怀念一国两版的《中国近代史》。

  我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的好电影,而不是只能观看到的某部门或者某人审查、筛选、力推的电影。希望大家可以推荐,或者和我们一起观看。

  看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2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以及一个伟人的故事。

  它是一部电影,是一部史诗,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创伤与心灵。

  辛德勒是个伟人,但他首先是个人,他也有不光彩的地方,有缺陷。他喜欢女人,喜欢金钱,喜欢享乐,就是那么一个实实在在的资本家做了很多人不会做、不想做、也不敢做的事。他曾恳求过另一个资本家,希望他能协助他救助更多的犹太人,但那个人考虑再三仍旧给他一个“no",不过辛德勒依旧我行我素,靠自己的力量救助了1200个人的性命。

  在他救助这些犹太人的过程中,他也曾被军方打击过,就因为他曾经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亲吻了一个犹太女孩和一个犹太女人。后来被党卫军司令官戈特求情所救下。戈特这个人,可以说他是冷酷无情,但他对自己的女仆海伦情有独钟,我觉得他其实是喜欢这个女人的,如果不是这个形势下有可能他会娶她。在他的家里,唯独她不需要戴臂章,而且他曾对辛德勒说希望能带她去维也纳和她一起生活,不过这也只是他的一厢情愿,最后海伦还是被辛德勒以一万四千八百马克买过去,或许这也是她最好的归宿吧(我觉得戈特心里可能是这么想的)。克拉科夫和普拉绍夫犹太人居住区中剩下的犹太人要搬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眼看自己的工厂难以为继,辛德勒打算收手回到自己的故乡,就在回去之前他又去看望了自己的会计同时也是自己的伙伴史登,也许是史登的眼泪使他动容,最后他接受了史登的建议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开自己的厂子,并且列了一个名单,把自己厂里原来的工人包括孩子全都搬过去。当中女工的火车出了岔子,半途中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是辛德勒又花了很多钱把他们给救了出来。他们的厂子没有效益,因为他们造的弹头达不到军方的要求,辛德勒就让史登去买真正的弹头再卖给军方,他一直在用自己的钱来维系自己的厂以及工人的安全。直到苏联解放了波兰,辛德勒的犹太工人都获救了,他还让史登把他剩余的资产都分给自己的工人,而自己准备逃亡。这时他的工人自发的写了一封信,里面包括辛德勒是如何地救助他们以及全体工人的签名。另外有一个工人还用自己的假牙来浇灌了一个金戒指,上面用犹太人的希伯来文刻了一句经文,意思是“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你就挽救了全世界”。这时辛德勒激动地热泪盈眶,他忏悔自己太荒.唐太挥霍了,如果他好好经营厂子,他还能救更多人,如果他卖了自己的车子以及他衣服上的徽章(那是纯金的),他又可以挽救更多人。但是辛德勒的工人们不会责怪他,他们对他的仁慈深深地感激。

  1958年辛德勒获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颁赠的正义勋章,并被邀请在正义大道上植树。战争结束时,波兰只剩下不到四千名犹太人,而今天有六千多人都是辛德勒救下的犹太人的后裔。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每年都有许多许多幸存的犹太人及其后代来祭奠他的亡灵。

  影片结束时,是辛德勒的坟墓,那些在战前曾经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裔代表先人走过坟墓,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作为敬礼。

  一个人如果有能力决定别人的生死,却赦免别人,这是权力和怜悯;一个人如果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却要承担生命的风险并且还要附上自己的财富,他最后选择救助别人并且舍弃自己的财富,这是仁慈和伟大。

  看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3

  看完《辛德勒的名单》,眼泪又一次不住的落下,尽管不是第一次看,可是仍然有种揪心的感觉。看着喻示犹太人悲惨命运的黑白画面,听着夹杂在犹太儿童清澈无比的圣歌歌声极其不协调的枪声,整个影片默默地展示着那段哀伤的过往。特别是那个红衣小女孩懵懂地穿行于人群,与再次出现在运尸车上的对比更是让人悲伤。犹太民族遭遇的是一段阴暗的历史。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根据粗略统计,约600万犹太人、数千万其他人因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杀。每次读到那段历史,我读有种莫名的恐惧。

  但是这种恐惧却并非来自于大规模屠杀本身,而是屠杀是在极其有秩序的组织之下进行的,尽管屠杀对于人类来说确是恐怖的梦魇。不仅仅屠杀是流水线作业式的,就连从区分犹太人到送入集中营的所有程序都是国家机器高效率运转的结果。而最悲哀的是,每张把犹太人送进死亡工厂的证件都有法官的许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纳粹时期的司法机关都无法摆脱助纣为虐这一污点。因为纳粹所有残酷对待犹太人的法律都是在司法机关的运作中得以顺利的执行。也许有人会辩解到,因为德国法官所受到是实证主义法学的严格训练,所以只能依照法律严格执行,哪怕有违本性。

  可是真实中的德国法院却经常跨越制定法的界限适用法律,如1939年4月法兰克福地方法院判处仅看了一德国少女一眼的犹太画商马克斯构成“进行侮辱和当众伤害”罪,其侮辱仅由看了一眼构成,远远超越了其司法依据《保护德国血统和德国荣誉法》里对于侮辱的界定。也许还会有人辩解说,在纳粹的思想宣传下无法辨别这样的法律是不正义的恶法,更无法拒绝适用违背正义的法律,因为没有一个足以使其忽视自身可能遭受迫害的危险,义无反顾进行公正审判的环境。无可否认在很多时候确实是形势比人强,不得已而为违心之举。然而这个理由可以用于普通的德国人,却无力抹去司法的污点。

  的确,当时架构于优生学基础上的纳粹法学理论对于屠杀有着充分的理由,但是作为正义守护者的司法机关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对于人类个体的尊重,这一法律的终级价值目标。在强权之下,也许无法拒绝不正义之法,却至少可以逃避,至少可以选择不同流合污。

  明明知道纳粹进行的是屠杀,却仍然助纣为虐,这比直接杀人者更加恶劣。无论有着怎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使是作为执法者在执行实实在在的法律,依然最终要为此承担责任,接受制裁。

  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为营救犹太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每个个体犹太人的尊重,正是司法机关在整个纳粹统治期间的审判里最重要的缺席者。处于纳粹疯狂鼓吹的优生学理论中,再加上战争的背景,受到同化是难免的。但是就连影片里喜欢拿集中营里犹太人做活枪靶的阿蒙,亦可以从对犹太女仆说“谢谢”和“我不想把感冒传染给你”等不少细微情节中感到些许温情。

  而最讽刺的是,纳粹司法的判决里连这种极小的人性温情都没有,只有冷酷与漠然,不仅对于犹太人,亦包括波兰人等一切所谓的劣等民族。最让我觉得讽刺的案例发生在1943年2月18日,14个波兰农夫因屠宰了自家的猪被控“非法屠宰罪”,9人被关进集中营,3人被判死刑。此案的司法逻辑竟然是人命不如猪命。只要此案的法官稍稍尊重一下人的生命,哪怕只是怜悯,怎会有出现如此可笑的判决呢?毕竟恶法消极执行与积极执行之间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纳粹法官之所以恐怖,是因为其对屠刀下的弱者生命的漠视与轻蔑。正是这种漠视让法官的黑袍不再是守护者的象征,而化身为恐怖阴影的一部分。

  对每个个体的人的尊重不仅仅只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人文关怀,对于法律人而言,它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无论是公平也好,正义也好,最终都必须在每个个体人的身上体现,甚至整个司法体系都离不开通过对个体人的适用而建立。

  公平、正义、民主这些美丽的梦想如果离开人,也不过只是抽象的词汇象征。法律也许看起来是冰冷而无人情味的,可是那种对人的尊重却渗透在法律精神之中,从几千年前的古希腊就已经开始。正是出于这种尊重,才有了英国大宪章里“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名言,才有了威廉一世与磨坊的故事,才有了三权分立而筑起的权力的堤坝,才有了“无罪推定”的刑法原则,才有了程序重于实体的实践……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伯林到德沃金,从古希腊到后现代,从自然法学派到女权主义法学,这种尊重都有意无意的表现在几千年来各种学派不同学说的字里行间。(即使是最残酷的法西斯法学理论,其残酷性亦仅对于犹太人而言,普通德国人并为受到太多的暴戾对待。)学习法律两年了,感觉自己与普通人最一样的地方并不在于学到的法律知识,而是感受到的一种法律的精神——平等,尊重,宽容。

  我想,对于一个合格的司法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法律知识的深厚与技巧的纯熟,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所有当事人。如果所有的司法人员都可以秉持这种态度的话,至少不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刑讯逼供与佘祥林式的悲剧了。(恕我想法幼稚,因为我也知道许多问题是中国转型时期的“阵痛”产物,无法从根本上避免,但我认为,如果多数人有着这种尊敬每个个体人的态度,起码那些问题在程度上不会那么严重,问题出现的不会那么频繁,至少态度上会更审慎。《辛德勒的名单》的人性光辉反衬出纳粹时期司法的恐怖,提醒我们必须用对生命的爱与尊重去驱散那些法官黑袍下的阴影。不仅仅对于恶法如此,对待优秀的法制体系时,亦当如此,因为尊重每个个体的价值就是尊敬法律本身。缺乏这种尊重的法官极其有可能将制定良好的法律在执行里变为“恶法”。

  也许这部电影并不是有关法学的,但那段历史的厚重却透过黑白的影像紧紧地抓住了我们的心,勾起了我们对正义的渴望与希冀,唤醒了和辛德勒一样的情怀。如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说的一样,“《辛德勒的名单》具有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希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样被《辛德勒的名单》所感动,象辛德勒一般尊重每一个人。

    404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