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观后感言3篇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言1
昨天我们去看了电影《中国合伙人》,是由黄晓明、邓超和佟大为饰演的。讲的是成东青、孟晓骏和王阳三个好朋友合伙办“新梦想”英语培训学校的故事。为什么在片名上加上“中国”二字,是为了特别强调中国人的创业理念和奋斗过程。
孟晓骏和王阳曾经的梦想是去美国,成冬青本来只想去北京,后来在他们的熏染下也变得想去美国了。那么美国真有那么好吗?就像城市的灯火虽辉煌却始终不是为我们外地人而亮一样,一个人漂泊在异国他乡,那份辛酸苦楚可想而知。孟晓骏曾是出类拔萃的优秀学子,到了美国却被残酷的现实一次次地打压,成了餐厅的打工者,他没法改变这个世界,反而被世界改变了。终于他回到了中国,抱着他伤痕累累的美国梦。而此前在人生中屡遭挫败的成东青早已带着王阳一起成为了富人。看来在现实面前,与其抱着狂傲且不切实际的梦想,不如把自己置于大千世界中一个渺小的位置上,脚踏实地地辛勤耕耘,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总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孟晓骏意识到了这一点,决定跟着成东青一起干,于是便有了他们三人组成合伙人的故事。
一番事业的成功,少不了引导者、创意者和参谋家,但这其中也难免会因意见不合而出现分歧甚至解散。当王阳感慨万千地说“千万不要和自己最好的朋友成为合伙人”时,成东青和孟晓骏都心酸无比。然而真正的友谊又岂能因为利益的纠纷而变质?当美国炸掉中国大使馆,成东青的“新梦想”遭千万人唾骂时,孟晓骏和王阳回到了他身边,就像当年成东青保护孟晓骏和王阳逃出去而令自己被众人殴打一样,朋友就是在对方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其解围。最后,在和美国人谈判时,成东青说出了让“新梦想”上市的决定,这也正是孟晓骏当初屡次提出而不被成东青采纳的方案,现在成东青抓住了美国人要告“新梦想”的时机,使“新梦想”在众人的关注下走得更远更好!
孟晓骏和王阳再也不做美国梦,他们为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感到骄傲!在他们心里自有一个美国梦,那就是将英语洒在自己的国土上。而成东青则一直坚持着他“红旗不倒”的最初的信仰。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合伙人,引进西方先进元素的同时坚持自己的中国创业理念,就像“新梦想”用中文谐音记英文单词一样。
是的,如果不能改变这个世界,至少不要让自己被这个世界改变。
这是一部励志片,看了让人颇有收获。
就说成东青这一角色吧!他是“新梦想”最大的股东。他的成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命运迫使他从十七岁开始就学会了背完整本词典的本领。可想而知他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从不因失败而气馁,从不惧怕荆棘丛生。别人问他他的梦想是什么,他说他答不上来,但我只想说,面对挫折他从未放弃过,这一点足以让他成就他所有的梦想!用“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了!
再说说饰演成东青的黄晓明,他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搞笑、朴素、认真、善良的土鳖男主人公形象,让我们捧腹大笑的同时深感怜惜。而成东青从一开始的老土到后来帅气沉稳的成功人士的转变,也着实让我们眼前一亮!
看完这部电影,深受鼓舞的同时觉得这三个男主角实在是太可爱了!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言2
调成泛黄色调,温火热煮青葱岁月,《中国合伙人》里有旧时代热血青春;三个青年从一无所有到身家万贯,这是一部励志大片;横跨几个年代,里面有时代的断截面;还有始乱终弃的爱情,有始至终的友情……陈可辛想说的东西很多,但什么都没讲彻底。或许,其实是这样,他并不想说这么多,他只是觉得要堆砌这么多,因为这些对票房可能有益。经过《武侠》和《血滴子》(监制)或小或大的失败教训,他对失败产生前所未有的恐惧,迫不及待想找个机会消除挫败感。
陈可辛擅长刻画情感,以及更大一点的群体情怀,他所有的电影都在围着情感打转,即便在尝试拍摄中国式大片时,类型电影的框架也压制不住他对情感的突出关注。这是陈可辛最大的优点,他懂得人性的复杂,情感的美好与哀愁。可惜在《中国合伙人》里,他并没发挥出上好状态,成冬青、孟晓骏和王阳三人的性格和关系变化,包括他们各自的爱情,除了偶现的动人妙笔,几乎全靠旁白帮忙。在讲述方式上,我没见过这么笨、这么匆忙的陈可辛,旁白多得令人厌烦,简直退化到早期作品《双城故事》的地步,旁白甚至比之更泛滥。设想一下,假如抽掉三人相互交叉的旁白,仅借助于画面和情节,他们三人的性格和情谊差不多会坍塌。过于依赖旁白,就像强行灌输的评述,生硬地为观者构建对主角们的印象。
作为北上拍片的港区导演,对于影片营造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代质感,当给予一些表扬,这也是陈可辛从不失手的地方。不像别的香港导演到了内地,港味与陆味仓促杂交,如蹩脚的国语配音一样令人难受,陈可辛的《如果·爱》、《武侠》,包括这部《中国合伙人》,并没出现不自然的怪异问题。当表面功夫做足,就要深入内核精神。王阳是个文青,留着长发,有观众向陈可辛提问,王阳是否有海子的影子,他坦承,不知道诗人海子是谁。这个无关紧要的事实,泄露了很多秘密,可解释三个人物没有人格(不一定是高尚的)魅力的原因。陈可辛终究对人物的外在和内在设定有距离感,他做了功课,但视野和经验不够。王阳的文青范,孟晓骏的世家子弟样貌,成冬青艰难求学的漫画式描述,均流于类型片的套路化,尽管他们的形象借鉴了现实人物。
校园、创业、泡妞、决裂,自从预告片曝光,就可推断《中国合伙人》可能和大卫·芬奇讲述Facebook创始人故事的《社交网络》有关联。出来的成品,果然证实了这个猜测,《中国合伙人》偷了《社交网络》不少东西,这真令人尴尬。成冬青三人和美方律师对峙的戏及对整个电影的牵引作用,和《社交网络》如出一辙。甚至可以再一步推断,《中国合伙人》的诞生,就是《社交网络》催生的产品。主创照着《社交网络》的样子,找适合的故事,左转右拐到了新东方俞敏洪他们的头上。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言3
《中国合伙人》和《致青春》两部中国式致青春电影让人印象深刻。这两部片从心底里勾起了70、80后的怀旧热潮。里面有漂亮、有土瘪、有矜持、有狂放、有梦想、有欲望、当然,还有爱情、友情……好吧,你也可以说剧情。
如果说《中国合伙人》打的创业牌,还不如说陈可辛把准的还是“怀旧”的命脉。偏黄的色调,当时流行的服饰,红极一时的流行乐,张扬的青春。和《致青春》相比,《合伙人》的后半段处理得很好,高潮之处也在于后半段。起承转合间,把现实和梦想理得顺顺的。
细想起来,陈孝正和成冬青本应该是同一类人,家境贫寒,靠着坚毅和刻苦来到大学寻找梦想。不同的是,陈孝正遇见了爱情,而成冬青遇见了友情。
如果成冬青没有遇见孟晓骏和王阳,他一定土瘪到底,瑟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被大学里的那些青春张扬的同学们闪得睁不开眼,或许会愤世嫉俗,或许会变得冷漠,或许就这样自卑的毕业了,还是日本口音的英语,至死都是个土瘪。但是,他遇见了他的偶像,遇见了他的女神,遇见了他的友情,所以这个土瘪有追求了,有动力了,再加上阴差阳错的机遇, 他成了“留学教父”。
而陈孝正一开始是有梦想的,只是,他的身边没有一两个可以值得深交的朋友,他在大家眼里是异类,所以他排斥着一切,躲在自己的龟壳里傲娇着。是郑薇把他硬生生拖出了那个龟壳,后来他离开了她,所以梦想成了欲望,而他也彻底告别了青春。如果,陈孝正在大学有幸遇见孟晓骏和王阳,遇见了那拨让人精神抖擞的热血,以他的才气和努力,只怕他也会拥有飞扬跋扈的青春,坦荡的爱情和受人仰视的未来。而不是,因为出国前必须先抛弃的爱情锥心之痛,也不是为绿卡和人结婚的猥琐,他的成功是受人非议的,他的青春是有污点的。
成冬青的原型,新东方的“俞教主”跟他的学生说:“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过的。”成冬青在被“女神”抛弃之后,苦逼的人生才真正开始。签证被拒,“美国梦”碎,之前设想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成冬青俨然不能回到乡下的稻田去对着稻子讲英语,像如今的多数大学毕业生一样,他选择为了填饱肚子而工作。从在每一根电线杆刷小广告开始,成冬青开始疯狂的人生追求,与生活抗争,逆流而上。然后,他成功了。但是成功后的成冬青或许还是没有什么梦想,至少在新梦想讨论上不上市之前是没有的。他想的是如何把学生再多招一些,让考试的通过率更高一些。所以成冬青只能说失败,因为三次高考才成功的他,被学校开除教职的他,被女朋友甩的他,确实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比陈孝正幸运,他自始至终有孟晓骏手执鞭子鞭策着他前进,在疲惫期有王阳这瓶万用的“调和油”让他不至于深陷,才能一次又一次攀登成功的高峰。
记得一个细节,王阳在挣了第一笔钱后去ktv唱beyond的歌,旁白说:“孟晓骏,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而成熟后的郑薇坐在抽着烟的陈孝正旁边:“陈孝正,没想到你也抽烟了。”是啊,每个人到头来或许都会成为曾经自己最讨厌的人。我们改变不了世界,而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现实何其无奈,青春不会无悔。《致青春》的无奈是爱情的悲叹,而《合伙人》的无奈是现实的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