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电影观后感
《致青春》属于青春片范畴。赵薇以一部青春题材的电影作品,向观众提供了一种只属于青春的情绪。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向各位推荐的致青春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致青春电影观后感篇一
如果单纯来看,作为一个偶像派明星的首次执导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算是成功了。它不仅带着浓重的怀旧气氛,还轻松地架起了男女爱情看似永远充满隔膜但却又不能不存在的那座桥梁,不管是青春中的迷茫之爱,还是葱葱岁月里的执着之爱,再还是即将长大成人自私放弃之后的割肉之爱,在《致青春》中上演的都是壮烈且只属于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大学校园里,有人长得玲珑美丽,羡慕目光和追随者都不缺少,也有人立志要出人头地,一切爱与不爱都是进程中的细节。《致青春》的故事原本就很小清新,甚至还有因过于通俗而导致的回味不足之嫌,但这些正是一部受众广泛的轻型青春片的必要元素。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李樯嫌这样一个故事不够韵味或深度,在清新的剧情里添加了自己的“残酷”。当残酷作为一种美学成为电影的韵味之时,那当然是文艺片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如果将此仅作为一种作料,添至到原本小清新和纯纯爱的故事里,就难免显得画蛇添足。
韩庚和意外女友的戏多余出现,作为另外一条“女扑男”的戏份,不仅雷同,也令清爽的线索略显繁杂。还有韩庚对病床上的女友粗暴喂药的一场戏,跟整部片子都显得有些抽离,既不属于整体气质,也在剧情上没有必要。这只是单纯的残酷一种,是一贯以文艺片为主的编剧李樯所理解的残酷。
最活灵活现的是杨子珊扮演的郑微,她在校园里一会儿上演热辣泼妇般的吵闹,一会儿苦苦追求赵又廷扮演的陈孝正,爱得干净,不爱得也意气风发。郑微从入校开始就当红美女之一,她最后成了陈孝正的女友,但却以此尝试了人生最苦涩的结局。当甜蜜被给予甜蜜的人终止时,你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这更残酷。人生的爱恨情仇说起来大多不过是虚惊一场,但也只有经历者才能分辨出这苦中带甜、乐中带悲的复杂感受。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想看一场电影的人,可能在进场之前跟我差不多,就是对导演赵薇基本不会抱太大期望。大概也正是基于这种期望值,才不会对片中不时流露出来的生涩过于纠缠。当看到那些怀旧的色彩和懵懂之时才会有的爱恨引发的小破事儿,兴许还会跟随着剧情一次次掀翻自己心中封尘已久的五味往事。不是人人生命中都有赵薇呈现的那种离奇嚣张之爱,但是青春年少谁都拥有过,而那时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百无聊赖,都是日后无法再拥有的美好时光。所谓“终将逝去”正是这种美好但又不得不放手让它离去的无奈感吧。
故事结尾,还是犯了国产彩色故事片的通病,一切不能解释和自圆其说都归结为“病人”,不是心理阴影患者,就是爱情观不健康的人。宿舍四姐妹中有经历过被抛弃迄今未嫁的,也有因为一场过往之爱产生的意外事故而去世的,还有下落不明或者改换身份的,只有那个将爱情观与金钱牢牢捆绑在一起的人,获得了所谓的家庭幸福——嫁给富翁,虽年纪已大,但精神、物质纠葛均不存在,算得上是幸福中人了。
致青春电影观后感篇二
笔者没有读过《致青春》的小说就走进了影院,看后感觉,以毕业为分界,前后两段像是出自不同主创者的手笔。校园生活讲得顺风顺水,张弛有度,犹如一碗满而不溢的水,端平了稳定前行,而当时光移转,众人踏足社会,这碗水就陡然不稳定起来,时而枯竭时而满溢,情绪张力时强时弱。后半段仿佛一个拼拼图的过程,结局已经写定,众人已被安置归宿,只看如何快速归位:于是角色们迫不及待的掏心窝子,倾诉衷肠,聊天的台词不断拿来交代镜头外人物的命运,闪回也一个接一个的解开谜团……一个镜头也不浪费,飞快的推进着故事。
当然我们都知道,影片的编剧和导演都只有一位,不存在集体创作,那么唯一的解释,正如映后笔者请教原著读者得知的,就是影片后半段对小说改编和压缩极大。不过观众若是80后一代,尤其是与角色们在后半段年龄相仿,倒会对这前紧后松的设置产生一份莫名的认同:出了象牙塔几年,生活节奏加快了,风花雪月也没精力了,与之对应的,叙事变得紧凑、“功利”化,不正在默默诉说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吗?如此一来,诸如张开突然由街头作家晋升陈孝正合伙人等突兀之处,也变得不那么难接受了,毕竟前面已经有了太多的撕心裂肺和惨不忍睹,也该给点阳光和希望了。
郑微一角有一句台词,爱情不是生活的一切。但从整个故事来看,爱情却是整首青春奏鸣曲的主旋律。你看,除了假小子室友之外,几乎所有主要角色,都被包裹在一段又一段正果或未果的姻缘中,都被扣在一环又一环或明或暗的三角关系中(到了后半段的闪回,墓前祷告还在继续扩大化呢),种种爱情故事,连缀起影片百分之九十的悲喜剧。
而这爱情描摹,并不是通俗可见的漫画式的、心理杠杆两端加码减码的简单逻辑,而是随着真相层层揭开,随着情绪催化剂逐渐释放,头脑发热的冲动,物是人非的感慨,压抑已久的爆发,和豁然开朗的通透,这其中有内疚,也有冷酷,有怯懦,也有决绝,有疯狂,也有隐忍,有情不自禁,也有爱恨交织,完全跳脱了“爱不爱,爱谁”的简单命题,展现的是恋爱男女心理状态的不可捉摸,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也会在中间地带游移不定,消极的等待着未知。
影片的爱情观是,爱情里没有全知全能者,也没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爱大胜利”,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险者,无可避免的被刮到鲜血淋漓,甚至失去生命。这是(当然有原著的功劳)最贴近现实的层次感,青春时代的爱情,还不就是这么茫然又炽热,陷入时,叫人不疯魔不成活,面对岔路,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举步维艰,不断质疑、权衡、否定着当下的状态,却对迈出崭新的一步战战兢兢。
谈谈印象深刻的演员和角色。赵又廷的流川枫式演法很吸引人,那木讷的脸孔和与众不同的台湾腔反倒成了营造孤傲酷感的天然优势,但他的扮相却并不讨喜,演学生时一看就是老青年装嫩,留起胡子又显得故作沧桑,以他这个年龄,这种长相,也确实挺为难造型师。他最华丽的表演不是失声痛哭,而是屡次义正词严的训斥杨子珊“没有教养”、“胡搅蛮缠”,那时刻真如正能量炸弹在银幕上被引爆了一样,完全可以被我公安机关拿来震慑恶势力,笔者强烈期待赵公子演更多的银幕英雄,而且必须要有正义演说。
杨子珊这种演员天生就适合装嫩,学生时代毫无违和感,一到办公室白骨精就显得底气不足。郑微倒追陈孝正的段子,笔者在大学时代曾目睹过现实版,那姑娘的性格和郑微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关系进展也大同小异,不知原作者是否也来自亲身经历。女调戏男的野蛮俏皮台词十分出彩,恰到好处的无赖,蛮横中蕴藏的小可爱,叫人无法抗拒。关键时刻那句“是不是太小了”,爆笑过之后想想,还真是这种姑娘这时候该说的话。
说到实感,最经得起考验的还属包贝尔饰演的张开,该片所有角色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戏剧化,惟独张同学高度写实,笔者特地琢磨了一下,他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举止,放进现实里都毫无做作,事实上,谁读书时候周围没一两个这种人呢,讲义气的老油子,外表混不吝的洒脱,心里有从不示人的酸楚。而阮莞一角则被不可避免的“演义化”,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神,她的出场风光无限,但走下神坛后,却是被命运一步步摧毁的最彻底的人。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破坏给人看,如果观众事先察觉这美好之物早已千疮百孔,倒并不觉得太过悲戚,只是哀其不幸之余,实在狠不下心怒其不争。
影片种种校园景致,令笔者找回几缕象牙塔时的回忆,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时代感的混乱:BP机、红白游戏机和DVD影碟共存,实在不知身处哪个年代;“七年不见”的台词,结合后半段的布景,也有诸多不对劲的地方,犯了跟《唐山大地震》一样的失误。另外,很多对白也很不对味,明明是两人对话,却反复加上对方全名,非常缺乏生活感,这方面香港做的好多了,角色只有在见面招呼、强调、争执和多人场合才会先称呼全名再说话,所以港片有一种独特的“市井味”,相比之下,《致青春》比台湾的《那些年》好些,但还是有一份挥散不去的做作。
种种与现实的错位,犹如一层隐形却坚韧的薄膜,阻止了青年观众代入电影世界,无法像短暂陷入童话的郑微一样,沉浸在真伪难辨的世界,而只能透过银幕,窥探一场属于别人的青春。那一幕幕悲喜人生,一段段爱恨别离,如同平行世界中的翻版,童话王国的传奇,并不是我们切实拥有过的青春。但是,正如科幻片可以影射当下,恶搞片可以讽刺现实,这部看似架空现实的作品,仍揭示了关于青春的某种真谛,影片最后一个场景,虽受谎言蒙蔽,却笑靥如花、欢蹦乱跳的郑微,向我们传达着:趁还有青春,如果爱了,就请深深爱,来日若不能圆满,那也不必遗憾,因为青春终将逝去,唯有对青春的回忆不朽。
致青春电影观后感篇三
我愿在你平淡无奇的生命里,做一个闪闪发亮的神经病。——马良
陈孝正,本片男主角,单亲家庭,父亲早死,由母亲独自一人带大,对陈孝正管教严格。陈孝正是标准的好孩子,听话,勤奋,自律,刻苦,努力,学习好,受家庭影响,有些自闭,有些自卑,敏感,但人长得很帅。陈孝正在大学里属于另类,他为实现梦想而全力战斗,不容许有任何差错。
如果不遇上女主角郑微,陈孝正的生命轨迹将按照他之前规划好的路线,平淡无奇的走下去,最终会和曾毓走到一起,结婚生子,事业有成,或许后半生幸福美满。但这样的人生轨迹注定不是个好故事,也太过平淡和乏味,亦与青春无关。
青春时,人至少该疯狂一次,否则就不是青春。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里,就该去做那个阶段里该做的事情,青春期里去做青春期该做的生气。如果少年时没有犯过傻,犯过错,长大以后,这样的机会就不会再有了。这世界的错误就在于,成人总是用自己的行为准则,去要求小孩子不去犯规、不去犯错,最终使他们学会用各种规则要求自我。然而,人不是机器,人有感情,如果一味的用规则去约束自己,人生又有何滋味。
年轻时,我们不懂的东西太多,可等到懂了之后又晚了。青春时犯错是注定的,留下遗憾是难免的。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而我们也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东西,是否真的是对的。绝对正确的三好学生陈孝正,最终还不是吸起了香烟?
郑微的出现,让陈孝正这条平滑的直线,出现了拐点。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如果郑微注定不是陈孝正青春期回忆里那条靓丽的风景线的话,她甘愿成为陈孝正平淡无奇的回忆里,那个闪闪发亮的傻逼。然而,最终神经病也好、傻逼也好,郑微还是成功了。感情就是如此的不由人控制,郑微对陈孝正,从讨厌到喜欢,陈孝正对郑微也是如此。人生注定变数太多,无法规划。
观影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强烈意识到,郑微真是个聪明的女孩子,她的聪明,不是一般人的聪明,而是看不懂的那种聪明,是绝顶聪明。曾毓那么好,为何不能打动陈孝正呢?陈孝正可以控制自己不喜欢曾毓,但他不能控制自己逃避郑微。郑微的力量,既大于曾毓,也大于陈孝正。
人们总是不停的去学习控制感情,可是真的必须去这么做吗?郑微是个真性情的女孩,而且非常勇敢。她敢于在晚会上因一时气盛,让晚会的主持人下不来台,不给领导留情面,勇敢的去唱那首《红日》。在正常人眼中,她的举动不知出格,而且愚蠢之极,但正因那一唱,她赢得了陈孝正对她的爱,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原则可言,没有道理可讲。人生何尝不是这样。
人生只有一次,没有推倒重来的机会。陈孝正选则去美国深造,对那时的他而言,他是不可能去做出别的选择的。不能怪他,他的人生规划容不得差错。怪就怪那时的他还不明白,他一直奋斗的梦想,可能并不是他最需要的。几年之后,等到他事业有成的时候,才想重新拾起青春时的情感。但他所面对的人事物,早已变迁。陈孝正的生命也因为缺憾而变得完整,但他事业上的成功,能否祝他重走一遍青春,电影到最后也没有交代。
郑微是一个很自我的女孩,从一开始与阮莞的对峙就能看到。直到陈孝正的出现,她才把自己注意力从对自己的关注,转移到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虽然之前她喜欢过林静,但那时的她,对外部世界仍旧是不敏感的。陈孝正使郑微意识到外部世界的存在,为她打开了一扇窗户。而陈孝正则始终没有完全打开自己,即便他爱上了郑微,可是最爱的仍旧是自己。在单亲家庭长大,使陈孝正丧失了完全爱他人的能力。而张开则不一样,他可以完全放弃自我,为他人服务。陈孝正和张开拥有的是完全不同的人格。
阮莞是个聪明大气的女孩儿,只是爱情使他盲目,爱错了人;黎维娟一心想嫁个有钱人,最终她得偿所愿,只不过嫁了个老男人;林静因为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怨恨自己的父亲,多年之后才明白是自己太过狭隘;朱小北是个倔强的女孩子,被学校开除,最终却成为一名教师;张开看似没心没肺,实则把感情隐藏的最深;富二代许开阳最终和曾毓结婚,虽然安排有些刻意,也算是钱权结合了。
这样的青春才是真实的青春,才是青春本该有的模样。世俗的世界总是有太多的规矩,管这管那,这不对,那也不对。事实上,太多事情,本无对错。对错,只是人们有观念之后,强加于事物之上的东西。
电影就到这里。《致青春》我认为是国产电影里少有的精品。近几年的电影里,不脑残的国产片不多,所以即便是中等水平的电影,我也愿意给它打五星。而《致青春》我愿意给它六星。总的来讲,我认为《致青春》可排在《让子弹飞》之后,与《西游降魔篇》比肩,超越《泰囧》。——当然这里指的不是票房,只是个人对电影的喜爱程度。
看过“致青春电影观后感”的人还看了:
1.致青春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