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唱歌>乐理知识>

复调音乐的乐理知识

绮萍分享

  乐理中的复调音乐是一种“多声部音乐”,作品中含有两条以上(含)独立旋律,通过技术性处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复调音乐的乐理知识,欢迎阅读!

  复调音乐的乐理知识一:复调音乐的概念

  【复调音乐】“主调音乐”的对称。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旧称对位。它是以两个、三个或四个在艺术上有同等意义的各自独立的曲调,前后叠置起来,同时协调地进行为基础。在横的关系上,各声部的节奏、力度、强音、高潮、终止、起讫以及旋律线的起伏等,不尽相同而且各自有其独立性;在纵的关系上,各声部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原指由几个声部构成的多声部音乐,相对于单声部音乐而言;后指按照对位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个旋律性声部的音乐,相对于主调音乐而言。复调音乐注重每个声部的旋律性,声部间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没有主次之分。

  复调音乐最早产生于9世纪的西欧,奥尔加农为其最早形式发展至15世纪后半期~16世纪达到高峰,可谓其黄金时代,杰出代表为帕莱斯特里纳的无伴奏合唱;到18世纪,在复调音乐创作在结构、技法上趋于完善的情况下,J.S巴赫将器乐赋格曲形式发展至极,树立了器乐复调音乐技术的典范;进入18世纪后半叶,复调音乐的主导地位开始逐渐被主调音乐代替。重要的复调音乐体裁有经文歌、轮唱曲、复调弥撒曲、卡农、复调尚松、坎佐纳、赋格曲等。

  复调音乐的乐理知识二:复调音乐的分类

  ⑴用对比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称“对位音乐”,简称“对位”,即对位式的复调音乐。如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⑵以模仿的方式为基础所写的复调音乐,通称“卡农”,即二部、三部、四部的轮唱或轮奏。如《黄河大合唱》中的四部轮唱曲《保卫黄河》;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大师帕赫贝尔(JohannPachelbel,1653-1706)脍炙人口的《D大调卡农》。

  ⑶用衬托的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称“支声复调”或“衬腔式复调”。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常用衬托、填充、呼应、加花等手法,使音乐更为丰富多彩。最著名的作品集是巴赫的《赋格的艺术》,这套作品可以称为赋格曲的圣经。我国的作品有侗族民歌《向阳花开朵朵红》,女声二重唱《遵义会议放光辉》等。

  复调音乐的乐理知识三:复调音乐的早期发展

  9世纪初,最早出现的复调音乐类型是奥尔加农(organum),它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在其旋律的上加入新的旋律(声部)的复调形式,也多半是即兴演唱。可分四种类型:

  1.平行奥尔加农(月亮走,我也走):在已有的圣咏旋律的下方加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平行声部,(图),看教材谱例13,上面的主声部是圣咏旋律,下面附加旋律称为奥尔加农声部,是平行五度进行。它还有复合的形式,就在两个声部各自叠置八度。德彪西擅用这种古音程,突出中空效果,作为一种和声上的色彩(中古调式)。平行奥尔加农的变化形式,同度到四度再到同度。

  2.另外一种,变化更为自由的奥尔加农,旋律进行有平行,斜行,盛行于11世纪,(图),在规多的论著中有提到,反向、斜向增多,出现声部交错。11世纪两本复调手稿抄本《温彻斯特附加段圣咏集》,保留了丰富的奥尔加农,以纽姆符号记录。音程结合以八度、五度和四度为主。

  3.12世纪初,奥尔加农产生新的变化,附加的奥尔加农声部从下方移到上方,并逐渐向华丽、流动性、装饰性发展,从而形成华丽奥尔加农(图),在西班牙的孔波斯特拉修道院和法国利摩日(莫《图画展览会》——)的玛夏尔修道院的一些手稿中有这种风格的奥尔加农出现。有此可以看出,原来是圣咏曲调已发生了变化,音变得长了,曲调已不十分明显,仅有衬托的作用。从这时开始,复调音乐中使用的圣咏曲调开始称为tenor,持续声部或定旋律(14世纪),它犹如大树的根,使音乐扎于宗教中,其枝叶的生长都从根部吸收营养(TSDT的功能进行,终究要回到主和弦),它作为低声部,是音乐的基础。

  4.有量奥尔加农要从节奏模式的产生说起,在记谱法发展中,音高明确之后,节奏才开始被人所注意,也是由于复调音乐出现的要求,多声部在一起结合就需要明确的节奏步调来控制。11、12世纪,形成了一套节奏模式——六种节奏型(图),从节奏上可以看出“三分法”的拍子,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八分之几拍,当时这被认为是“完美”。在音乐实践中,这些节奏的运用要灵活的多。有了固定的节奏就形成了所谓的“有量”,所有早期音乐中经常有说“有量卡农”“有量记谱法”等,都是指节奏上有规矩可寻。

猜你感兴趣:

1.复调音乐的简介

2.基本乐理知识

3.乐理基础知识

4.最基本的乐理知识

5.复调是什么意思

    18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