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唱歌>音乐欣赏>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简介

绮萍分享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单乐章的钢琴与管弦乐团协奏曲,其作者为拉赫曼尼诺夫,这也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下面就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相关内容吧!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作品简介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俄语:Рапсодия на тему Паганини,英语: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俄罗斯裔美国藉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曼尼诺夫在1934年创作的A小调24段变奏曲,作品编号43,由钢琴独奏配以管弦乐团伴奏,类似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写的这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可以称之“帕格尼尼主题变奏”,音乐取材于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在一个音乐主题上展开24个变奏,铺衍成一部气势辉煌的大型作品。这24个变奏前后分成三组,很像是不间断连续演奏的协奏曲的三个乐章,而且独奏钢琴与乐队展开炫技性的竞奏,又很符合协奏曲。但是从音乐狂热的激情和艰深的技巧看,还是应该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标题理解为狂想曲。

  根据《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乐谱上的说明,拉赫玛尼诺夫在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边Senar别墅创作此曲。此曲于同年11月7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首次公演,由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挥,拉赫曼尼诺夫弹奏钢琴,费城管弦乐团伴奏。

  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其中一段行板(Var.18)被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又译时光倒流七十年)采纳为背景音乐;在影片中,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和编剧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而且在作曲家约翰·巴里手中,它还是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对比影片音乐主题,就会感到它们是何其相似,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其间的过渡;实际上,《时光倒流七十年》主题就是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8变奏的一首变奏曲(a Re-variation)。约翰·巴里在旋律的情绪和节奏以及曲调的走向和速度上,都与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区别,使观众自始至终感觉到由一首不断出现的动人乐曲所折射、所辉映的两个艺术家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所以,从非严格的意义上说“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就是电影《时光倒流》的音乐主题也并不为过。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创作背景

  拉赫曼尼诺夫尊崇古典浪漫传统,厌恶庸俗的艺术趣味,他青年时代写的升C小调前奏曲名扬海外,移居美国后只要一有演出,观众便一定要求加演这首前奏曲,使他对自己的这首杰作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种东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于是他开始憎恶自己的这首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移居美国,按照民族主义的理论,他应该就此失去了灵感,写不出什么东西了。他创作的新作品的确不多,但这不能印证这种断言,因为拉赫玛尼诺夫把主要精力用于演出,作品自然就少了。

  他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已六十有七,这不是创作的最佳年龄,但他的热情并没有减退,仍然写出了堪称经典的杰作。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作品意义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写于1934年,拉赫曼尼诺夫也已离开祖国17个年头了,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没有人怀疑,这是自格林卡以来的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最后的华章,如同黄昏里灿烂的夕阳,拖着长长的余晖不愿消失在天际。而这种景象在今日看来仍然闪耀着动人的光焰,宛如其中第十八变奏所歌唱的那样,如泣如诉,兀自沉醉。

猜你感兴趣:

1.变奏曲的简介

2.变奏曲(Variation)简介

3.浪漫主义音乐的简介

4.音乐家李斯特的简介

5.2016郎朗钢琴音乐会视频

    187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