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唱歌>唱歌技巧>

影响合唱音准的十大原因及解决手段

曹欣分享

  合唱是人声的华丽造型,合唱是人声的和谐交响。在合唱训练及演出中,经常会遇到音准方面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合唱艺术的表现力。引发合唱音准问题的因素有许多,指挥及演唱者要善于分析合唱中出现音准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找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

  学习啦小编整合多方资源,试举出合唱中易产生音准问题的十大原因及解决手段整理成文,与大家分享。

  一、因演唱速度造成的音准问题

  因演唱速度引起的合唱音准问题表现为:

  1、在演唱快节奏作品时,声音容易偏高;这是因为在演唱快节奏作品时,演唱者的心跳及脉搏会随之加快,由此引发演唱者激情过度,而激情过度容易造成演唱者气息浮浅,喉部肌肉群及声带张力失控,从而导致合唱中音准偏高。比如:在演唱《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一段时,若把握不好换气、用声的技术要领,就容易出现音准偏高的情况。解决的手段是:调整好呼吸,换气动作一定要短促而坚决,先在中等速度下练习,要唱满每个音符的时值,不论强唱还是弱唱,声音都不要发虚,在确保音符时值和音准的前提下逐渐加快速度,这样就可以避免快节奏演唱时所引发的音准偏高情况。

  2、在演唱慢节奏作品时,声音容易偏低;这是因为在演唱节奏缓慢冗长的作品时,演唱者不够兴奋,容易产生情绪懈怠的情况,由此导致气息及横膈膜的力量保持不够,声带张力及喉部肌肉群过于松弛,从而出现音准偏低的现象。比如:在演唱柴可夫斯基《金色的浮云》结尾处缓慢的二拍子时,处理不当极易造成音准偏低。解决的手段是:演唱者要保持良好的兴奋状态,指挥要强调音乐的律动和旋律的流动性(piu moso)。启发演唱者在慢的节奏里寻找一种积极的用声状态,声音不要疲沓、气息不要懒散,这样,在演唱慢节奏作品时,音准偏低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 因演唱力度造成的音准问题

  在合唱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演唱力度把握不当也会影响合唱音准。比如:1、在演唱强音、或者渐强的乐句时,容易出现音准偏高的现象;解决的手段是:排练时,先不要用太强的音量,声音渐强时,不要急于把幅度做的过大,待气息有了很好的支撑、音准可以控制之后再逐步加强力度及渐强幅度。2、在演唱弱音、或者渐弱的乐句时,容易出现音准偏低的现象;解决的手段是:在演唱弱音、或者渐弱的乐句时,演唱者的精神状态一定要积极,特别是咽部肌肉要积极,软腭尽量上抬,把声音集中在眉心,始终保持着高位置的感觉,避免出现懒、散、白的声音。尤其在演唱渐弱的乐句时,气息一定要保持住,横膈膜对气息要有足够的支撑力,这样,才能保证在演唱弱音、或者渐弱的乐句时,音准不会偏低。用弱音演唱,对演唱者的气息控制技术、声带张力的控制技术和共鸣腔体的打开技术要求很高,建议演唱者多练习半声技巧(Mezzo voce),努力提高自身的声乐技术能力。如果合唱队员的发声技术达不到,指挥千万别要求大家用太弱的声音演唱,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因旋律造成的音准问题

  因旋律变化影响合唱音准主要有三种情况。1、通常来说,平直的旋律线条加上歌词以后,最难以控制音准,比如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中,男低音声部基本都是在水平运动的旋律线条下进行,因此,音准很容易随着语言的四声变化而变化。解决的办法是:让演唱者去掉语言的四声概念,用语言的第一声(即平声)朗读歌词,当语言的音调达到平稳时再用准确的音高来演唱。2、旋律线上行时,容易出现音准偏高的现象。解决的手段是:旋律线越往高进行,气息就要越往下沉,要学会利用横膈肌的保持力量控制声音,不要因旋律上行而出现气息上浮,这样就可以防止旋律上行时音准偏高的现象。3、旋律线下行时容易出现音准偏低的现象。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是因为旋律下行时声带的张力及气息的保持力减小过快所致,特别是气息的保持力减轻过快,容易把声音的位置掉下来,从而出现音准偏低的情况。解决的手段是随着旋律下行,逐步地、有控制地放松声带的张力及横膈肌的保持力,与此同时,声音要一直保持在高位置的状态,气息稍微向上托着一些,这样便可以避免旋律下行时所产生的音准偏低现象。

  四、因调式造成的音准问题

  调式中的音级有的稳定,有的不稳定。不稳定音级都有着向稳定音级靠拢的一种倾向性,在音乐中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趋势”,而调式中的这种“趋势”现象也是引起音准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比如在七声调式中,最稳定的音级是第一级(主音),相对稳定的音级是第四级(下属音)和第五级(属音),其余各音级均不稳定,特别是自然大调式及和声小调式中的第七级音(导音)最容易偏高,尤其是在演唱大七和弦的时候,导音极易偏高。如无伴奏合唱《牧歌》中最后一个乐句独唱女高音的哼鸣,若把握不好,音准就会偏高。解决的手段是加强各种大小调音阶的视唱练习,多跟随钢琴模唱,从而建立起调式中的准确音高概念。

  五、因和声造成的音准问题

  因和声影响合唱的音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演唱力度性的和声时易偏高;

  2、演唱色彩性的和声时易偏低。

  第一种表现的原因是:在演唱力度性的和声时,气流对声带的动冲击动作大,声音容易冒调;

  第二种表现的原因是:演唱色彩性的和声时(也即常说的铺和弦),通常都是用中等以下音量,且气息悠长、声音连贯,发音器官松弛,因而容易导致声音偏低。

  解决的手段是演唱力度性和声时,先要想好正确的音高及声音位置,准确地控制声带的张力,从而达到正确的音高标准;演唱色彩性和声时,气息和发声不要懒散,发音器官要有足够的张力,始终保持高位置的声音状态和感觉,这样音准就不易偏低了,当然让演唱者多一些和声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听出不同性质的和弦、听出各种和弦在色彩上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六、因呼吸造成的音准问题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呼吸的技巧是合唱用声的重要保证。

  1、发声时气息吸得太深(如纯腹式呼吸)或太多,都容易导致声音不同程度的偏低,比如混声合唱《大漠之夜》中,男低音开始的一段乐句:“月色朦胧,星光闪烁”,男低音声部容易不顾音区低、音量弱的音乐表现要求,而追求浑厚的音色,结果把气息吸的太深而导致音准偏低。

  2、发声时,气息吸得太浅,容易出现抬高喉头和挤压舌根的情况,从而加大了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加大了气息对声带的冲击力度,而出现冒调,比如混声合唱《大漠之夜》中,男高音在高音区的一个乐句:2-3-4-3-2-3-1-7-,由于音区高、演唱者容易用过猛的气息力量冲击声带,如再加上喉头上提,喉咙打不开,则极易造成音准偏高。

  在合唱中由呼吸引发的音准问题,应当用以下手段纠正:一要学会和掌握正确的呼吸要领,正确的呼吸要领:即意大利美声学派倡导的胸腹联合式呼吸。吸气时,能够明显感觉到横膈膜下沉,胸腔下部和腹部隆起,胸腔上部和肩部平直不动(即:不耸肩不抬胸),用腰肌和腹肌(即:横膈膜)的力量控制气息流量。二要学会不论唱什么母音都要在打开喉咙的状态下发声,尤其是窄母音,如:伊、唉。

  七、因发声位置造成的音准问题

  在合唱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演唱者的发声位置与音准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发声位置高且集中的声音,在音准方面比较有保证,相反发声位置低且散的声音在音准上容易偏低,最可怕的是:由于发声位置低所导致的音准偏低情况,演唱者自己往往是不易察觉的,如果指挥者缺乏声乐训练能力,即使察觉到种情况,也往往因为拿不出更有效的手段进行处理而困惑。

  解决的手段:一是需要合唱指挥尽可能多了解或掌握一些发声方面的技术要领,让每一个演员明白: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合唱的用声原则必须以美声唱法为基础。二是通过系统的声乐训练,培养演唱者稳定喉头和打开喉咙的用声习惯,建立起集中的、高位置的发声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形成的声音才能充分满足合唱艺术的需要。所谓声音的高位置,指的就是声线集中的、面罩腔体及头部腔体参与共鸣的声音。打个比方:光线通过透镜聚光可以产生一个光束,并通过调节光圈可以产生一个焦点,而人的声音也是如此,演唱者通过调节咽肌力量和声带的适当张力,让声音产生一个“声束”,并顺着后咽壁进入鼻咽口,最后在眉心形成一个“焦点”,这个所谓焦点,就是声音的位置。高位置的声音,需要经过长期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所以,建立高位置的声音状态不仅是合唱用声的的基本要求,同时,对正确把握合唱音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八、因换声区造成的音准问题

  声乐艺术追求统一的音色和通顺的声音线条,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通过淡化“换声区”的概念,努力为演唱者建立起统一的声音状态,即各声区之间无缝连接、上下通畅。尽管如此,声音上的“换声”现象依然不能完全消失,因为“换声区”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每个声部、每个人的换声区情况均不相同,有人表现为某几个音,有人表现为某一个音,我们称之为“换声点”。从理论上讲,声音至少要经过两次换声,第一次是由低音区(胸声区)向中高音区(口鼻腔区)过渡时,由于此时声带的张力不算很大,声带边缘振动的情况尚未形成,演唱者能够轻松掌握,故此次换声不甚明显,因此对音准也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第二次“换声”出现在中高音区(鼻咽腔区)向高音区(额窦、蝶窦腔区)过渡时,由于此时声门阻气能力加强、咽肌收缩、声带变薄、声带边缘振动的情形出现,加上头部腔体张开,演唱者必须用“关闭”(Close)的手法才可以把声音唱到头腔去,如果喉部肌肉及声带的张力调节不准确,不仅影响演唱者的音色统一,还容易在音准方面出现问题。其表现特点为:声门阻气能力过大,音准就容易偏高;声音往后靠的太多,音准就容易偏低。

  解决的办法是:

  1、声音进入头声区之前,先要在心理上做好气息与肌肉力量的准备;

  2、提前做好母音的变形工作,由其是窄母音一定要宽唱,所有母音要以“喔”的感觉为原型,这样才能顺利渡过声音的换声区。已故意大利著名声乐理论家凯.莎莉首次提出以母音变形的方式来完成中高音区转换的概念(见《心的声音》——凯莎莉著)。如今这一观念正在被更多的声乐家所接受,为建立统一的中高音区有着积极地意义。掌握好“换声区”的技术要领,不仅提高了演唱者的技术能力,开拓了演唱者的有效音域,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换声区”而引发的音准问题。

  九、因伴奏造成的音准问题

  合唱艺术是群众最易于广泛参与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门最古老而又严谨的艺术形式。对于合唱艺术来说,指挥、演唱、伴奏应该是三位一体的铁三角关系。在合唱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大家往往会特别关注指挥的艺术能力,而忽略伴奏在合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许多合唱团在挑选指挥时慎之又慎,在挑选伴奏时,却漫不经心、凑合就行。从国内目前的合唱现状来看,因伴奏制约合唱水平的提高,或由伴奏引发的合唱音准问题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一些业余的合唱团中,由于很多伴奏者不能够准确的演奏正谱(即编配好的伴奏谱),错音、错和弦连篇,或是不看合唱总谱、随意性极强的即兴伴奏,是造成合唱音准的重要杀手,为什么要使用“杀手”这样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词汇,是因为指挥者及演唱者通过极大地努力,克服了以上列举的造成合唱中音准问题的多种原因后,而由不负责任的伴奏者将这一切努力付之东流,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解决的手段是:伴奏者一定要认真的演奏正谱,如果实在有困难或是没有正谱,那么,一定要参照合唱总谱的和弦来伴奏,千万不能随意演奏出与作品和声不相符的声音,只有抱着对艺术负责的态度做好伴奏工作,才能确保合唱的音准。

  十、 因指挥造成的音准问题

  指挥是合唱团的灵魂、是合唱实践活动的执行官,指挥所应有的音乐文化修养及良好的合唱用声意识,以及指挥所应具备的人格魅力,是搞好合唱活动的重要因素。由指挥不当所导致的合唱音准问题不在少数。

  主要表为:

  1、指挥者激情过度、动作过大或过于夸张,超越了音乐作品本身应有的艺术尺度,造成演唱者集体跟风,致使合唱时声音失控、音准冒高。

  解决的手段是:作为合唱团领军人物的指挥者来说,一定要在充满激情的同时,保持一份冷静和清醒,绝对不可以现场任意发挥,华众取宠,要用准确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提示合唱团员,认真对待每一个乐句。合唱艺术不是竞技体育,要坚决杜绝所谓“超水平”发挥,因为它与我们排练时的艺术处理是不相吻合的、演唱者的情绪和声音是失控的、它的直接危害就在于它加大了出现音准问题的风险指数。国内的许多合唱赛事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超水平”发挥的团队往往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甚而需要评委做耐心的解释工作,殊不知竟是指挥者惹的祸。

  2、与前者相反,指挥者的懒散懈怠及漫不经心,是导致合唱音准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决的手段是:指挥者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排练及演出中去,要充满自信,用自己的热情和理智及准确的肢体语言、生动的面部表情和充分的内心感受,去感染和调动每一个演唱者。对于指挥者来说,激情、理智是一把双刃剑,它们之间相得益彰,把握好了事半功倍,把握不好功亏一篑。

    52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