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横膈膜呼吸法歌唱
最近拜读了由重庆大学声乐教授张力仁先生撰写的声乐教学笔记《把歌声变成流动的风景线》一书。书中阐述的诸多观点和认识体现了张先生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其中某些声乐实践理论可以称得上是声乐教学理论的真知灼见。下面学习啦小编结合书中的某些具体文章观点谈谈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一、“用横膈膜呼吸法歌唱”
作者在文中说道:“控制呼吸实际就是通过科学的训练,达到歌唱中自如地运用呼吸器官的能力,以实现气息的保持、顺畅与走动。”通过舞台演出以及声乐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作者认为“只要掌握了用横膈膜呼吸的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
由于歌唱的呼吸已经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呼吸的常规,需要人为地去感觉、控制、协调和均衡,即歌唱呼吸时需要一个着力点,也即常言所说的气息支点,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声乐演唱中寻找的控制呼吸力度的肌群的中心位置感”。这种中心位置感,或歌唱的气息支点“需要用心体会,天长日久方能形成正确的用力概念”。当然也由此产生了诸多气息支点的提法,于是关于“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等等呼吸类型便相继而产生。
文中写道:“胸式呼吸法”在吸气时以扩展胸部为主,会伴随有抬高双肩和锁骨的动作。使用这种呼吸方法的人认为呼吸的支点应在两乳突之间。“腹式呼吸法”则是为了把气吸得深,使劲往小腹吸气,同时会伴随胸往内敛的动作。赞同“腹式呼吸法的”者认为呼吸的支点是在丹田。“胸腹式呼吸”要求胸腹肌群的同时协调运动,胸腹腔同时扩张,以容纳更多的气量。其气息支点被认为应放在心窝。也有人认为呼吸支点在后背、在两髋骨之上两软肋处、腰眼等。
甭管哪种呼吸或不同的呼吸支点,作者认为“能使歌唱处于一种身体全面参与的呼吸方法”就是好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的注意力应该放在横膈膜上。因此便有了本文的观点——应运用横膈膜呼吸方法进行歌唱。
作者在文中论述道:“声乐演唱中,气息的强、弱、深、浅会随时发生变化,呼吸的支点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只要将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就行了。”在实际运用中作者比较强调“用感觉与身体机理的紧密结合来实现对气息的控制”。为了让学生在运用这种呼吸方法时摆脱找不到“感觉”的困惑,一般都向学生强调用横膈膜呼吸。
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运用横膈膜呼吸的诸多要点及其优越性:
1.横膈膜与肺脏的关系
在整个呼吸的过程中,“横膈膜”与“肺脏”的关系就好像气筒与活塞的关系,只要不停地来回推拉活塞,空气就能实现在肺部的吸进和呼出。
2.建立在横膈膜上的气息支点
作者认为“歌唱的呼吸是胸、腰、腹、背等肌群共同用力协调完成的,如果将呼吸支点说成是横膈膜,不仅使呼吸肌群的用力更易协调统一,而且歌唱所需不断变化的气息的深浅大小会随时影响呼吸支点的位置,用内在感觉将呼吸支点想象成排列在一条虚拟的中轴线上,更易控制呼吸支点的变化”。
3.横膈膜的主动呼吸性
“呼吸是在横膈膜主动下沉时按照横膈膜的需求(实际是大脑对乐句气息量需求的反应)而迅速或缓慢地到达胸腹腔。”在此过程中,应忘掉呼吸通道的存在,使呼吸通道口、鼻、喉的真正作用体现在共鸣这一作用上,“特别是快速吸气时,更应忘掉呼吸通道这个过程,这样可以使呼吸更顺畅”。“歌唱中的横膈膜呼吸是要建立横膈膜呼吸的主动性,这是一种用感觉与意念控制自身器官功能的能力,需要在长期的有意识的支配下才能形成的。”
4.横膈膜呼吸与心往下坠的感觉
“运用横膈膜呼吸最重要的是体会心往下坠的感觉”。“心往下坠的感觉主要适用于换声区以上的高音区的演唱”。本人在声乐演唱及教学中也经常会有此体会,我也经常这样启发学生:“让心里的那块石头落下来再开始唱。”“歌唱时不允许自己的胸口堵得慌,闷得慌,一定要心胸开阔,松弛通畅。”
5.用吹气法体会横膈膜呼吸的用力要点
吹气是一种最表面也最易于理解和接收的简单活动。要求学生用吹气法体会用力要点,可以逐步掌握歌唱的呼吸原理,使学生在体会吹气的生理活动中很快掌握并巩固横膈膜呼吸。作者论述道:“吹气不是简单的不加任何控制的‘乱吹一气’,要规范地吹。吸气时不要抬胸,抬胸这种看似架势不小的吸气,实际吸入的气量很少。吸气时,我们要尽量保持平静,用横膈膜的意识把气息往下拉,心往下坠,同时小腹微收,让腹直肌产生紧张感,与腹腔上部及胸腔形成暂时不平衡的对抗。如果小腹不用力,往下坠,往外凸,会对需要迅速变换的对抗平衡反应不及。吹气时先对胸腹腔进行横向收缩,必须保持气息的支点不要上移,也就是保持心往下坠的感觉不变,在呼吸过程中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将其‘粘’在横膈膜上,不能放弃,等到气息不能再坚持时再放弃呼吸支点,但在下一次吸气前瞬间立即又要找回呼吸支点,如此周而复始。”
以上所提几个要点,让我有着如遇知音的感觉,的确,歌唱中,这种运用气息的体会和感觉非常重要。建立在横膈膜呼吸支点上的气息,只要始终保持这种心往下坠的感觉,始终有这种气息粘在横膈膜上的感觉,忘掉呼吸通道的存在,即呼吸通道不应在歌唱气息的整个运用过程中有任何人为刻意的紧张与用力,忘掉或始终感觉它不存在是最好的,正如意大利谚语所说:“意大利人唱歌是没有喉咙的。”或者我国声乐大师沈湘所言:“下巴和喉咙在歌唱时保持没有任何感觉是最好的感觉。”在这样的前提下,歌唱剩下的技术技巧活就是如同吹气般的将咬字吐字吹送到嘴唇尖上,使声音鸣响于面罩头腔,传送到目之所及的遥远的前方。
6.横膈膜呼吸法运用于歌唱的优越性
本文论述道:“歌唱呼吸的最高境界就是呼吸的保持、畅通与流动。横膈膜呼吸法本身就是对‘气息的保持、畅通和流动’的一步到位的训练方法,当掌握了横膈膜呼吸法,就实现了气息的保持、畅通和流动。”
首先,“横膈膜呼吸法由于将呼吸的支点简化到一条虚拟的中轴线上,因此气息的保持将变得比较容易。气息进入胸腹腔以后,由于树立了将气息‘粘’在横膈膜的上的概念,于是我们在这个‘粘’上便能体会到气息的保持,而且对保持的位置也将非常明确。”
第二,“横膈膜呼吸法强调呼吸时忘掉呼吸通道。在歌唱呼吸的的过程中应该忘掉口鼻咽喉这个呼吸通道,将其解放出来使其充分发挥声音共鸣体的作用,使声音尽量避免‘卡’、‘压’、‘紧’、‘挤’的弊病,实现呼吸的畅通与歌声的流动。”
第三,“以横膈膜为支点是解决和实现气息流动的最佳办法。歌曲演唱中必须用情用心,为了歌唱情感的需要,除了我们需要用横膈膜控制呼吸,同时我们的心跳、呼吸也在左右着横膈膜的升降活动。但是当横膈膜的升降规律与我们情感表达所需的升降暗合或者吻合,实现了可人为控制,这样,我们的呼吸就会在情感的支配下变得流畅而富有快感,实现了气息的流动。”
第四,“当我们在吹气、发声时牢牢地把握了气息支点,将气息‘粘’在横膈膜上以后,我们的上呼吸道的呼吸通道功能已经淡化,而将其共鸣通道的功用进行了强化。忘掉呼吸通道,口鼻咽喉就会尽量打开,使气息几乎无过程地一下进入到肺部,缩短了我们的吸气过程。由于我们的气息意念保持在横膈膜,此时口鼻咽喉都成了共鸣器官,我们不用费什么劲就可以得到足够的音量,这样既不会出现换气不及、气短心虚,也不会把气息吸得太饱,使胸部紧张,导致气息郁结僵死。”
第五,“当我们的呼吸支点稳固地建立在横膈膜以后,发‘白声’的问题、喉咙挤、卡、压、跑的问题等都将迎刃而解,我们不会再为声音该靠前还是靠后而烦恼,也不会再去寻找声音的位置而挖空心思。由于气息下拉的作用与声音如同吹气般的向上向前吹送形成了一组对抗的力量,声音的竖立状态就自然而然显露出来。”
作者在文中还着重论述了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落实横膈膜呼吸法:
“演唱歌曲时,气息的变化用‘瞬息万变’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我们的大脑在随时调控着呼吸肌群如何用力,只要我们始终如一地将呼吸支点‘粘’在横膈膜上,那我们的演唱就成功了一大半。”
“演唱易唱的中声区时,不用花太多心思去控制气息,只需平静呼吸,把心思用在表达音乐的感情上,头脑中只要想到气息‘粘’在横膈膜位置就行了。这时横膈膜的位置不用认为去调节,让其保持在平常呼吸的正常状态;演唱低音时,就要适当提高呼吸支点的位置,适当上移一点,以保证声音的结实度;演唱高音时,就一定要让心往下坠的感觉‘做主’,以实现呼吸支点下降,在唱特别高的音时,甚至需要使狠劲拉住横膈膜。然而 歌唱中,高中低音是随时在变化着的,因此,呼吸支点也在不断地游移,始终保持用横膈膜呼吸,并在横膈膜移动范围内调整呼吸支点,就能很好地进行演唱。”
最后作者总结道:“横膈膜呼吸法是用生理机理和感觉共同控制歌唱呼吸与发声的方法,它有效地解决了学习声乐时找不着气息位置的问题,使我们对歌唱呼吸支点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它同时把高中低音如何把握住气息、如何调整呼吸支点等问题都有效的地解决了,它的学习贯穿声乐学习的始终,无论对初学者还是较高层次的声乐演唱者均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