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乐器>架子鼓>

家长在少儿架子鼓教学中的作用

乐宁分享

  目前,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钢琴、吉他、架子鼓、小提琴等各种器乐教学已进入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家长在少儿架子鼓教学中的作用,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家长在少儿架子鼓教学中的作用一、了解器乐学习的特殊性明确儿童学鼓的目的和意义

  许多家长让孩子学鼓,主要出于以下一些目的:

  1、培养节奏感及音乐基础,训练四肢协调性,开发小脑;

  2、陶治情操,使其有良好的修养和非凡的气质;

  3、培养毅力和自信心;

  4、培养独立能力和自觉性;

  5、掌握一技之长,以利于升学就业等社会竞争……

  由此看来,人们对学习乐器所带来的效果是寄予了高度期望的,然而问题并非像家长想象的那么简单,世上恐怕没有一项学习活动可以如此一举多得,乐器学习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

  器乐学习与普通学校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别:

  1、教学内容既有操作性又有知识性,学习难度大。器乐学习的内容有一部分属于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一部分属于节奏感、音准感素质方面的知识;再就是须在鼓上练习技能技巧的可操作性内容。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有一定的音乐天赋,而且要有很好的理解力,同时还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做大量的繁琐的鼓上练习,其复杂性是一般的学校文化课所不及的。

  2、学习的时间长,阶段性不明显;

  学校在每个学期后都要放假,这样一方面使孩子得到休息,更重要的是使孩子意识到他们已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学习,下面将要开始一个新的学习阶段。这无形中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己在不断进步的感受。器乐教学中存在大量可操作性内容,需要手指等各方面的运动机能一直保持积极的状态,如果一旦终止练习,这些机能就会迅速衰退。所以,年复一年的器乐学习过程中很难体会到阶段性和成就感,他们感受最多的恐怕是疲倦与辛苦。

  基于以上两点,学生在上课时难免出现许多问题。教师在听学生演奏时不断提出错音、错节奏、错误的手法、错误的姿态、错误的技巧等问题,以期他们尽快改正。出于急切的心理,家长在课下也会絮絮叨叨地说教、甚至打骂。作为学生来讲,他们从中体验和承受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败和指责。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人在经常的失败与否定性评价中能获得自信心的发展;也更难想象一个长期生活在责备、训斥,甚至谩骂环境中的孩子会形成良好的性格,会发展起来我们所希望的“情操”。从心理学上讲,自觉与毅力来自于行为结果期待的强度,而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对一个年幼的孩子讲的大道理,他能理解多少呢?我们不能想象孩子在一项自己毫无兴趣、也不理解其意义何在,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面前有顽强的毅力。并不是做难做的事情就

  会培养人的毅力,回避困难是人的本能,将学鼓当做一种酷刑来培养孩子的毅力,基本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开发小脑培养节奏感训练四肢协调性,是人们让孩子学鼓的最诱人的一个因素,大家想当然地认为,人们平时总是很少用左手,因此不能刺激负责形象思维的右脑的发展,而练鼓双

  手都要运动,因此可以促进大脑平衡发展,进而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但这只是直观类推出来的理伦,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练习器乐比其他活动更有助于智力发展的严谨的科学证明,谁也不能肯定,同样条件下,学习器乐的孩子就一定比未学过的聪明。

  那么,儿童学架子鼓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跳出学鼓是为了培养孩子社会生存竞争力的思维定势,这种很强的功利性目的是导致高度的精神压力,并使家长、老师、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紧张的根源。一个完善的人,不仅仅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竞争与较量,还需要休息、放松,需要享乐队与精神的自由。正是因为要满足这种需求,人们才创造了艺术、崇尚艺术、欣赏艺术,艺术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友善、完美。因此器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通过学鼓来学习音乐、感悟音乐。多一对体验生活之美的触角,从而改善其精神生活的质量,丰富人生,提高生命的境界。只有明确了让孩子学鼓的目的,端正了心态,在孩子学鼓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家长才能理性分析,不急躁、不冲动,泰然处之。

  家长在少儿架子鼓教学中的作用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积极做好学琴前的心理准备

光靠让儿童理解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是徒劳的,兴趣才是学习最根本的动力。那么,培养兴趣的关键则是从小就要给他们创造一个音乐熏陶的环境,让孩子学会聆听、学会歌唱、学会舞蹈。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家长要从小让孩子多听,从符合儿童特点的儿歌到各种风格的器乐、声乐,直到交响乐等等都可以。

  在许多家庭里,看电视几乎已成为业余生活的全部,听(音乐)的功能似乎已经退化了,但是在宁静的氛围中,随着音乐刻划的形象展开想象的翅膀,既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又是培养创造力的独特方式。只有感受到音乐的奇妙,才有探索音乐的愿望。家长应鼓励儿童歌唱,可以边听边跟随着哼唱,也可以随时唱听过的音乐作品。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不先歌唱就开始学乐器的儿童,一生中注定没有音乐。”歌唱是心灵的共鸣,是体验音乐和表达音乐的最好的方式。学习器乐实际上就是借助器乐来歌唱。舞蹈与节奏相依,而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感会在舞蹈中得到最自然的培养和训练。鼓励儿童在欣赏音乐时用“手舞足蹈”去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会给他们的器乐学习和演奏带来莫大好处。

  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家长自身不断提高音乐修养,要“以身作则”,最好能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并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与孩子交流。许多家长只把孩子留在那儿听音乐,而自己去做别的事情,这是不可取的。

  2.平时多注意营造音乐环境。不一定所有的音乐都要坐下来认真听,有时可以在做家务、或吃饭时放一些比较轻松的背景音乐,都是有益的。有可能的话,可以带孩子去音乐厅,生动的现场演奏、演唱是录音机里的音乐无法比拟的。亲眼欣赏指挥家舞动手臂指挥乐队奏出震撼人心的强音和动听优美的旋律,认一认乐队中那些不同形状的乐器和发出不同的音色,这无疑可以激发起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

  除了“兴趣准备”外,家长还应做细致的心理准备。许多家长忽略一点,甚至无意中做了对孩子学鼓有害的心理暗示。如:家长常常希望孩子对教师产生敬畏感,他会说:“老师可厉害了,不听话、不用功,老师就会治你!”又如:家长为了使孩子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学鼓,他会说:“学鼓非常艰难,可苦了,许多同学半途而废,你一定要勤奋才行!”尽管学习器乐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但这些做法却给儿童一种“学架子鼓是可怕的事情”的印象,一听说那么费劲儿,反而失去了信心。

  要想在儿童心理上唤起学习的期待,家长首先就要明确在器乐学习中有哪些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而在孩子面前设立明确的、并且是孩子感到有望能够达到的目标(不是遥不可及的大道理)。比如,让孩子觉得要学的乐器很好听;学架子鼓并非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只要付出一定努力就能做到;父母因为你会打鼓而感到自豪和快乐,你在小朋友中会打鼓、弹钢琴、弹吉他等是很荣耀的事情,会受到班里同学们欢迎,老师也会赏识你等等。总之,这些都是孩子可以理解的外在刺激,从心理学上讲,这些刺激可以直接引起动机,从而使其产生学习期待。许多家长片面强调考级等意义,而忽略学习本身对孩子的意义。这就等于丢掉了激发孩子学习热情的机会,往往会导致学鼓活动中家长一厢情愿的状况。

  家长在少儿架子鼓教学中的作用三、用正确的方式辅导孩子练鼓做好教师与学生间的纽带;

  目前在要不要家长辅导孩子练鼓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家长陪孩子练鼓会养成儿童的惰性和依赖性,不利于其独立个性的形成;另一种意见认为:孩子小,光想玩,没有能力对自己行为负责,必须陪练和监督。这两种见解从某一侧面讲都是有道理的,儿童学习器乐很多是在四五岁时就开始的,由于智力因素,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接受、领会和理解得相当有限,教师的许多要求和意图都有赖于家长带到孩子的练习中去贯彻。另外,什么

  时候练鼓,针对什么问题去练,恐怕也是幼儿无法自己做到的。这足见家长在课下辅导的重要性。但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许多家长在辅导时从识谱、手法、姿态、动作等等各方面全部“包办”,形成家长出“脑子”孩子出“手脚”的局面。他们监督孩子练鼓的每一个过程,一发现问题,立刻指出,并且常常会因急躁、生气而责骂孩子。这种情况,应认为是家长辅导工作的失败。

  家长在孩子练鼓时,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充满友爱的欣赏者,是一个耐心而慎重的提醒者,而不是“监工和警察”。不管孩子的演奏是否真的令人欣赏,家长都应用享受的样子来听孩子打鼓,让孩子觉得他的学鼓活动能够给整个家庭带来快乐。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这样交流:“你打(弹、拉)得一遍比一遍好了,很好听!但是如果你能再注意一下某某问题,就更棒了!你是否能把这儿再重点练几遍?”在每次练鼓前,家长应该与孩子探讨一下,这次练习的重点

  是什么,通过练习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样帮助孩子用理性分析的眼光有目的地去练习,会提高练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家长对孩子不一定永远是一张笑咪咪的脸。当孩子撒谎、耍赖或故意找各种理由不练鼓时,家长完全可以严厉批评,或不予理睬,做“冷处理”之后,仔细分析其根源,再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批评孩子时,家长应尽量避免用“愚笨”、“没有音乐细胞”之类的字眼。因为它属于“能力”的范畴,从心理学上讲,“能力”属于人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一般来说是不可改变的。如果家长这样来指责他,孩子就会认为怎么努力也没用,反而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如果孩子考级没通过或演出不成功或某次回课不理想,也不应归因于孩子笨,家长要引导孩子从外部条件(如“运气”、“环境”)或内部的不稳定条件(如“努力程度”、“情绪”等)去寻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目前不够好,但通过努力和调整状态就会取得好的成效,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在器乐学习过程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和家长则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家长,不像教师那样每周只与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短短的几十分钟,在生活起居中,家长最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和情绪,以及练习老师留的作业是否吃力,效果如何。家长应及时就这些问题与老师沟通,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综上所述,家长在儿童器乐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不断提高自身音乐修养,研究儿童的心理和教育学的一般规律,认清自己在儿童器乐学习活动中的责任,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相信你的孩子一定能够成功,你的教育一定能够成功。

    289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