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通俗唱法的技巧
有人学习通俗唱法很久,很多人还算挺勤奋,天天都有练习,但走了不少弯路,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学习通俗唱法的技巧相关资料。
学习通俗唱法的技巧
1:关于做练习
群里经常看到有这样的情况,新人某某问"我这个ney对不对”“我这个低吼位对不对”但很多时候新人连前面的练习都没做好就开始问后面的问题。
新人还是一步一步来,我觉的顺序应该是气息,哼鸣,气泡,头声,打嘟噜,后鼻音哼鸣这些过关后,才开始练咽音,低吼位,元音转化等等,不然你会发现练习进行不下去,又从头找原因,浪费时间,比如,气息没练好,发头声很容易挤,不熟悉后鼻音哼鸣,咽音一般也做不好。
2:唱歌的意识
大家应该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下巴紧张,高音喊,挤,老找不到突破口,这时候可能靠意识上去形成一个点可能会解决一些问题,做练习保持一些意识很有必要。
气息:像针筒一样,通过横膈膜推送压出来,或者像气球漏气一样。
下巴和喉部:气息带上来的时候忘掉它们的存在。
上口盖:无论是做练习还是唱歌,声音都保持在上口盖。
人中咬字:咬字注意力放在人中位置。
3:学唱歌的误区
好多人唱歌时候往死里飚,或者是做练习的时候从低到高做一个很长的音阶,楼主之前也这样.这个很忌讳,因为当你前面的音已经花了很多气息了,随着后面的音越来越高,而你的气息却越来越少,这样就特别伤声带。
人总会摊上状态不对的时候,这个没办法。但是惹不起可以躲得起,状态不对了就该停下来做做其他事情。一个不对的状态通常是因为某个不该用力的地方用了力。你要是明明脖子紧张了,还傻乎乎地练一晚上,那就让肌肉形成了错误“记忆”。
自学的悲剧.一个砖家遍横,教程漫天的的年代,看了太多理论往往容易迷惘,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其实很多教程都是殊途同归的,比如有些教程说让你声音往上走,形成一个通道,其实sls让你打嘟噜,ney一些练习都是收到相同的目的。既然选择了sls,那sls就有让你声音达到那目的的方法,而这个过程中不应该参和太多其他理论的东西,会成为你的绊脚石,所以谁说的还是问谁去,哈哈。
学会辨别是非,听信一些砖家或者学习者的话会搞的你云里雾里土里水里的,有些半懂不懂的人就喜欢教人,最直接的鉴定就是听他唱的如何。
4:回归、觉悟
当你发现你一个练习你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往往是你前面的练习没过关,这时候应该回归前面的,不应该死钻这个练习,但很多人心理过不去,觉的自己练了这么久没一点成绩,不敢面对现实。
别怕打击,有时候就得狠,敢于否定自己,往往就是你一开始就错了才导致这个结果。‘一个简单的练习做的很好了,其他练习进展会很快'这句话很快就应验。
5:潜移默化
听一些职业歌手唱歌,最好是现场,听他们正确的声音,让自己对声音有个正确的认知,慢慢也会形成一种记忆。
通俗唱法的基本技巧
1、 声音必须要让听众感觉到清晰的“质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演唱时,声音充分*前。这种*前还必须是“高度集中的”。“质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来体现的,点子越小,质量愈高。
2、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缩小来体现的,而是以上述这个小小的聚音点的亮----暗控制体现的,这种技术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唱者广大音量时,音质仍保持聚而不散。在减弱音量时,更不能失去“质感”,哪怕唱气声时,仍不失去“质感”,电声再高明,只能改变唱者的音色,却无法制造出“音色”来。
3、音质产生于声带的振动,振动来自声带的张力---- 阻力,因而发音的“焦点”必定在声带上,西洋传统唱法中有一句声乐术语叫做----“让声带歌唱”。帕伐洛蒂说过:“声音是从声带开始的,必须使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4、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声乐术语----“声必须*在声带上”。也是同样性质。如果说声音的出发点在嘴巴,声音就无法*在声带上了。也就是声带的张力----阻力不到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要么奶声奶气的;要不声音就无法集中;日本歌坛目前就有这么一种唱法,据说是为了表现“清纯”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国的杨钰莹、何影在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圣子要强。奶声奶气作为一种表演特色未尝不可,但完全脱离了声带的基本振动和气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让声带歌唱”五个字同时可以具有三个内容:声音意识不要以“嘴”为出发点,而是应以声带为起点,这是一种意识,(因为声音实际上总是通过嘴巴出来的)始终应以声带为“起点”;第二种是从生理上说的,在让声带歌唱时,“软腭的两边必需放下来”,好像一直挂到脖子下面,这是在歌唱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它是解决声带紧喉咙松的关键。腭弓松了,舌头就自由了,下巴也放松了,喉咙才可能打得开。反过来,腭弓一绷紧舌根立即下压,造成声道堵塞,一切全完了;第三种是指“声音*在气上”(传统唱法有此要求,欧美流行唱法同样有此特点)因为歌唱方法的本质是气息----声门的阻抗,没有积极的声门张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气息产生阻抗?声带的调节是一切科学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当然也不例外,也是欧美唱法的区别于港台、日本唱法的标志之一。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声音“质感”强,嗓音特色显著。值得我国歌坛借鉴。
5、声音必需充分唱出来的另一体现是吐字。尽管通俗唱法的吐字建立在平时说话自然的基础上,但毕竟仍有程度上的差别。应该说歌唱吐字要比说话夸张得多,就如同演话剧时念台词的吐字比平时说话要夸张的情况相同。通俗唱法的吐字在发声时要求舌头左右横向拉紧,这一强调的目的是让声音更*前,更清晰,舌头好象一直处于英语中“get”、“let”、“like”那个位置上。通俗唱法的吐字没有像中国民族唱法中“喷口”、“咬口”,那样讲究。也不象西洋传统发声那样,要求腔体打开如同打哈欠的位置上吐字。它始终要口腔后部尽量不要大于口腔前部。因此在歌唱时绝不能有意识去张大口腔后部,也就不要提软腭。通俗唱法也不要求张大口,只需口腔前呈“喇叭形”,不影响声音*前即可。
通俗唱法的咬字技巧
<一> 横竖法
字之横竖,是由作字腹的主要韵母唇形圆或展的特点来决定的,展唇的发音走向比较横,称其为横字。如,作字腹的韵母是i. e .er . a的,及字头中介母是i.的字,都是横字,歌唱中对这类要采用横字竖咬的方法;圆唇的发音走向比较竖,称其为竖字,如作字腹的韵母是u. o .yu的字都是竖字,歌唱中对这类要采用竖字横咬的方法。
横字竖咬
只要构成字的字腹部分,不论是单韵母还是复韵母的音素发间,具有比较横的趋向,如i. e .a几个元音,<它们的口形都有展开唇或近似展唇的特点或如yi. ye . yue .ya等字,都必须强调口咽腔以竖为主的发音原则。把这部分横趋向的音素在口咽腔中去竖着咬字发音。也就是要使口咽腔的有关发音部分,都要强调运用上下垂直方向,竖着打开的方法来咬字发音。同时,要发挥后咽壁的挺立、稳定的作用,使口咽腔保持圆和竖的一定形态,把字咬清。横字竖咬,可以弥补音素先天横的发音趋向的不足,使声音横竖得当、音色柔美、贯通统一。否则,字音横竖不一,声音进进出出,对歌唱不利。这一点对学习民族唱法的歌唱者尤须注意。
另外,还包括er辙、一七辙、发花、乜斜、人辰、灰堆、怀来、言前、江阳等辙韵的字都要竖咬。例如《我的温柔只有你看得见》是言前辙。就要运用运用横字竖咬的原则?
竖字横咬
由于u /uo/yu三个韵母都是圆唇,它们在口咽腔中的发音都有比较竖的发音趋向。故凡是字腹分别由u/o/yu组成的或字腹分别由复韵母ou/un/ong组成的字都属竖字。歌唱时对这些字要采用竖字横咬的方法,尤其是o/u声音比较竖、立、后,有时甚至有点空的感觉。总的来说,比较适于歌唱状态中口咽腔以竖为主的咬字发音原则,字音拖腔延长时这一特点就更明显。但是,竖字声音容易靠后,色彩比较暗淡。有时声音虚、空,穿透力差。字音不易清楚。容易产生声包字的现象。歌唱时,如再强调竖的一面,这些字就与其它字的声音色调、音色、线条等产生较大的差异,无法统一。为了弥补这些弱点,防止偏激,求得比较统一的线条与相对一致的色调,将字音发得纯正清晰,达到字正腔圆,对这些竖字的横咬,就要特别强调。
竖字横咬有利于歌唱发音,但要注意这些字的字头中声母横的发音的带动作用,以横带竖,横短竖长,这样声音有点有面,是具有立体感的丰润的歌声。如果,某一类字中没有字头的声母只有介母部分<零声母>,在歌唱时就强调介母来定准口形,使之拼合得体、横竖相当;如果某一类竖字中没有字头<声母、介母全没有>,只是韵母作字腹的单韵母或复韵母的字<直喉>,在歌唱时,要强调用硬起首的感觉发音,将字咬住发准,即发出声音之前声带先闭合,然后,用适量的气息将声门吹开,产生振动。对竖字横咬的方法,学习美声唱法的歌者要着重注意。
竖字横咬中包括衣七辙的韵母yu的部分、梭波<不包括字腹为e的部分>、中东、姑苏等辙韵的字。例如《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主要是"中东"辙。英雄的雄
<二> 前后法
字之前后,是指韵母发音部位在口咽腔的前或后而言。舌位靠前的韵母色调明亮,舌位靠后的韵母色调比较暗淡。要使咬字发音的色调比较一致,就要用前韵母后咬、后韵母前咬的方法,来进行调节。
前韵母后咬
凡是发音i. yu都是舌位较高的前韵母,它们发音部位都在口咽腔前面。由于舌位高、前的特点,使它们发音色调比较明亮。凡是由i/yu分别作韵腹或介母是i/yu所构成的韵母,都属前韵母。因前韵母本身色彩明亮、靠前,故使感到亲切、自然、口语化,这些是它的主要优点。由于舌位高,口咽腔内空间容量较小,声音虽亮但尖、白、扁、窄、音量很小,有时还容易产生字多声少的字包声的现象,不利于声音的发挥。为了发挥前韵母的优点,保持声音色彩明亮、自然,防止白、扁、尖、炸的毛病产生,使声音柔婉、宽亮、浑厚、统一,更富于艺术表现力,对前韵母一般地都要采用后咬的方法进行歌唱。
前韵母后咬,就是歌唱中在不影响字清字准的前提下,将前韵母的字在口咽腔内声音的着力点向后拉,而声音在口咽腔发音部位基本不变。虽然上提软腭、后咽壁的提立,已经使咽腔内咬字发音的部位向后,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从头脑、心理及感觉上,再将字音的着力点向后拉用打呵欠那样的感觉来咬字发音。
前韵母后咬包括一七辙、怀来、灰堆、乜斜等辙韵的字。例如《人生四季》是一七辙。
后韵母前咬
凡是发音为o或u的都是后韵母,u是高舌位,o是次高舌位。它们都在口咽腔后面作形发音。凡是字腹或字尾分别由o、u构成的复韵母都属于后韵母一类。后韵母利于歌唱状态,尤其是利于较高音域的发音,但音色比较暗淡。而且由于舌位后、高,声音有时易向后倒,音色空,字音不易清楚,有时还会产生声包字的现象。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并充分发挥利于歌唱状态的特点,对于属于后韵母的字咬字发音,一般地要采用后韵母前咬的方法。
后韵母前咬,是将后韵母在口咽腔的声音着力点向前推送,充分发挥利于歌唱状态特点。否则发音部位本身比较靠后和,咬字发音中再向后拉,声音更后倒,字音不清、音色暗淡,甚至产生虚、空、声包字的现象。后韵母前咬是纠正、弥补、调整这些现象的好方法。
后韵母前咬包括梭波、遥条、姑苏、由求等辙韵的字。例如《二泉吟》是由求辙。
<三> 宽窄法
由于韵母舌位高低不同,口腔开度大小不一,因此声音的色彩、响度、口形的宽窄均有差异。歌唱为了使声音色调一致、线条统一,须将口形宽窄不一的韵母,分别采用宽韵母窄咬和窄韵母宽咬的不同方法咬字发音。
宽韵母窄咬
韵母a舌位低,口腔开度较大,声音较响。凡是由单韵母a或者是由a组成的复韵母作韵腹构成的发音,都属于宽韵母一类。宽韵母的字,歌唱中声波容易从口咽腔内传导出来,声音比较开,音量相对来说比较大。但这一类字音容易横、咧,表现力较差。在较高音域中,口咽腔状态不利于声波通向头腔。为了避免这些缺点,就要采用窄咬的方法,使口咽腔状态变得窄一些、圆一些、立一些,声音的着力点的位置靠后些,也就是唱a时,随着音的不断升高,口咽腔逐渐加入u的成分。ao虽然称作宽韵母,但在歌唱拖腔中随着音乐时值的延长,a的成分越来越少,o的成分逐渐增多,就自然地弥补、调整了a的发音弱点,同时达到了"窄咬"的要求。因此,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凡是韵母ao构成折"遥条辙"韵的字,就不必要再用"窄咬"。
宽韵母窄咬的字包括发花、言前、江阳等辙韵的字。例如《一个人的日子还好吗?》是发花辙。
窄韵母宽咬
韵母i.、yu是前、高舌位;er是卷舌音;e虽是半低舌位,口腔开度呈半开的自然状态,但由于常与介母i. yu相拼合组成字,因此这些字的口腔开度也比较小。o是半高舌位,口腔开度呈半闭状态;u是高、后舌位,口腔开度呈闭合状态。故凡是由韵母i/e/o/u分别作韵腹或作韵尾的复韵母都称窄韵母<包括er在内>。窄韵母由于舌位较高,口腔开度较小,口咽腔内空间也小,声音容易挤、窄,不符合歌唱的声音要具有较大的问题是和穿透力的要求。为了弥补窄韵母字音的不足,改善声音的色彩和响度,歌唱时对窄韵母要采用宽咬的方法。
窄韵母宽咬,就是将窄韵母在口咽腔发音部位、形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字音在口咽腔空间空间内的容量。具体方法就是保持口咽腔圆、立、竖的一定形态,抬软口盖,尽量张开嘴巴,稳定喉节,使声音嘹亮、贯通、流畅。窄韵母宽咬的范围还包括怀来辙韵。虽然它的韵腹是由舌位低、口腔开度较大的a组成,但它的字头却由高舌位、口腔开度小的u介母组成。
故此强调,歌唱中凡是ai韵母的怀来辙归韵,也要采用窄韵母宽咬的方法。例如外国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首著名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就是怀来辙,要运用窄韵母宽咬的原则。
以上三种分类,横竖、前后、宽窄,都是运用辩证统一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加以论述。歌唱的技巧就在于,对字音本来利于歌唱状态的,扬其所长;对不利于歌唱状态的,要避其所短。这是歌唱中咬字发音的基本法则,不了解这一法则,不仅得不到优美动听的歌声,还会违反生理器官正常合理的运动状态,导致发声器官损伤的后果。当然,这些法则也须灵活掌握,不可机械地运用,它的宗旨是在于,塑造声音的美好效果。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