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读书心得>

个人阅读论语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

舒淇分享

《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个人阅读论语的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个人阅读论语的读书心得篇1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意思是: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论述,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夫子即孔子,夫子的文章暨有文字的书籍,夫子的言性与天道暨无字之书了。对无字之书,只有用“心”去解读,去领会了。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擅长做车轮的能工巧匠叫轮扁。一天,他看到齐桓公在读书,于是他问齐桓公看的什么书,都写的什么?齐桓公告诉轮扁,是圣人讲道理的书。轮扁又问,这些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都死了。轮扁说那就是圣人留下的糟粕了。齐桓公让轮扁拿出合理的解释。轮扁以做车轮为例,所有工匠都能讲出相同的制作车轮的技巧,但谁都没有他做的好。每次制作,轮扁都是凭心的感觉去做。做他们这一行的,那些不可言传的诀窍,会随着他们的死亡而离去。圣人心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精华也会随着圣人的死亡而死去,留下的只是肤浅粗略的东西。

姑且不去评论轮扁所谓的糟粕论,意中认为轮扁的话是符合现实的,也是有一定的哲理性的。毋庸置喙,世界上不可言传的事物很多,就如所说的无字书,就不是通过传授可以得到的。要想有所感悟,首先要通过老师传授有字书本的知识后,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理解能力,进而才有对社会的领悟和体会,并逐步达到能够解读无字书籍的程度。

之所以写下如此感悟,是因为此前意中一直抱怨自己的写作能力有限,不能把一些自己领悟很深的观点、看法写出来。对照“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及轮扁的话,意中感悟尤深:连圣人都无法把自己对性与天道的感悟描述清楚明白,让后人一目了然,何况意中?遂释然。

个人阅读论语的读书心得篇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明亮的灯光下,我轻吟着《论语》。精炼的语句琅琅上口,它象一支美妙的乐曲使我沉醉其中……。

初识《论语》是在新华书店里,吸引我的是古香古色的封面。无意间,看到其中的内容,虽然读起来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那有着独特韵味的句子,令我感觉到里面蕴涵了不少的哲理。买回家后,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虽然有译文的帮助,但我仍觉得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含义。

与《论语》结为良伴,是在六年级上学期,老师要求我们背诵三章节的《论语》。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论语》的‘魅力’何在?,为什么连老师也要求我们背诵?”。带着这些大大小小的问号,我又拿出了“尘封已久”的《论语》,并制定了一张计划表,每天不要多背,一页就可以了。重要的是领悟其中的奥妙。于是,每天清晨,我家的阳台上就多了一个小女孩大声背诵《论语》的身影。时间一长,我便发现《论语》中的句子十分简洁明了,而且表达的中心思想都十分突出,令人深思。

虽然有时我在个别词语上磕磕拌拌,觉得枯燥乏味,但更多时候,我觉得自己仿佛跨入人生哲学的殿堂,每一句话都宛如墙壁上的宝石一般,光彩照人。我又觉得自己化成一条小鱼,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只有不断深究,才能领略到更多更美的风光。渐渐地,我已背诵到了《论语》的第二章节。通过不断背诵,有的内容没有译文的帮助,我也能看懂了,虽然只是片面的了解,但仍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熟能生巧,果然不假!而且通过阅读《论语》,我还知道了做人要诚实、宽容、体谅别人;做事要果断而不要武断……。读完《论语》,从中收获的人生哲学,恰到好处地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标。

当然,学《论语》,不能只学不做。而做就是把一些做事的道理注入我们的生活,落实于我们的行动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传播的学业有没有实践呢?”。是啊,其实不光是曾子,这三点谁都应做到,缺一不可,它将成为我们成功的基础。以前,我喜欢耍小聪明,人家是想方设法学习,我是想方设法地偷懒,,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亏了老本,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没有上去。这个学期,看过《论语》后,我才真正醒悟过来,其实脚踏实地学习,比耍小聪明更容易呢!唉,原来的自己真傻!多亏了《论语》,让我觉醒。

“啪!”,我的思路被打断了,定睛一看,原来是《论语》掉在了地上,我微笑地捡起书本,又接着读下去。因为我知道,学习《论语》过程中的收获将使我终身受用。

个人阅读论语的读书心得篇3

历史最能检验一个人,一部作品,一个国家的成就。中华千年文化,《论语》一书在长河之中洗尽铅华,焕发光彩,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灵魂之中。孔子,巨著的创作者更是在人们心中无法磨灭。文化的传承者,开启着被时光尘封的大门,向子子孙孙铺展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读《论语》,是一种享受,在千年文化中穿梭,静立碧水泮,独坐涧亭溪,体会《论语》之中字字的精华,感受文中令人渊思寂虑的人生哲理。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深处实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尽在茫茫一瞬间,人的核心便是为人也。孔子对于人生无疑是乐观的,人生在世,每一阶段都有自己应该懂得或者获得的东西,人生应该是在不断的前行中行进的。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二岁,经历万千坎坷,仍旧对人生保持着一个乐观的态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恃宠不骄,兢兢业业。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论语中,“仁”是思想核心。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在当今世界,也不见得有人对政治有这么高的见解,以“仁”治国,国家可得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一个成功的国家最需要的便是民心,而要得到民心便要“仁”。

在学习上,孔子强调,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在学习中,人们样样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只学不思,要么只思不学。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学习中,要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检测,自我充实。而不是在宿舍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学会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会抓住身边的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向这些平凡却有着独特的优点的人学习,向别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大海之所以广阔,是因为它能容纳百川,而我们要学的精,就要学会学习身边人的优点。

在孝道上,孔子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修身之道。论语呼吁我们要遵崇孝道,敬爱父母。在现如今的社会,我们都有迫不得已的理由离家远行,有的为了工作,有的为了学习,可是,我们始终要记得,在某个远方,有一根线在牵扯着我们的心,那就是父母,是家。

不管它再远,再旧,我们都要记得,百善孝为先,父母,永远不能远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不断地进步。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也不能忽视了《论语》对我们的重要性,要讲孝道,重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将我们中华的美德传承下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中华儿女。

个人阅读论语的读书心得篇4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奠基,其语言质朴,含光藏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堪称是一部不朽之经典之作,它确立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提出孝、悌、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完整道德规范。在《论语》中,有关修身养性的道德学说之义最为殊胜,核心就是以德润身,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身体力行,以启发每个人的自觉道德精神。

其一:《论语》中提出了“修己以敬”。倡导世人积善修德、提高道德修养,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促使整个社会风气的淳化,这是儒家倡导的“修身为本”的精义所在。目的是通过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铸就君子人格或理性人格。修身一方面在于驱邪扶正,保持和发挥善心与德性;另一方面在于涵养正气,比如君子坦荡荡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公无私之气等。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处处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重,才能公正廉明,大公无私,使社会正气上扬。

其二:《论语》中倡导了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自省、克己、慎独、忠恕、中庸和力行。自省是在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举动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忠恕便是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深度则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础上,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的一种修养方式;中庸就是宽容和接纳异己,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聆听别人的心声,和谐人际关系。

读《论语》使自己深刻地体会到:《论语》的精要在与道德的践行,知行合一,肯定了行的重要性。《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做到躬行践履,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道德修养的实现在于行动,而不是华丽的言辞。在现实中,我们要强调道德修养实践的个人主体性,重实践,重力行,轻空谈。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故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与行”。

“行义以达其道”,只有坚持理性才能使“道”变成现实,我们要形成崇尚力行的风气。同时在《论语》中不仅强调身体力行,躬行践履,而且力主通过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自觉地接受各种严酷环境的磨练和艰难挫折的考验,才能获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近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正是《论语》中积极进取,“知其不能为而为止”的精神。

我个人以为,今天读《论语》要做到继承吸取其精华,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才是学习、研究《论语》的现代价值所在。“富润屋,德润身”,是古人一向倡导的思想。我们每个人都要严于自律,注重修身养性,用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并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社会和他人,共同创建一个“人神胥悦,草木皆春”的社会,做到明是非,讲道德,懂礼仪,知上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个人阅读论语的读书心得篇5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个人阅读论语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论语读书心得5篇精选

论语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精选论语读书感悟5篇

《论语》读后感心得精选大全5篇

最新论语读书心得感悟5篇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5篇

《论语》读后感学习心得体会5篇精选

《论语》读后感心得体会5篇精选

《论语》品读体会与收获5篇

关于《论语》的读书心得3篇

    154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