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学的慰藉》有感心得6篇(2)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心得四
《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是由古罗马的波爱俢斯在遭遇人生的重大磨难时写成的,此书虽然是写于古罗马时期却因为是以波爱俢斯和哲学女王的对话为主,语言比较通俗,相比中国古代的文言文是较易读的,但是本书所要表达的内在哲学逻辑和书中出现的时代背景、人物和神话故事是阅读的难点。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了解古罗马的哲学体系,还可以慰藉遭遇挫折漂泊的心灵,使心灵从绝望转为平静,从而充满希望。
首先阅读此书的目录可以整体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框架,从卷一“精神之痼疾”究自身之困境、找寻病根,卷二“淡看身外之物”淡看命运、财富、权力、荣耀、福祸,卷三“幸福之所在”看透幸福的外形、找寻真正的幸福,卷四“掌命运之舵”明辨善恶、掌握命运,卷五“理智的神圣光辉”展示人的理性与神圣理智的关系。从目录就能了解到本书是讲述如何从人生的低谷走出,掌握自己的命运,追寻幸福的真谛。
一本杰出的著作离不开一位杰出的作者,没有人生的磨练也就不会有要掌握命运的呐喊。波爱修斯,公元6世纪的著名政治家、哲学家,生于罗马的贵族之家,祖辈尊贵显荣,曾出现过两个西罗马国的皇帝,以及许多许多执政官。他的父亲是奥多埃塞王朝的重臣,曾任罗马执政官。波爱修斯本人也贵为宰辅、荣任元老,不仅得到东哥特国王的信任,而且颇受罗马百姓的拥戴。他的两个儿子也于公元522年双双当选罗马执政官,可谓显赫一时。以此可以评论他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波爱修斯毕生都致力于对于优秀古典文化,尤其是古典哲学的保护工作,他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作品翻译成拉丁文,被后世称为拉丁教父,不得不说对古典哲学的保护,也为他对哲学的见解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最后将其哲学的智慧融汇在《哲学的慰藉》中,也被后世评论为杰出的哲学家。
如果波爱修斯的一生始终是处于荣耀中,那么也就不会有《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了,他的成就也会止于此。然而在公元523年,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以“叛国罪”将波爱修斯拘禁,一年后执行了死刑。当然“叛国罪”只是诸多原因的借口,在这场中,不仅是他本人,还有他的同事亚尔比努、岳父西玛古斯以及教宗若望一世,可见其中还有宗教的原因。这种人生的苦难让波爱修斯一度沉陷于对善不得始终,恶不受惩罚的抱怨中,也是《哲学的慰藉》中第一卷“精神之痼疾”的写作背景,之后在第三卷“幸福之所在”第四卷“掌命运之舵”中阐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至善,而恶相比于善是何等的弱小,行恶者是向邪恶屈服,将自己降低到动物的等级。
在文中,波爱修斯不断表现对人生境遇的质疑和思考,谈及到了命运、幸福、财富、权力、荣耀、善恶、公平、机遇、自由意志、理性、神圣理智等众多人生命题,并给与解释,其中的严密的内在逻辑和推理虽然是借哲学女王之口言明,但就是波爱修斯的哲学观,以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表达了柏拉图式的主题:引领灵魂由漂泊流离到返回家园。
幸福究竟是什么?这是文中波爱修斯想要表明的重要命题。一个遭受人生挫折,无论是小的磨练还是生死攸关,都会让人迷失在痛苦之中,看不清前路,更不会奢望幸福。像波爱修斯这样从荣耀显赫的人生高峰直接跌落成阶下囚的不在少数,而能从中看透、走出迷茫、甚至得到心灵的解脱的却是凤毛麟角,从历史的进程可以了解到,这些人都是拥有强大意志、智慧高超的大能人。想要推理出幸福的本质,波爱修斯采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推理方法。他推理的前提条件是幸福能够让人得到满足。首先看透幸福的外在:财富、荣誉、权力、荣耀、欢乐。“你算在私人财产里面的,没一件是属于你的。„„并不是因为它们成为了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所以它们才宝贵;而正是因为你认为它们宝贵,所以你才会把它们算到你的财富里面。”财富“和人类的卓越品质相比较,它们还差的很远”,财富只是一种累赘罢了。“财富并不能让一个人感到满足和圆满”,反而使人患得患失,“结果却是它让人有求于他人”。因此财富不是幸福的本质。同样的逻辑推理,官位和尊荣很难恒久,“但凡自身没有尊荣可言的东西,那么在使用者眼里,它自然会一时受到推崇,一时受到冷落”;权力让人不得安宁,“权力固然可贵,不过结果表明,它连自身都难保”;赞赏、美誉来自于缪赏,“对于一个精明的人的自我认识来说,又有哪些帮助呢”;至于肉体的享乐,“渴求它吧,又心怀不安;满足之后吧,又感到充满缺憾”。总而言之,这些都只是幸福的外在,是虚假的幸福。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在第三卷“幸福之所在”的最后几章,波爱修斯阐明真正完美的幸福,能给人满足、力量、尊敬、名声和快乐,真正完美的幸福就是至善,也就是,至福=至善。这似乎是一个普通人也能明白的道理,但是又是许多人都看不透也不想承认的道理。在行善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到满足、力量、尊敬、名声和快乐,这些感觉给与心灵的美好,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生成。反之,当人行恶时,会感到不满足、无力、唾骂、坏名声、不快乐,也许有人会说,行恶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为了彰显自己的力量,在为恶中会感到快乐,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行恶不就和行善相同?恶不也等于幸福?当然,所有具有理性的人都不会这样认为,所以,只有善才是幸福。
至于幸福在哪里?波爱修斯论证了“至高的神里面一定栖息着真正的幸福。”这也是当时的哲学所无法避免的命题。神是至高的,一切哲学命题的最终都将与神联系在一起,这也注定当时的哲学在探究世界的本源的时候必然滑向唯心主义,同时其他相关的命题也就是错误的论证,无论其逻辑推理再严密,前提是错误的,那结论只能是谬论。尽管波爱修斯试着不用基督教教义,而只依靠自然哲学和经典的希腊知识去回答宗教的问题。用亨利·查德威克的话来说就是:“‘慰藉’与是否信仰基督教无关„„这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同时也是基督教教徒所著的书,但这不是一部宗教书。”所以,这本书到底还是一本哲学书,承袭晚期古典哲学,开启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先河。
《哲学的慰藉》除了严密的逻辑推理,还有一首首高雅且格律优美的诗作。虽然每首诗都很短,并且这些诗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说明每一章的命题,起到引出命题,更多的是总结和深化命题,但是这些诗还是具有丰富的意象,以及深刻的哲理,有些诗篇甚至受到后世诗坛名匠的推崇,包括但丁、薄伽丘、乔叟等。选取其中一首的片段(卷一·精神之困境,五、我的困境):啊,制定诸星圆周轨迹的人/高高坐在您那恒久的宝座上/策动旋转诸天的人/用您的法规固定着纷繁的星体——/例如,月亮时而盈满,明灿灿地/映照着太阳兄长的万丈光芒/令众星相形见绌/时而又临近苍白的日神/失去了色彩,呈现出暗淡的面目。在古希腊古罗马,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往往知识渊博,在数学、物理、逻辑等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波爱修斯的这首诗揭示出的天体运动规律已经接近现代天文学,相似的哲理揭示在文中的很多处都有体现出。这首诗整体是为了表达波爱修斯因为人生挫折而迷失,失去了往日追寻知识、追寻哲学的信念,诗的前部分是列举了众多的哲学知识,后部分是表达对自己人生困境的倾述。优美的诗作、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让深奥的哲学变得平易近人,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扩大了阅读人群的范围。
此书虽然写于公元6世纪,距今超过1000多年,但此书的影响力却超脱了时间,被评为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也是最后一部堪称经典的西方著作。尽管因为写作于古罗马时期,此书有一定的历史的局限性,但是能够传承如此之久,必然有其杰出的一面,阅读此书给与我心灵的力量。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心得五
第一次尝试阅读哲学的书籍,阿兰·德波顿这个名字深刻在我内心。当我们遇到不受欢迎、缺钱、被瞧不起、心碎、困顿等六种问题时,你该用怎样的人生观或者生活态度去面对处理呢?闭上书本在脑海里不断反复思考回忆,过去曾经面对都是从我父母中帮助走过,可面临未来的社会实践,我深刻感受到尖锐化的残酷。
书本中藉由著六位不同哲学家的观点及体验来解决我们心理上的困惑,藉由著他们的例子来慰藉我心中的困惑,利用哲学的观点去探讨解说。我仿佛看到人生价值观的答案,感觉犹如溺水之人拾得稻草,它对于我挫折中的路程是个莫大的慰藉以及光明。深入浅出的文字内容,生动有趣的比喻论证,精妙得当的引用、评论,还有众多趣味下的深刻思想,这一切都使之那么适合作为启蒙书籍。
如译者资中筠先生说,“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惟有名之曰才子书”。 具体来说《哲学的慰藉》这本书是分六章,分别“慰藉”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有缺陷、伤心和困难的众生。而资先生的解读是,“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他认为哲学家的伟大不在于高深莫测,而在于能与常人对话”。 作者也透露出了这一想法:“广而言之,以这位希腊哲学家为最高象征的主题似乎在召唤我们担负起一项既深刻又可笑的任务,那就是通过哲学求得智慧。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philo;sophia。”
我认为阿兰.德波特以哲理讲解人们的思维逻辑来告诉我们----如何去打破那个看似坚不可摧的认知疆界,以使我们在种种人生之逆境之中,依旧可以坚强面对,甚至置之一笑。原来阅读哲学的书本倒是一件幸事,理性思维的极致有时近乎疯狂,几个循环你就发现“鸡与鸡蛋诞生”的故事了。如此,幸福倒离无知近一些,想得可以更轻松愉快,哪怕随时都保持著能接受挫折的心态,接受突然的意外的事,并且随时预料想著下一秒的灾害,我们无法逃脱命运安排,却要学习忍耐著去接受所有的挫折。
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坦然自若的态度,第一章的陶器,运动员;第二章的钻孔;第三章的命运女神,狗;第四章的铁炉壁炉和野人;第五章的鼹鼠;第六章的山和拉斐尔,司汤达……其实我发现德波顿并不追求宏大的意象或经典的事例,他更喜欢用这些细小平常的事物,说明极为深刻的道理。
生活难道不是更简单平凡吗?大侦探福尔摩斯曾说过:细节注定真相的结果。文中开始谈到:很少人有哲学家会推崇痛苦的感觉,明智的生活向来和努力减轻痛苦──如焦虑、绝望、愤怒、自卑、悲伤──相关性,但是尼采指出痛苦和快乐是一体两面的,他们两个是不可分离的,当我们勇敢面对困顿,才能重困顿中激发自我重新创造,并且从当中获得到快乐和享受。
往往最真实感的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老师介绍的书本真实地让人重获阅读的乐趣,面对喧嚣中这样一泓清泉,我感觉宛如世外遇上桃园,令我对生活的看法更加深入实际,大大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价值。懂得知足常乐,及时行乐才是最简单的快乐,美国人现代都有一句话:活在当下!更应该把自己的心态放得更稳一点,深沉一点。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心得六
一.正义的审判一定不会缺席,只是会延迟开庭。在苏格拉底被害死之后,那3名雅典的公民也因此付出了代价。苏格拉底在描述中是一个有些爱质疑的人,他向所有人质疑,质疑的问题千奇百怪,无论被质疑者的表情。而这种质疑无疑是神经质的,或者说是没事找事。苏格拉底问出的问题常常使人难堪,而又富有哲理。可以说,苏格拉底是因为使得人们的难堪而导致他的死亡,而说到底,哲学不就是使人难堪的东西吗,从使人难堪中让人获得改进,然而,这脱俗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将所有的身外之物全部抛弃的脱俗。按照佛学的将法来说,就是禁欲。看穿钱财的本质,追求内心的幸福,然而这也并非是许多人所能看穿的,他们获得了金钱,却失去了灵魂。
所有的一切都是对的吗?一种狂热之下的冷静能让我们清醒的反省自己,所谓的每日三思。所有的一切都是注定的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然,我们有追求自由,内心自由的权利,我们可能无法与权力抗争,但我们可以选择服从,然而服从一定是对的吗?
在苏格拉底死去的时候,他是为信仰而牺牲,正如之一些虔诚的宗教徒,为佛,神献身。
同样的,为苏格拉底的平反显示了这个社会的公平,正所谓,我可以不支持你的观点,但我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
二.缺少金钱的慰藉
事实上,金钱是一个颇为矛盾的物品,它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又会给人带来痛苦。归根到底,这就是一个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认知,是更侧重物质满足或是精神满足。
事实上,我个人更倾向于精神满足,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实际上,人的贪欲是没有极限的,事实上,最终纵欲的人都大多没有好结果,对金钱或是其他一些欲望的要求是没有极限的,最终人将会被他们的贪欲所毁灭。上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而精神的慰藉是可以带来人的极大快乐的,而东方与西方最大的不同在于东方更加保守,更加提倡禁欲,而西方则正好相反。但是,精神的满足是源源不断的,而物质的满足必将带来更大的不满足,为了满足这种更大的不满足,又去为了这种欲望而导致更大的欲望,这是并不可取的。不知生,何知死。而灵魂的超脱是不会有失落感的,精神的满足远好于物质的满足。
三.对受挫折的慰藉
事实上塞内嘉的方法并不是十分的让我赞同,实际上这跟等死没什么两样。当然他比等死要好一点,毕竟面对无法抗争的命运和未知的力量时,不妨选择服从。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就是心静如水,或是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也许就是一种所谓的顺从,正如茅草面对大风只是弯下腰顺从,而非不自量力的抗争,实际上,我们不能说那个好那个坏,事实上他们都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在里面。在风后,茅草又高高的树了起来,几乎没有损失。对于挫折,要以一种最坏的心态去面对,这样得到的结果一定比你心中的要好,对于无能为力,不可抗拒的事物,以一种顺从的方式去面对,便会受到更少的损失。这便是我对第三章的一点感想。
四.对缺陷的慰藉
缺陷是每个人都存在的,所谓人无完人.事实上,权贵也不一定就比那些村姑要活得幸福,而我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物体,有精神上的我,也有肉体上的我,失去了精神上的我,我便是那行尸走肉,而失去了肉体上的我,灵魂的却得以超脱,但精神却似乎没有了安心之所.缺陷是什么,缺陷就是不完美的地方,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他,那么我们便可以顺从它,包容他,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将什么事都放下也意味着放下所有忧愁,然而却可能是放下了所有责任.既然人是有两面性的,那么我们便宣扬那好的一面,打压那坏的一面.但是,到底欲望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我认为,当欲望与你的前行道路是一致的时候,欲望是允许的,当欲望阻拦了你前行的道路,那么这种欲望便是错误的.总之,缺陷是可以包容的.
五.对伤心的慰藉
伤心是所有人都会 碰到的事,叔本华是一个有些郁郁的哲学家,与苏格拉底等人相比,叔本华所研究,探讨的哲学问题更加的接近世俗,比如爱情的,而叔本华的哲学认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是依附于肉体世界而存在,而并不是精神世界独立的存在,因此我们的行为与肉体世界的需求有紧密的联系,人不可以做到脱离,独立于肉体的思考与哲学,而一些我们正常的需求却被刻意的去回避,潜意识与意识,左右了我们的头脑,语言和行动,我认为,潜意识是可以间接被影响的,而意识则是我们所直接可以控制的,这些区别使得我们有理智与疯狂之时.但是,由于潜意识是可以被意识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的,所以我们理智的时间大于失去理智的时间.
六.困难中的慰藉
没有经过痛苦,快乐就不长久与满足,正因为磨难,困难的来临,使得我们越来越强.尼采认为,为了无痛苦,只能享受一些快乐,而增加痛苦,可以使人们享乐的能力增加,就是没有风雨,哪有彩虹.只有有苦难的准备,我们才会成功,没有人无缘无故的就平步青云或是成为名人,他一定有付出.成功便是从平庸到痛苦到完成的一个过程,人的生命是在大自然前面微不足道的,但我们的生命可以通过磨砺而变的越来越坚韧,而回避困难不会有任何结果,面对困难却会将它解决.因此尼采对酒的态度实际上便是对他人生的态度,不回避,不畏惧.达不到的不一定就是错的,有一颗平常心与不甘平凡的心都是并存的.面对达不成的事情,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可以达成的事件,要用一颗不甘平凡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