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读书心得>

论语心得2000字左右3篇

刘丽分享

  《论语》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渊薮。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论语心得2000字左右,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心得2000字左右范文1

  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可以说孔子的思想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般行为准则。

  虽然在秦始皇那个时候有“炆书坑儒”,打打打急了《论语》的传播,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遥“”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当我们拿着一本《论语》看时,可能刚开始觉得只是几句简单的话罢了,可是细细品读,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这些只是概括性的结论而已,事实上,孔子对待不同的人,对于它们就有不同的解释,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很是用的,另外,《论语》中叶降到了教学相长,循循诱导。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作为学生,我们都应熟悉了这些,“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话,我们差不多都会说,可是我们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个,那就“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吧。

  我不想说《论语》你必须去读,但我们确实需要去读,它就是我们的精神营养品,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缺少营养就会影响到健康,而《论语》正是会影响我们一生的难得之物。

  论语心得2000字左右范文2

  在《论语》一书中,谢了人世间愈多的”道理”,而我认为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人生之道”了.

  从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感叹光阴的流逝,庄子就曾经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驹掠过,稍纵即逝.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刘禹锡”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白居易,曹操也有类似的诗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更有对联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对”数千年往事,汪到心头.”

  从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没一个人都是秒显得,转瞬即逝的生命.所以,在这短暂的生命之重,我们更应该去合理的区规划他.就在孔子感叹光阴流逝之时,他给千万代的后人描述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致的人生的路标,在这些路标上面.有几个重要的阶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强调了出来.孔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同样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说,自己并不是生下来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过是对古人的经历与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一直不断的学习.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现在许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学”了,可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但我觉得这样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对孩子的未来有用.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考,还要去应用.把自己先进所学的只是去最大化的利用的一种学习的方式.就在这样一种学于思的磨砺与历练之中,不断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一直到孔子所说的30岁.

  “三十而立”,我想对于身处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的我们来说,在我们现在所出的这个年龄段就要”有所立的趋势”了.在我看来,三十而立的”立”字是非常有含义的.立要是内在的立,只有内在的立了,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定义自己的位置.就拿很简单的登山来说,泰山上有副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话讲得并不是说登山,就是把山给征服,而是自己站在山巅之上,山提升了自我的高度.所以,我觉得,三十而立的立并不是指外在的立,而是内心的立,是忠于自己的心灵,并不是外在.就像晋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一样,带了朋友的家的门前不敲门转身就走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想念这个朋友远道而来,而到了朋友家门前,兴尽而返.

  从三十岁到四十岁,便从”而立之年”到了孔子所说的”不惑之年”不惑中的惑,显然就是迷惑的意思.在人之前的四十年的光阴之中,人一直在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获取着东西,金钱,名誉等等.当这些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便会变得”惑”,所以孔子便提出来”不惑”.在之前的人生中,人已经获得了许多许多的东西,有有用的,当然也有不需要的东西,现在的人就应该把不需要的东西舍弃.人的内心就像一栋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房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慢慢的,人一点一点的布置家具,进行装潢,不知不觉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发现连自己的地方都没有了.最后导致的就是被金钱和荣誉所迷惑,迷失了自己的内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四十而不惑”便是阐述这个道理.不惑便是舍弃那些会迷惑自己,自己不真正需要的东西.

  “五十知天命”.孔子所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人生与天命都是不定的,没有什么埋怨的.所以,孔子所说的”知天命”当中,知是很重要的.要能够了解自己的天命,能观察到冥冥之中的事情,辨析人间好坏,能了解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情,那么就能平心静气的去面对了.我们经常说不要怨天由人,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去抱怨,不把一些责任推卸给别人.这么难的事情孔子怎么能做到呢?是因为.孔子要求自己,比要求这个社会,要求别人应该怎么样,都重要得多.所以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内心已经能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不会怨天尤人.能做到知,其实也就是把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在筛选之后,融汇到一起,并进行提升.当知天命之后,就要来到孔子所说的”耳顺之年”了.

  “耳顺”便是无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在知天命之后,孔子提出”六十而耳顺”在知晓天命后,区最大限度的包容他人.一个人要是想做到耳顺,我想就要让自己的心胸变得宽广.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最后一个境界,也是最高深的境界了.人活到了70岁.肯定经历过了无数坎坷,就像俗话说的”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要多”.到所有坎坷都经历过所有的规矩已经成为生命习惯时.那么就能随心所欲了.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佛寺里面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到佛像面前来膜拜.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他采用同一座山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座山,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门去膜拜你?佛像谈谈的对他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几刀才走上了今天这个岗位,为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修成佛.孔子所描绘的几个人生境界,都是非常注重内心,要到最后,必须先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行的.

  孔子所说的境界,是我们在不同人生阶段所参照的镜子.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面,我们更需要这样一个有条理,有序的生活.英国科学家之前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就在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砝码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所能承受的极限。这样,不同的南瓜压不同的砝码,只有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一天几克到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这个南瓜成熟的时候,上面已经压了几百斤的重量。最后的实验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试着一刀剖下去,看质地有什么不同。当别的南瓜都随着手起刀落噗噗地打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子也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吱吱嘎嘎锯开的。它的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生命中的压力,也许可能更好的激励我们.在当今竞争的压力下,我们也许能够在20岁就领悟到孔子所说30岁要领悟的东西,在30岁就能领悟到40岁的境界,那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太有用处了.

  论语心得2000字左右范文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的杏坛剧场内传出朗朗的诵读声。XX多名少年儿童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中国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悬,孤灯一盏。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安详的初春的夜晚, 仔细背诵着一本蓝色仿线装的,薄薄的小书——论语。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 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 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学。我们中国人可是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等级社会的生活经验,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上。比如说:勾心斗角,尔虞我 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有什么,大家补充。

  总之,我们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国人是适应力最强的生物,在任何的环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 最喜欢内耗,窝里斗,最容易忘记过去,最经常变得麻木不仁,最喜欢隔岸观火,充当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说了,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原以为可以用笔做刀剑,用激烈的言词,大声得呼喊惊醒沉睡的中国人。可是她错了,文学的力量微乎其微,鲁迅本人也似乎被我们遗忘了。是毛主 席率领的,手握着真正的枪杆子的百万雄师,彻底改变了中国,用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改变了中国人。可是很遗憾,毛主席也犯了一个错误,以为单单依靠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可以改变人的精神。于是,他打倒了孔子。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论是孔子,毛泽东,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善和恶的两面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解决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而不同,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去评说了。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随着我这并不聪明的脑子的一点小小的进步,我越来越感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其说一场经济和政治革命,不如说是一场人性的革命。如何能让劳动者联合起 来,不是仅为自己的一点私利,团结一心,为捍卫胜利果实而奋斗。如何保证那些代表人民掌权的人真正的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剥削,欺压人民的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更重要的是,究竟这种出自于公心,而非私心的推动力有多强大呢,真的可以代替私心成为推动历史的发展的动力吗?从历史看,至少目前为止,所有的努力 都失败了。人们的私利显然要比公心有着更为强大的推动力,确切的说,真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所以,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还是具有其合理性的,生命力的。战胜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就是战胜人类自己自私,自利的道路,是异常艰难的。但是,我相信,由于人的自私,自利而造成的对抉择的失 衡,也就是对中庸之道得丢失——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是否知道有这么回事,大家都知道的。而是如何去做到这件事,这是大家不知道的,为了真正做到平 衡,不极端,除了要摆正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根本关系外,恐怕真正需要的是“吾日三省乎己“和“非礼毋视, 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 执行,而非理论的探讨。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这正是当今世界所缺少的(抛开对金钱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会造成“群体短视“,也就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注定了我们只有在一次大规模的毁灭之后,才会在废墟上建立这样一种共识。

  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其意义有了极大的不同。孔子其实是最早的社会主义的倡导人,是第一从实践上去探索的学者,只是方向有些不同——他的学说是对人性善恶的理解和把握,和各种实践的操作方法。这同样是儒家现代复兴的基点所在!

  孔子和毛泽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伟人。他们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们一个用温文尔雅的情感力量,一个用躬身亲为的实干家力量。改变了中国。所以,我喜欢《论语》,喜欢《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因为这些道理,不是辩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另 外,本人工作学习很忙,实在没时间去把我的文章总结发展了,还望见谅。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我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而后才是改变社会, 所以,不论是人性的善和恶,我都要潇洒走一回了,不论这水多混,我都要摸一回的。也许有一天,我会出淤泥而不染,那时,我也许会写出更有分量的文章吧!

  
看了论语心得2000字左右的人还看了:

1.原创论语心得2000字

2.论语读书心得2000字

3.论语心得读后感3000字

4.名著读后感2000字左右

5.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121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