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19时代楷模黄文秀英雄事迹心得体会范文5篇

杨杰2分享

  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投身扶贫事业后的黄文秀将自己的爱美之心悄悄地“藏”了起来。她北师大的师妹、南宁市第十八中学教师蒋金霖说,在北京读书时,文秀总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但当了驻村第一书记,她就收起了漂亮的裙子,穿上运动装在山野村屯间奔忙,身上有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2019时代楷模黄文秀英雄事迹心得体会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2019时代楷模黄文秀英雄事迹心得体会范文5篇

  时代楷模黄文秀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人生该如何度过?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奉献,用一颗无私的真心温暖他人,是许多人用行动给出的答案。

  输电运维人员谢莉蓉携带专业设备在户外认真巡线作业,为输电线路保驾护航,悉心呵护电网安全;毕起美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单位选派的驻村干部,面对刚满周岁、无人照顾的女儿,选择带着娃娃去扶贫;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年轻干部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回乡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在工作途中不幸遇难……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虽岗位不同,但勇担重任,为了公共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这种奉献精神打动你我,也映照出青春最美的样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勉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看吧,“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三尺讲台托举莘莘学子的梦想,这是人民教师的奉献;“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用汗水浇灌累累硕果,这是劳动者的奉献;对于保家卫国的战士而言,奉献更意味着“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以小我成就大我,才能拓展人生的宽度和深度。

  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河。一个人的无私奉献带来个体价值的提升,千千万万人默默付出,汇聚的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今天,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80多万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他们用无悔的青春书写下“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在创新发展的最前沿,无数科技工作者埋头攻关、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孜孜不倦的努力有力推动科技进步……正是因为有着无数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的奉献者,我们的国家才能蒸蒸日上,老百姓的生活才会越过越好。

  有怎样的选择,就能诠释怎样的追求;有怎样的坚守,就能书写怎样的人生。立足工作岗位倾情投入,在青春征程中奉献自我,我们必将在奋斗中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黄文秀:化作春泥为护“脱贫之花”

  黄文秀的生命定格在了30周岁。6月16日晚,这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第一书记,在驱车探查暴雨灾情时,所乘车辆被山洪卷走,不幸遇难。

  2018年3月,黄文秀主动请缨到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的百坭村,472户中还有103户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达23%。

  在黄文秀服务百坭村的1年多里,她帮助百坭村发展电商,将当地的砂糖桔等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她为百坭村申请通屯的路灯项目,让村民走夜路不用再打手电筒;她挨家挨户走访全村建档立卡户,清晰地记录每一户的致贫原因。

  这名来自百色市田阳县农村的姑娘家境十分困难,2016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当一名定向选调生,回到广西基层时,她家刚刚脱贫。

  在百坭村的驻村宿舍,记者看到黄文秀曾居住过的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除了床铺,仅有简易书架和电脑桌,桌上放着她下村时戴的草帽,书架上摆着两本她的驻村日记。这一年多来,黄文秀在驻村日记里记录着她对百姓脱贫致富的期盼,也记录着她的每一步成长。

  “从3月26日到现在,一共67天,我是我们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还不够勇敢。”

  “2018年7月26日,我们村产业园的牌子一直在努力中,5个致富带头人也在培养中。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18年8月15日,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

  百坭村村民班统茂曾是一名贫困户,在黄文秀的帮扶下,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告诉记者,百坭村那用屯种有300亩砂糖桔,之前因为疏于管理,产量一直上不去。黄文秀到村后,组织力量统一管护,2018年,那用屯砂糖桔产量大增,从2017年的年产6万斤增长到2018年的50多万斤。黄文秀又帮村民联系客商,并向上级部门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把村路修好以解决运输问题。2018年,共有8户人家的那用屯,有6户靠砂糖桔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黄文秀来到百坭村1年后,当地有88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7%。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4万元,百坭村被评为2018年度“乡风文明”红旗村。

  6月22日上午,前来送别黄文秀的亲友和群众将百色市殡仪馆的告别大厅挤得满满当当。在鲜花翠柏中,黄文秀的骨灰盒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告别大厅中央悬挂着黄文秀的遗像,照片中她笑容灿烂。

  当天凌晨4时,百坭村村委主任班智华和十多名乡亲摸黑出发,前往百色市参加黄文秀的告别仪式。

  “如果她能亲眼看到全村村民奔小康该多好!”告别仪式上,村民班统茂含泪用手机拍下黄文秀的遗像,哽咽地说:“文秀书记最遗憾的就是,还没走完她的扶贫路。她走了,我们会更加努力,完成她的心愿。”

  站在黄文秀的遗像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导师郝海燕泪流不止。为了送黄文秀最后一程,她特地从北京赶来。在她的印象中,黄文秀骨子里非常有想法。“她本可以有很多选择,以她的能力,留京或出国都没问题,但她还是非常坚定地要回来。她割舍不掉她的家乡情结,她的家乡、亲人都在这里。”

  在朋友圈里,黄文秀总在“秀”她的百坭村。黄文秀走后,她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室友张江雁于6月21日专程和同学赶到百色,去看她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去走她每晚都要经过的那条小路。这一行,张江雁理解了黄文秀当初的选择:“回到家乡帮助家乡脱贫致富,就是她内心的使命。”

  “今天,我们一起送别文秀!”6月22日,北师大教育基金会、校友总会、中国社会救助基金会联合发起“文秀一路走好”慈善项目线上捐赠,其资金将优先用于抚恤文秀家庭,并经家属同意后开展黄文秀生前心系的百坭村扶贫和教育事业。

  在北京师范大学2013级哲学与社会学硕士班群里,黄文秀的同学邱建忠留言说,“文秀之公心,实乃师大校友、我辈青年之榜样!我认为追念文秀,就是在追念一种精神,一种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且极为珍贵的精神--为祖国事业献身的精神!”

  今年3月26日,黄文秀驻村满一年,她的汽车仪表盘里程数恰好增加了2.5万公里。她特意发了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奔波在理想的路上

  从首都机场飞回南宁,黄文秀爸爸和陈丽美聊了起来,问起她和黄文秀在校的事情,问起了工作。

  和黄文秀一样,陈丽美也是选调生,现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科员。

  黄文秀的离开,让她和她身边的校友们虽然心痛却更加坚强。因为在他们身边,还有无数个“黄文秀”相互支持——他们或许就是同学、朋友、同事,或许是没有名字的党员干部,他们或扎根一线,或驻守岗位,脚踏实地做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

  现任广西钦州高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干部的刘科践清晰地记得那次选调生校友分享会时的情景:在北师大就业指导中心一楼小教室内,黄文秀带着百色的菠萝和他们互动交流,聊入职第一年从学生到公职人员的身份转变,聊第二年下乡扶贫的生活,聊当地人才政策,甚至还聊到恋爱婚姻。

  “师姐谈及扶贫工作时的那份快乐与满足坚定了我要考取广西选调生的决心。”刘科践说。

  曾经的校友正进入角色。

  刚刚入职半年的刘科践成为钦州华为数字小镇项目攻坚小组的一员,负责小镇入口广场设计及改造、钦州大数据产业展示中心的建设等工作。学着黄文秀师姐,他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用笑容减压。攻坚70天,刘科践从“工程小白”活脱脱成了一名“工地‘黑’男”。

  向渭旭,现就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从事防汛抗旱工作。遭遇洪水袭击,超强台风“山竹”侵袭,他连续奋战,组织作业渔船回港避风,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一条条信息被准确收集,一份份通知文件及时发出,及时部署防风抢险工作,为战胜自然灾害掌握了先机和主动。

  曹畅,毕业后即加入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法院大家庭,成为法官助理,开始人生全新的旅程。

  作为一名广西选调生,他们常常思考:到底怎么样活才叫活得有价值,到底做什么样的事才能真正问心无愧?

  2016年2月,从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南宁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工作仅半年的唐恺,成为南宁市横县56个驻村第一书记中的一员,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和生活。

  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是繁杂的:产业增收、党建引领、清洁乡村,总有一款等着去处理。

  驻村第一书记的生活是清苦的:买菜不易,看病不易,风里来雨里去那是家常便饭。

  驻村第一书记又是幸福满满的:当慰问村里困难老党员时,那份对党感激的心情溢于言表;当村子里点亮太阳能路灯,再也不用摸黑走夜路时的欢畅与痛快;当第一批扶贫鸡苗发到贫困户手里时,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奉献的人生最幸福。一个村子、一个县成功脱贫摘帽,会成为他们青春最值得回味的记忆。

  唐恺说:“不会忘记自己曾是一名选调生,一名驻村第一书记,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梦想,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基层这片沃土之上。”

  卢书兵是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资源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招录的2014届定向选调生,目前任梧州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挂任蒙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卢书兵说:“忘不了基层调研中贫困户期待的眼神,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被需要。被需要是一种荣幸和沉甸甸的责任。我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战,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贫困群众的生活一天天得到改善,让他们对未来的日子更有盼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芳华,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对芳华的解读。

  “我所理解的芳华是,在美好的年华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奔波在理想的路上,回头盘点,我们有一路的故事;抬头展望,我们有清晰的目标;带头落实,我们有坚定的脚步。”卢书兵说。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选择选调生,选择一种生活;选择选调生,选择一种成长;选择选调生,选择一种未来。

  张洲,北师大法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2016年考取四川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并分配至德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2017年9月7日赴九寨沟县地震灾区开展援建工作。

  “作为一名选调生,也许做不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既然坚定地选择了选调生这条路,就应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做起,不忘初心,努力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于优秀的选调生。”张洲说。

  在基层工作中,一位当地干部传授给张洲的“一线工作法”让他受益匪浅。这便是“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创新、难点在一线突破、能力在一线提高、作风在一线转变、形象在一线树立”。

  “对老百姓反映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分析,能办的马上就办,一时不能办的要给群众一个明确的时间,不可能办的也要给百姓讲清楚,要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张洲自信地说。

  丁佼,北师大资源学院2016届博士毕业生,云南省定向选调生,现就职于云南省水利厅。目前被派驻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洒镇坝尾村任驻村扶贫干部。

  丁佼刚到坝尾村不久,就根据村委档案和实地收集的一手数据建立了工作数据库,运用科研工具整理相关资料,分析数据规律,制作了区域现状图。

  就如她在全县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青年干部交流座谈会上所言,“只有分析掌握了相关资料,才能客观准确地了解全局情况”。

  “西畴有美丽的岩溶地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朴实好客的西畴人民,当然也有小城市的落后闭塞,无处排遣的孤独,这些喜忧参差的感受,只有面对过,经历过,才能不遗憾这段宝贵难忘的时光。”丁佼见景生情,“遵循内心的声音,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不给自己人生设限,多尝试各种可能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面临毕业,不少学子也会彷徨、犹豫、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众多机遇与选择面前,我最终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不是因为稳定、清闲,而是源于一份热爱。遵从自己的内心,追逐自己的梦想。”已赴天津市容和园林委党办就职的杨丽萌告诉师弟、师妹。

  离开固有的舒适圈并不容易,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是学子们必修的一课。

  李瑞云成为一名河北选调生。“入职第一天,董奇校长来到河北,看望每一位新入职的师大学子,令大家感动的同时,更深切感受到母校的牵挂。”李瑞云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群众工作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但真心是永恒不变的‘诀窍’。”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白勇介绍,北京师范大学2014至2019年共有354人被选调至全国各省(区、市)工作,其中共有44人被选调至广西。2019年有92人被选调至全国各省(区、市)工作,其中有8人被选调至广西。

  杨波,体育与运动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是广西2019年定向选调生,即将开启新的人生历程。“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我们应该像文秀师姐一样有正确的义利观,我们的择业选择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未来整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源。”

  “更多的北师大学子积极投身基层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宏图伟业,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白勇说。

  “像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

  大雨来得很突然。

  下午两点多,黄文秀没吃饭,就急匆匆地要出门。父亲看了天气预报,知道晚上会有暴雨,劝她,“要不明早再回吧?”

  “就是因为要下暴雨,村里可能会受灾,更应该马上回去”,黄文秀坚持要走,临走前,她叮嘱父亲“记得吃药”。

  回村的路上,黄文秀一边开车,一边给周昌战发消息,询问村里的情况。她很担心,当地的地质比较疏松,一到雨季,容易发生塌方和滑坡。

  去年6月,也是雨季,黄文秀在自己的《驻村日记》里写,“乐业近日进入雨季,通往乐业县的路段发生了塌方,情况非常危急,凌云有一户6口人家不幸被埋入土中,田林县有地方楼房倒塌,我知道消息后,马上联系村支书,让其时刻关注百坭村情况,这个周末过得十分紧张。”

  周昌战回忆,当时,村里好几条路都被塌方阻断了,黄文秀第一时间组织了几个村干部,一起去疏通道路。

  在黄文秀的工作中,“修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百坭村有5个屯都在山上,尽管早在几年前修好了通往屯里的砂石路,但砂石很容易被雨水冲刷,每到下雨天,路面都会变得泥泞、坑洼不平,骑摩托车也难以通行。再加上偶尔会有泥石流、滑坡,村民的出行就更加不易。

  更重要的是,村里的主要产业都集中在这5个屯里,如果不把路修好了,这些产业也难以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文秀天天往屯里跑,画下了详细的地形图,精确到了每一户的位置,再向县里递材料申请。到今年,有两条路已经完成了修缮,其余三条路的修缮计划也被县政府提上了议程。

  根据黄文秀的规划,硬件设施达标以后,下一步就是要发展稳定的产业。黄文秀查阅资料后发现,百坭村冬暖夏凉、降水丰富,适合种植砂糖橘、杉木、油茶树,尽管以前村里也有人种这些植物,但每家都只种了几亩,平时没有好好管护,所以没发展起来。

  于是,黄文秀就自己上网查种植攻略,发给村民;想办法帮缺乏资金的村民筹钱,如果是贫困户,就帮他们申请无息贷款,不是贫困户,就建议他们几家一起凑钱合种。她还专门联系了外地的果商,请他们直接开货车到百坭收货,同时,在村里建起了电商服务站。

  在她的努力下,百坭村砂糖橘种植面积从500多亩扩展到了2000多亩。其中的一个屯,有5户村民年收入超过了10万。

  有了近半年的工作经验后,黄文秀发现,贫困户有一个很普遍的思想:“只要是贫困户,就要吃低保”。如果不把村民的这种思想观念扭转过来,无法实现真正的脱贫。

  在村里,贫困户黄邦旋没申请上低保,每次黄文秀来都不肯给她开门。后来,黄文秀碰见他就亲切地叫他“哥”,日子久了,黄邦旋也不再给她使脸色。

  看见对方态度转变,黄文秀赶紧趁机向他说明情况,告诉他虽然不满足低保的条件,但可以申请产业补贴资金,用这笔钱来种水果,照样能脱贫。

  还有一次,有户人家孩子考上大学,黄文秀帮忙申请到了5000元的“雨露计划”补贴,其他的贫困户知道以后,心理不平衡,责怪她区别对待。黄文秀只好上门亲自解释,“钱是给别人家孩子上学用的,如果你家孩子能考上大学,也能拿这笔钱。”

  到2018年底,黄文秀带领全村88户、417人实现脱贫,完成了屯内1.5公里的道路硬化,4个蓄水池的新建,一个屯17盏路灯的亮化工作,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6.38万元。

  担任第一书记一周年时,她在手记里写下了一句话,“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


相关文章:

1.2019用生命坚守初心使命学习时代楷模黄文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5篇

2.2019学习时代楷模黄文秀的党员优秀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

3.2019时代楷模张富清先进事迹的优秀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

4.时代楷模黄文秀感人事迹的优秀观后感学习心得范文精选

5.学习时代楷模黄文秀先进事迹的优秀观后感心得精选

    4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