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反腐专题片《国家监察》精选观后感(2)

镇圳分享

反腐专题片《国家监察》观后感六

昨天晚上,央视播放的《国家监察》第二集《全面监督》中,揭露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白向群的贪腐过程。他说,收受的第一笔贿赂,是在第一次当上“一把手”之后,第一笔贿赂就高达105万元。金钱来的如此容易,导致他对金钱的胃口越来越大。

当上“一把手”就贪,恐怕不是白向群一人。现实中还有许多“白向群式”的人。有的人在生活会上剖析自己,开玩笑地说,自己手中没权,想贪污也没条件。有这种思想的人,应该说,大多是“白向群式”的人。这种人,一旦当上“一把手”、主政一方,就会露出“真面目”。

想一想,如果白向群第一次贪污后,组织上就对他作出处理,既是对他本人负责,更是对组织负责。可是,有多少人会想,白向群当上“一把手”,就那么胆大,就开始伸手呢?

我们设想一下,白向群在走上领导岗位特别是担当“一把手”之时,党委上会研究过没有?组织部门考察过没有?纪检部门查过没有?肯定研究过、考察过、检查过。但为什么就没有发现白向群的“真实面目”?可见,研究是走过场,考察是走程序,检查是走形式。这“过场、程序、形式”一走,党委上会自然而然就是“水到渠成”,自然也成了“走过场”。现在,各个地方每年要选拔大量的干部,如果都象这样走过场,又有多少“漏网之鱼”?

从白向群身上,我们可以吸取的教训有三:一是讲政治,要看实质,不要只看表象。相信白向群也经常在口头上“讲政治、守规距”,组织部门、纪检部门,特别是党委不能只看表象,不看实质,要真正把干部的真实面貌识别清楚。二是干部监督要真监督,不要等出现问题了才上手。常言道,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干部送到位之后,不要撒手不管,而要经常监管。特别是上项目、动干部、开工程之时,更要加大监管力度。切不可平时放手不管,出了问题才管。到那时,最多就是“亡羊补牢”,但损失已然造成。三是干部真正能上能下。现在,有一个不好的导向,就是干部只能上,不能下。政治过硬了,能力强了,自然能上。但是,一些干部在上去之后,发现“政治不硬、能力不强”,也没有哪个部门让他下来。谁都不认为是自己的事,已然是“不犯错误不下,犯了错误才下”。应该形成一种新的导向,就是“政治不过硬者下、能力不够者下、干不了工作、干不好工作者下”。就象教育上一样,老师教育不好学生,可以调整到后勤部门,绝对不能滥竽充数、误人子弟。干部工作也一样,绝对不能尸位素餐,占着位子不干事。要腾开位子,让政治过硬、有才能的人上。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适其用”的局面。

反腐专题片《国家监察》观后感七

强化道德自律。首先要做到慎思,经常打扫思想上的灰尘,时刻拧紧道德修养这个“总开关”,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次还要做到慎微,从日常处着手,从点滴中做起,从小事上破题,从细节上加分,不以恶小而为之,守住做人、处事、交友的底线,对各种歪风邪气防微杜渐。以下是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一定要始终坚守底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以冯新柱案为鉴,重视和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以群众的利益为先,切实为群众做实事,让贫困群众脱贫摘帽,为群众的幸福生活谋福祉。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摆在前面,坚定信仰信念,忠诚、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守好做人为官用权的底线,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二是要强化责任担当,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作为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我们要铭记肩上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真正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标准衡量自己的工作。落实好“以案促改”的各项工作,求真务实,立行立改,将中省市县的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不断推动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并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不断自省自查,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以案为鉴,深刻汲取教训。经查实,冯新柱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反组织纪律,违反廉洁纪律,违反生活纪律。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巨额财物涉嫌受贿犯罪冯新柱案,以案为鉴知敬畏,以人为鉴明是非。我们一定要时刻汲取冯新柱案的深刻教训,重视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切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始终牢记为民初心,牢记党纪国法,从思想上筑牢防线,从行为上守住底线。要带头锤炼党性、修好政德,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做到不任性、不越轨、不逾矩。要重视加强对普通干部的教育管理,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定信仰信念,对党忠诚、清白做人、干净干事,守好做人为官用权的底线。

30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