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关于野外实习的报告该怎么写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野外实习报告,欢迎参考。
野外实习报告篇一
说这一次实习,其实也不是一次实习,因为这次实习中有一天,而且是在野外进行的,没有直接参与到公司工作中去,不过这次实习的收获还是不小的,虽然不是很正式的,但是总是有收获的!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两天,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不是地质专业的,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我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作。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一来做到心中有数,二来防止实习完了之后书已经被借完了。到要写报告的时候,我去图书馆没有借到一本书。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时刻记得复习。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图也会不出来。这也说明了今日事今日毕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时间来复习一天的功课,回顾一天的收获。无论是实习还是其它的学习,绝对不能再像前两个学期一样在最后一个月临时抱佛脚。
一个实习最终就是要得到一个报告,这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因此对实习报告的准备一点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讲的实习前的预习之外,还包括每天的日志整理。每天整理的时候就应该标出来重点,绘出必要的图形,当然这要在你知道实习报告要写什么的前提之下(可以问上一届)。如此一来报告也就很轻松了。不想这一次那么狼狈,还晚交了。实习报告时手写的,这一次算是对一年到头没机会手写的一个补偿吧,也给我一个警告:需要练习手写了。我那个字看起来真别扭,不像一个大学生的字,歪歪扭扭,与涂鸦有得一拼。而且平时也发现很多字居然在电脑上面能够打出来却不会写,这是一件悲哀的事。
总之,这一次实习尽管过程比较好,但是结果比较惨(自己的感觉),当然惨的同时也意味着收获教训。但是教训一定要牢记心中,并针对性的付诸行动。希望我下次总结的时候不要出现遗忘这一条!!!
这一次实习总结的教训有很多,我还是需要不断的进步的,我知道自己面临的困难有很多,可是我不会就因此而放弃,我会更加的努力的,只是这种努力不一定会实现,但是有想法总比得过且过好的多。
野外实习报告篇二
美好的时光总是感觉很快就过去了,短短的十天天童实习在我们刚沉浸于其中的乐趣时就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美好的一段回忆。
第一天 大部队出发
清晨六点,闹钟把我们从梦乡中拉醒。这是进大学以后为数不多的几次早起,因为今天不是一般的日子,我们要出发去宁波天童进行为期十天的实习。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在上海火车站的候车室会合,每一个人都是重型装备(身上背一个包,手里还提着一个),最有趣的是有一个女生寝室全体都拖一个箱子,快赶上一支登机的空姐队伍了。一路上,大家都很兴奋,长达6个小时的路程,对于整个车厢都是同学的我们来说,就像一次集体活动,打牌、聊天、做游戏,时间在欢笑声中走过,刚火车停住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已经到了宁波。
下了火车,又上了公共汽车。我们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又过了一个小时,到了,我们终于达到了“传说中”的华东师范大学天童实验基地。虽然看上去有些简陋,但是看到了“传说中”的老王站长,感觉到好亲切,我相信我一定会在这里度过美好的十天。我们这一届的学生特别的多,所以住房问题很成问题,不过在老师们的安排下,一些都井然有序。第一天,我就看到了“传说中”的天童蚂蟥和马路(为什么特指天童蚂蟥,只是因为它的名字对我们早已如雷贯耳)。晚饭,不记得是什么了,但是我还记得那是不错的一顿,比我们想象中的好很多。吃过之后,大家各自收拾东西,第一天就这样在忙碌中度过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第二天 踏查地形,率先砍树
又是清晨六点,李立老师用扩音器把我们震醒,这是我们才意识到,以后的每天,这个时候就该起床了,而不再是7:30。吃过早饭,片刻休息之后,天童实习就真正开始了。早上,是踏查地形,有王希华老师带队,绕着周边的山林,熟悉一下地形,顺便认识植物。由于来之前就知道实习过后会考认植物,所以从第一天起,大家就对植物特别感兴趣,一路上,紧跟着老师,记录笔记,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就采,(不过不能乱采,采集植物标本要求新叶老叶皆有,不能单采一片叶子,花期的最好有花,结果的要有果实,蕨类最好连根一起)几段路下来,每人手里都是一大把的植物。虽然记得模模糊糊,但是大部分植物的名字,都已经存入记忆了,只等慢慢的一一对应。
下午,各组分组实验,我们组首先做植被实验。跟着大小两位师兄,来到古天童的采石场附近。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生物量。测定的树种是木荷和马尾松。每种树选择3个不同胸径的个体,将其砍下,测量胸径(1。3m处直径),地表直径,0。3m处直径,1/10高处直径,树高,树冠直径,第一活枝高,第一叶层高。然后测量叶片鲜重,新枝和老枝的鲜重,树干重量,分别采样,以备进一步实验。看似简单的实验,却是一个高强度的重体力活,才开始第一天,我们就觉得好累,十天的实习,相信不会轻松。
第三天 继续砍树,辨认植物
还是清晨六点,不过这次李老师改用他洪亮的嗓门喊我们起床,因为我们在前一天将他的扩音器藏了起来,直到最后一天才还给他。由于昨晚烘干样品时不慎起火,我们的样品损坏一部分,所以加重了我们今天的任务。不过一回生二回熟,同样的工作,更多的工作量,反而我们用了更少的时间,早早的结束了早上的工作。正当我们快体力不支的时候,我们的砍树任务终于结束了。
下午,我们跟着王希华老师,开始植被的另一个实验,拉样方。今天才是试手、学习。先到了离基地不远的一片林子,认清楚其中的所有的植物,然后就开始了。首先是用卷尺拉一个20*20m的正方形,要求精准。再将其分成四个10*10m的样地,每一个样地在其同一个方位(比如一个样地的10*10m在左下角,那其他三个也必须在左下角划分)划出一个5*5m的样地,再在其中的同一方位划出一个1*1m的样地。在10*10m的样地中辨认乔木的种类,数量,高度和遮盖度;在5*5m的样地中辨认灌木的种类,数量和遮盖度;在1*1m的样地中测量草本的盖度。
在盖度测量上,运用多盖度综和级(5=不论个体多少,盖度>75%;4=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50%~75%;3=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25%~50%;2=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5%~25%,或者盖度虽然<5%,但个体数很多;1=个体数量较多,盖度为1%~5%,或者盖度虽然>5%,但个体数稀少;+=个体数稀少,盖度<1%;r=盖度很小,个体数很少;)那天下午,我们还走了一下“传说中”的防火道,一向以陡峭著称,可是老师只让我们走到了1/10高度处。但是既然来了,我就不想错过机会,在经的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带足水,带上手机,和另一位同学一起上了顶峰――太白。不仅欣赏到了一望无际的美景,更对自己的体力、毅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验,值得。
第四天 走陡坡,做土壤
仍然是清晨六点,大家按时起床,一阵忙碌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天。今天早上,还是跟随王老师拉样方。那个地方比一般的要陡一些,在70年代被砍伐过,现今长成为木荷-栲树林,最大的特点是以萌枝为主。同样,对其拉样方,然后测定。植被实验做完了,到了下午,开始了土壤实验,以王秀芝老师为指导。第一天也是练手,着重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方法。首先是选地和挖剖面,要求选择受人为影响小的土壤,用铲子竖直铲出一个剖面,用小刀轻轻挑土,显出自然面根据颜色划分层次,一般分枯枝落叶层(A0)、腐殖层(A1)、淋溶层(A2)、淀积层(B)和母质层(C),也会在中间出现AB、BC等过渡层。同时用罗盘测坡向和坡度。
在测坡向时,人背对剖面站立,北向正对剖面朝向,调节罗盘上的气泡使之到中间,瞬时按下按钮,固定指针,读数。测坡度时,正对剖面,用手大致笔划出坡度,将罗盘侧向竖立,南向朝上,按坡度方向摆放,调节内侧气泡到中间,记下读数。接着就是一系列并行实验,有测PH值,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湿度,根系及侵入体和新生体。测PH时,用小刀取土先预擦一下白瓷板,然后取少量,滴入试剂,混匀后与比色卡比色读出数值,过程当中注意不能用手接触。测颜色时取土壤细小颗粒撒在比色卡上比色,区别颜色。测松紧度用小刀插试土层,分松散、疏松、紧实和极紧。测湿度是用手紧握土壤感觉,分湿、润、稍润、潮和干。测结构时用铲子去土,抖匀,观察大块,块状,碎块状和颗粒状的多少。测质地时取部分土,加少量水,揉搓,看是否能成球,成条,成环而划分不同土质。侵入体一般指人为垃圾,石块等。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野外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