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榜样3》榜样人物——宋书声
2018年“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初心台上的面孔在变,宣誓者的故事在变,不变的始终是使命和担当。《榜样》用“不忘初心”的方式再一次与观众相约。下面要介绍的人物是执着的翻译家——宋书声。
走过马克思
今年90岁高龄的宋书声老先生,出生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的第十年,
他17岁工作,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一辈子再也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
从1951年任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翻译,到2005年从中央编译局的工作岗位上离休,
55年的马恩列斯编译工作,16年的中央编译局局长,
他的一生与马克思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为节目录制时,从马克思像前缓缓走过的宋书声老先生。
“不要采访我”
然而,来《榜样3》节目录制现场之前,在网上查找嘉宾资料,
关于宋书声老先生的信息,却寥寥无几。
原来,每次记者来,老先生都一再强调,
“不用采访我,不用关注我,
你们应该关注编译局这个集体,是他们为国家的编译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说,他之所以参加《朗读者》,参加《榜样3》专题节目,
是因为这是组织的要求,是因为编译局的同志们做了很多事儿,
而他恰好担任了中央编译局局长很多年。
“你说我听”
也因此,节目录制过程中,
已经90岁高龄的老先生,始终把节目录制当做党交给他的任务,
无论是长时间的静坐等待,还是一次次从台下走上舞台,
现场回答提问、走上初心台、宣读入党志愿……
他兢兢业业一步一步认真地完成,毫无怨言,从不说累。
最后一天,节目录制完已将近凌晨,
人群一点点散去,空空的舞台上,还有他默默补录的身影。
图为导演讲解“把手放在党章上”这一环节的注意事项时,认真听记的宋书声老先生。
闲谈时,他讲到自己入党的故事:
1942年,河北等几个北方省份同时发生旱灾、蝗灾和粘虫灾,
那一年他14岁,
为了吃上饭,只好到铺子里当学徒修自行车。
后来遇到了党领导的军队,才离开了自行车铺,有机会上中学、大学,
学俄文,有了今天的生活。
于是,毕业后,在去《实话报》工作期间,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在入党申请书中也写到这段经历,他说,
“如果没有党,我不知道自己现在会是在哪里”。
图为老先生在入党志愿书上签字。
节目中,他讲到自己选择从事编译事业一辈子的理由:
我是因为组织分配与马列编译结缘的,
我认为作为党员,服从分配就是一种选择。
党把我安排到哪里,我就去哪里;
党让我做翻译,我就做了55年的编译工作。
他亲眼目睹并感受到了旧中国的积贫积弱、苦难深重,
也看到了在艰苦求索的历史大潮中,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
从而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他从内心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为之笔耕不辍,躬身一生
平时的他,是最安静的观众
55年的马列编译生涯,
他安安静静地翻译马恩列斯著作,不求闻达,不求名利;
耄耋之年,他依然是等待期间最认真最安静的观众,
长时间的安坐和等待,默默无声。
偶尔,他也是“好奇”爷爷
一次节目录制间隙等待吃饭时,
大家围在印春荣同志旁边,好奇地指着他制服前的级别资历章,
问色条和级别星徽代表什么,军龄略章和资历略章有什么排列规则,怎么计算军龄等等。
一向安静端坐的宋书声老先生也转过身来,认真地听着,
并时不时像个小学生一样一句句认真询问。
图为好奇提问的宋书声老先生。
节目录制期间,他会惦念在家待其归来的老伴儿,
他们因编译工作结缘,一起赴东德留学,
一起回国从事党分配的事业,志同道合,相扶到老。
他爱好游泳,是“朋友圈”交口称赞的游泳健将,
如今90岁高龄,依然畅游不止。
对他而言,选择是一辈子的事儿
纵观老先生一生,他一旦选择了,就坚持一辈子。
编译事业如此,爱情如此,爱好如此。
老先生手腕上戴着的那块手表,是1983年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时,
中国驻德使馆带给他的,也已经35年。
对他来说,党的嘱托更是一生的使命
从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到民主德国马列主义研究院,
从大连《实话报》到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再到中央编译局,
岁月变幻中,他始终牢记着党的嘱托,记着曾经在入党志愿中许下的诺言:
我愿意接受党的任何工作,愿意在党的领导下贡献我全部的力量。
风吹雨成花,时间追不上白马。
任凭时光流转,依然紧握着年少时,那印在掌心中的话。
。点击此处☞☞获取更多2018《榜样3》最新的心得体会/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