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党委工作报告(2)
关于学校党委工作报告篇2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xx学院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xx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学校谋划“十三五”发展、全面加强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与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内涵发展,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回顾
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进一步明确定位、确立目标、理清思路、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致力内涵发展,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突出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本科专业增至21个,全日制在校生由5400余人扩大到7800余人,其中本科生4911人。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五年来,共立项省精品课程3门、省教学改革项目11项、省课堂教学改革项目20项、省重点教材9门、省优势专业1个、省新兴特色专业4个,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认真落实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研究性启发式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引进资源、协同育人、强化实践,实施“卓越工程师2+2培养项目”,启动师范生教育培养“校外导师制”,有序开展学生“第二校园”学习、赴国外交流访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610项,其中全国三等奖以上奖项129项;学校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设立创业扶持基金,支持学生创业。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到96%以上。2013届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在浙江省本科院校排名第15位。2014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第二届本科毕业生考研上线率达到10.23%。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先导作用,致力“调结构,提层次”,引育并举,教师素质整体提升,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五年来,专任教师由326人增加至403人,正高职称人员达到47人、副高职称人员达到10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由7人增长到77人;拥有国家__人选1人,省__人选2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二、三层次人选16人,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人选1人,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人选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省新一届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高校优秀教师1人,省教坛新秀4人,xx市拔尖人才4人,xx市“115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6人,xx市教学名师4人。加强师资培养工作,教师参与国内进修访学45人、出国进修访学21人。鼓励教授、博士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广泛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
学科、科研水平切实增强。坚持学科建设主线,夯实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基础。在建省级重点学科3个、市级重点学科3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4个,初步构建了省、市、校三级学科有机结合的学科建设体系。遴选产生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人选43人。作为牵头单位建设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作为核心成员单位参与4个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拥有市重点实验室7个。五年来,共获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3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出版专著)1500多篇(部),被SCI、EI、CSSCI、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或转载240多篇;60多项成果获省、市优秀科研成果奖。紧扣xx特色产业,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合作,建立20多个研发中心。五年来,共承担较有影响的各类横向合作项目100余项,合同经费达1300余万元,获各类授权专利70余件。
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升。主动融入地方,以产业发展指导、科技合作攻关、社会决策咨询、文化研究服务等多种方式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施“112科技对接服务企业专项行动计划”[①] 、产学研合作专项行动计划,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合作建立xx市网商学院,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不断提高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围绕“文化强市”建设目标,致力于区域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研究,南孔文化研究成果丰富,《xx文献集成》付梓出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等培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附属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名校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
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加大投入,加强建设,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新增教学、实验用房1.2万平方米,启动了多功能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工作。设备图书建设逐步优化,五年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增长92%,图书总量增加60%。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加快,教学、科研、实验室管理平台和文献信息资源逐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日益规范。学生公寓完成标准化建设,校内就餐环境、医疗条件等进一步改善。节能减排成绩明显,“平安校园”建设富有成效。
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全面开展内部管理制度的清理与完善。顺利完成岗位设置和人员聘任工作。稳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顺利实施。平稳、有序开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工作。制定学校章程,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主要任务,完善管理体制及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双代会”制度,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积极推行党务、校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体系更加完善。
迎评促建工作扎实推进。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要求,认真做好迎评工作。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深刻理解迎评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评估指标体系内涵;查找薄弱环节,完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凝练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亮点不断显现;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方案,迎评责任和要求进一步落实;领导全面听课,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开展“四说”[②] 活动,全面推进迎评促建工作。
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凝练校训、确定校标、编撰校史,学校精神逐步凸显。建设道路、楼廊文化,校园环境明显改善。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五个一”工作[③] ,积极探索构建特色文化课程、特色文化活动平台、特色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南孔文化育人模式,不断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南孔文化育人实践”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大力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培养艺术团队,举办高雅艺术活动,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二)切实加强党建思政工作,党委核心作用不断发挥
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坚持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学习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理论武装。主动把意识形态工作延伸到教室、寝室、舞台,渗透到教材、讲座、网络和管理服务中,切实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激发全校师生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十佳教师”“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不断增强教师育人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遵循“12345”[④] 的工作思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五个一”[⑤] 成才计划,“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获批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单位,校团委被评为省级先进团委,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获得省市表彰,“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从严治党”不断落实。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实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规范二级学院议事规则。组织党建三级量化考核,从严从实落实党员责任。建立党总(直)支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制度,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开展党建工作“一院一品”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引领作用。严肃组织生活,严明组织纪律,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员发展程序,严把入口关,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共发展党员1716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考核办法,注重干部教育培训,开展党章党规党纪教育,以优良党风引领优良校风。
实践活动成效明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查摆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即知即改、边查边改,建立正风肃纪长效机制,梳理出的9个方面28项整改任务全部完成。学校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各项纪律更加严明,领导干部的“精、气、神”有效提振,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专题教育有序开展。坚持以上率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严字当头,坚持围绕中心,“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不仅把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作为专题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把打造一支师德优良的教师队伍纳入其中,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特殊性。
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落实班子成员分管领导责任,承担“一岗双责”。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不断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做好源头预防工作。认真执行“三谈两述”制度、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分析会制度,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细则,构建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党内监督、民主监督、重点监督,规范权力运行,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办学环境。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个严禁”,“三公”经费支出大幅缩减并逐年下降。
总结五年的发展,我们的经验是: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升本之初,全校上下深入开展了“办什么样的本科院校”“怎样办好新建本科院校”大讨论,此后每年召开相关专题会议、举办暑期干部培训班,有效地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更新,习惯性思维的藩篱不断实现新突破,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呈现新景象。
——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我们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学生发展作为检视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搭建更多的发展平台。学生培养扎实有效,学校声誉不断提高。
——必须坚持目标引领。我们集全校师生之智慧,制定了既充分体现全校师生共同观念和价值选择、又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清晰可行的发展规划,共同的发展愿景有效地激发了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必须坚持教师主体地位。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力军,是推动学校发展的主要力量。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稳定发展,教师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必须坚持融入地方发展。我们坚持立足地方,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与探索,有效地推动了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和协同发展,不断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必须坚持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升本之初,我们在缺资金、缺人才、缺区域优势的“三缺”条件下,全校师生紧紧抓住升本机遇,艰苦奋斗,克难攻坚,开创了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始终把提升办学活力作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以上七个方面,既是过去工作实践的深刻体会,也是未来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党员干部的进取精神、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梯队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师的育人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亟待完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还严重缺乏,“双师型”师资还不能满足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三是人才培养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数量还比较少,“协同育人”面还不够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不够强;四是社会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高层次高水平的社会合作服务项目、成果数量少;五是实践实训条件和管理水平还不能与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相适应;六是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充分激发办学活力;七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夯实,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等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总的来说,过去五年,是学校本科办学蹄疾而步稳的五年,是办学内涵不断丰富、质量与规模协调发展的五年,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自觉与自信不断增强的五年,是广大师生凝心聚力、不断克服困难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既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各民主党派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经过五年的共同努力,学校本科办学开局呈现出良好的局面。在及时回顾总结五年办学实践的同时,我们更要审时度势,进一步清醒认识所面临的办学形势,明确办学思路和奋斗目标,谋划学校全局和长远发展。
(一)学校面临的办学形势
新形势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发展形势,抓住发展机遇,把握发展方向。
党的做出的“五位一体”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与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五大发展”理念,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使命。我们必须加快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网络化的背景下,高校成为了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斗争冲突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快速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求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提出,我省开展本科应用型建设试点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我们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抢抓机遇,持续致力于应用型大学建设。
浙江省谋新篇、走前列,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了七大产业发展规划[⑥] 。xx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了“一个中心、两大战役”[⑦] ,全力推进“五个转型”[⑧] ,大力培育氟硅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水资源利用、高档特种纸等产业集群。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主动融入地方,积极服务地方,做强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学科、专业,努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明年将迎来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这既是一次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视,也是一次对学校发展的问诊把脉。我们必须以迎评为契机,明确办学思路,凝练办学特色,规范教学工作,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牢守住教学质量这一办学的生命线。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到来,国际化不仅成为了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为人才培养目标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要加快推进国际化的步伐,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把国际化作为助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全面“从严治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整饬“四风”问题到了攻坚阶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我们必须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八项要求,坚持不懈“正风肃纪”,“从严从实”开展专题教育,确保学校发展环境风清气正。
(二)办学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承担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举措的办学使命,坚持立德树人,致力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学校的奋斗目标是: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协同育人、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在全省同层次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全国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这一奋斗目标,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新成效,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彰显应用型大学特色。专业设置体现办学定位,专业建设水平体现应用型特色。我们要在继续做强工科专业、做精师范专业、做实经管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两个对接”:一是实现专业与产业、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培育与地方新兴产业、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特色专业,建设优势专业群;二是实现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论证标准对接,力争做到二至三个专业接受国际专业论证。
完善课程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做好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课程结构与职业需求吻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学校培养与行业实践衔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努力构建以应用型为取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构建以实践为取向的课堂教学体系;二是构建以能力为取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构建以整合资源为取向的协同育人体系;四是构建以素质拓展为取向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实施全员工程训练,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根本体现,我们要努力做好“三个模式”的深化与创新。一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汇聚产教两个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共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工科类专业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以及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形成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教师教育专业强化“名师带教”和“双导师”制,努力实现“教”“导”双丰收。二是深化校校协同育人模式,加强与省内外名校合作,建立更多的学生第二校园学习通道。加强与国(境)外同类高水平高校的校际交流与协作,搭建更多的学生出国留学、交流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继续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教师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开发整合网上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促进优质资源的更广覆盖。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内涵,科学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努力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理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二是构建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三是搭建分层和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突出校企协同,推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组建多元化的导师团队;五是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六是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发展优秀创业项目。
(二)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牢固树立教师是第一资源、第一财富、第一品牌的办学理念,继续以“调结构、提层次”为主线,通过做好一个“确立”、两个“完善”、三个“提升”、四个“保障”,全面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确立“师德”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引导教师争做学术道德的实践者、模范从教的执行者、师爱育人的开拓者。加大“师德师风”考核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完善师资结构和人才政策。通过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人才共建共享机制,重点解决好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缺乏问题;创新人才政策,形成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
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积极引导教师从“教什么”向“怎样教”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评聘、考核机制,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兼优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与作用。
强化教师发展保障。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加大教师国(境)外访学力度,努力拓宽教师国际视野;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评议权和分配权;加大以博士为主体的师资引进力度,基本解决专任教师总量不足问题。
(三)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增强办学实力
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明确学科建设重点。完善省、市、校三级学科建设体系,加强协同合作,在“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四个重大突破”:一是加强科研项目顶层设计,协同地方产业,努力实现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的重大突破;二是加强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努力实现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重大突破;三是推进区域文化研究工程,努力实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突破;四是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努力实现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大突破。
夯实学科建设基础,发挥学科支持作用。坚持学科建设与教学相配合、与社会相融合,支持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更好地推动教学研究,持续改进教学,促进课程与专业建设。结合xx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特色,加大相关学科的建设力度,努力使学校成为xx文化建设的智库、基础教育发展的智库,并协同大院名校成为xx产业转型升级的智库,不断增强“衢院声音”,提升学校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
(四)推进文化校园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要按照“美丽校园、快乐校园、文化校园”的总体思路,把学校建设成为凝聚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提炼学校精神,凝练办学特色和传统,创建优良校风,提升全校师生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用共同的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凝聚感召师生。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建立高品质的学校视觉识别系统,进一步美化、绿化、亮化校园环境,增强校园的文化品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师生的美好记忆。
加强特色文化建设。系统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南孔文化进校园工作,重点在特色文化课程设置、特色文化教学团队、特色校本教材、特色人文讲座、特色学生社团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强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人文学科研究和特色亮点凝练。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大力创新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积极推进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建好特色文化网站,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发挥网络文化对师生的教育引领功能,丰富网络文化内涵,形成网络文化特色。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分层分类的指导和管理,积极探索学生社团学分制,培育扶持一批优秀学生社团,重点建设一批专业社团和理论社团,建成若干精品社团。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学科竞赛、社区服务、科技文化下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
(五)提高办学保障水平,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深化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实施学校章程,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整合校内相关资源,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探索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二级学院在考核分配中的责权。鼓励二级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院理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提高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和创造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资源管理和后勤服务绩效。建立专业淘汰退出机制,探索教师流转退出办法。
加快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争取市政府支持,建设科技创新大楼,夯实应用型建设基础。做大做强工程实训中心,拓展实训功能,满足工程训练全员化的特色需求。强化实验室建设全校一体化理念,加强实验设备资源整合与利用。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重视图书、档案建设。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学校事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武装,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夯实全党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明确党的领导的重点任务,坚持党管方向、管全局、管干部、管人才、管稳定以及党要管党,牢牢把握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深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树立“大思政”的工作理念,努力构建“思政工作者队伍、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队伍”三者相融相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把“培养什么人”这一重大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努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立足“怎样培养人”这一工作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质量,切实发挥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高度重视以网络新媒体为主的宣传舆论阵地建设与管理,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事业发展的能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配好配强中层干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重视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与培养,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完善综合考评机制,探索干部网络测评,推进干部交流轮岗,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不断增强支部活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机制。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方法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考核,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党建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党建工作内涵,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积极探索开展“党建+”的工作新方法,以党建为统领,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制度,增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围绕中心抓党建的主角意识、主业意识和主体责任,真正落实好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丰富党建工作“一院一品”内涵,建设党建工作示范高地,发挥先进引领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四)巩固实践活动成果,推进“三严三实”常态化
认真贯彻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总要求,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之以恒纠作风、改作风、正作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认真学习贯彻党章党规党纪,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构建教育、实践、监督并重的长效机制,努力推进“三严三实”常态化。
(五)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努力营造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履行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完善惩防体系建设。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深入开展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教育,坚持依规管党治党,加强党内监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加大对重大事项、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监督力度,形成科学合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审计工作,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营造崇廉尚洁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汇聚学校发展合力
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重要决策征求意见、党内情况通报和信息沟通制度,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坚持和完善党代会制度,实施党代表任期制。加强统战工作,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充分行使教职工民主权利。继续做好离退休工作,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离退休老同志。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同志们,xx学院创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全体共产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努力谱写学校发展新篇章!
下一页更多关于关于学校党委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