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报告总结>工作报告>

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3)

琢妤分享

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3

一、2013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是柳州发展乘风破浪、昂首奋进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奋发有为,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柳州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展现出美好前景。—— —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2016.9亿元,增长10.0%,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达4020.7亿元,增长12.8%,实现历史性跨越。柳州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 财政收入285.06亿元,增长9.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5.12亿元,增长10.2%。财政实力稳步提高。——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62.6亿元,增长19.0%。投资拉动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77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7557元,增长12%。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 — 城镇登记失业率3.99%,人口自然增长率7.67‰,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内;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77%,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均达95%以上;为民办10件实事全面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改善。一年来,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着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工业经济克服市场有效需求减弱、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影响,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3911.3亿元,增长13%。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53%;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上汽通用五菱、柳钢工业产值迈上600亿元新台阶,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汽车产销量分别突破160万辆、20万辆;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34家,总数达到445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工业再上新台阶”三年计划,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汽车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产量达186万辆,增长11.4%,产销量在全国排名第五。新产品不断研发上市,五菱宏光S、菱智V3、国内首款“加大号城市SUV”景逸X5等受到市场热捧;柳钢加快发展汽车用板、高强度钢筋等高附加值产品;广西康明斯公司正式投产运营,生产各型号发动机5000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达277亿元,占全市比重7.1%,银海铝业高精度高性能铝及铝合金板带材(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大力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柳州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通过验收,柳工、广西糖网跻身“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柳南装备制造(工程机械)产业示范基地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柳州成为全区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的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已达到129家,新增广西创新型企业5家、自治区工程技术中心4家,已分别达到16家、25家,欧维姆迈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行列。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超过工业总产值的1/3。柳钢、柳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鱼峰水泥、柳化荣获自治区“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标杆企业”。深入推进汽车城建设。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发动机四期、N111(新五菱之光)项目竣工投产,生产汽车18万辆。东风柳汽乘用车新基地(一期)四大工艺车间抓紧施工,涂装车间和总装车间建设完成。引入24家零部件企业进驻花岭产业园,与联合电子、福耀玻璃签订了投资协议,经深入洽谈,耐世特、法士特等知名企业有意落户汽车城。成功举办第二届中欧(柳州)汽车产业高峰论坛,启动中欧合作产业园建设。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柳州)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先进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等项目顺利推进。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十一五”期以来年均下降8.96%。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扎实推进,顺利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减排项目。柳电公司进行两台机组脱硝改造,2号机组脱硝工程投入运行,柳钢焦化煤调湿工程 、鱼峰水泥4#生产线脱硝工程建成使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鹿寨经济开发区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电镀工业园开工建设。继续淘汰落后产能,淘汰水泥落后产能48.8万吨 、造纸落后产能2.4万吨。(二)着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新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9亿元,增长5.2%。深入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加快“倍增计划十大产业工程”建设,完善和新建5万亩优质稻 、双季葡萄 、标准茶园 、蔗种良繁 、高效桑蚕等优质高产示范基地,新建274个生猪 、禽蛋 、特色水产规模化养殖场。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水果产业优化升级,蔬菜产业加快发展。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深入推进,“菜篮子”产品自主保障与供应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新突破,葡萄种植面积较大幅度增加,产量增长20%,蛋鸡 、旱鸭 、双季莲藕和香葱生产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培育了一批现代化 、智能化食用菌龙头企业及食用菌专业村屯。积极推动农业产销对接及开发合作,成功举办“2013柳州名特优农产品(上海)推广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柳州分中心”、“水生蔬菜西南繁育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柳城县列入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积极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及高效节水灌溉种植,全市综合农机化水平达45%,在全区排名第一。统筹实施城乡建设。加快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和“两小时经济带”交通路网,三江至柳州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柳州至江口至导江二级公路 、国道209融安绕城公路 、国道209改道工程三江至林溪公路等全面启动。继续推进柳江鹿寨与市区同城化发展,编制完成《柳江鹿寨与市区同城化建设衔接规划》,启动实施市 、县同城化建设。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进柳北区沙塘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建设,柳东新区雒容镇 、三江县丹洲村和融水县雨卜村申报自治区级特色名镇名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全市城镇化率提高至59.45%。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久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洋溪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16个水库移民新村建设项目全部完工,31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扎实开展。中小河流治理 、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1.2万亩,新建渠道410公里。开工建设373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有效解决了18.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路网建设深入推进,行政村通水泥路率达到70%。2011-2012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通过整体验收。有效推进矿山废弃地开发整理,开展“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 、“整县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以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柳江思荣锰矿区 、柳南帽合村 、柳北大仙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深入推进。“美丽柳州·清洁乡村”活动深入开展,清洁家园 、清洁水源 、清洁田园成效明显,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建设与乡风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因地制宜推进县域产业园区建设,实行差别竞争 、错位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水平。六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6.7亿元,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2.2亿元,增长15.4%;财政收入40.45亿元,增长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2.5亿元,增长27.2%。(三)着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打造区域性服务中心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万达 、华润 、恒大 、华侨城 、海雅 、红星美凯龙 、毅德等知名企业落户柳州,进一步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推动步步高购物广场开业运营 、乐和城和金绿洲主题商业楼主体竣工。以列入全国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为契机,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 中心,鹧鸪江钢铁深加工及物流产业园(一期) 开业运营,广西长乐物流园(一期) 、桂中海迅柳北物流基地(一期)等项目竣工。广西医药物流中心 、新柳邕农贸市场等现代大型物流项目加速推进。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79.1亿元,增长8.5%。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消费。组织开展“消费购物节”等各类促进消费活动56个,消费额达30亿元。全年举办各类会展35个,拉动消费20多亿元,会展业拉动经济效果初步显现;柳州国际会展中心主体功能区建成使用,具备承接举办各类大型展会能力。商品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新建和改造社区微型超市50家 、城乡集贸市场22个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3个 、农家店46个。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5亿元,增长14.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9%,控制在年初确定的4%目标之内。扎实推进旅游名城建设。抓住自治区召开旅游大会的有利时机,精心策划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列入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12项,列入自治区旅游重点项目55项,列入自治区领导重点联系的旅游项目2项,融水县 、三江县列入自治区创建特色旅游名县。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百里柳江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扎实推进,园博园 、石门仙湖景区 、柳城知青城被评为国家4A景区,丹洲景区 、山岔湾度假山庄被评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月岛湖度假区被评为广西五星级农家乐,新增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2家。柳州荣获“2013中国最佳休闲城市”。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86亿元,增长21%。加快发展金融业。全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 、贷款余额分别达2327.78亿元和1640.57亿元,增长21%和17%,中小企业贷款增量连续三年排名全区第一。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3家,总数达75家。金融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广西第一支18.6亿元保险债权资金落户柳州,成功发行第一支区域集优票据。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柳州成为国开行重点支持城镇化建设试点城市和广西中小微企业创新融资模式试点城市,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由上年的19家增至42家,累计发放贷款突破100亿元,柳州银行监管评级达到全国城商行序列最好等级,成为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银行。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调控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在市区范围内开展商品房预售方案审核工作,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积极推进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出台,推进行业管理制度化。商品住房供给和消费平稳,销售商品房面积307.5万平方米,房地产土地市场总体平稳,商品房价格涨幅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四)着力建设美丽柳州,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全面加快柳东新区建设。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岭东路实现通车,打通整车基地与零部件产业园的交通主动脉,双仁路 、智和路 、新柳大道延长线等项目加快推进;供水管道工程实现通水,官塘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日益完备,柳东实验中学 、实验小学建设及柳职院柳东校区(一期) 、广西科技大学汽车学院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市儿童医院 、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体验园开工建设。努力打造对外交通新优势。衡柳 、柳南高铁开通运营,柳州步入高铁时代,柳肇铁路列入“十二五”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项目,柳韶铁路前期工作有序开展。柳州至梧州 、桂林至三江 、三江至柳州等5条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阳和作业区(一期)工程和鹧鸪江作业区1#、4#泊位投入运营,柳江二级航道整治工程启动。柳州白莲机场停机坪及配套设施扩建工程动工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地王国际财富中心主楼封顶,风情港主体完工,金沙角顺利建成,城市新地标风采初显。文惠桥改造完成,莲花立交桥 、广雅大桥工程竣工通车,北外环 、西外环和南外环城市快环路系统基本建成通车,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一号线通车运营,公用自行车租赁系统(一期)设45个点 、投放自行车1300辆,河东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加快推进,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开工建设,柳州成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工程第二批创建城市。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取得成功。鹧鸪江大桥获得“鲁班奖”。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违法建筑“风暴行动”,累计拆除“两违”面积233.8万平方米,得到国家住建部 、自治区领导充分肯定。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步伐。深入实施“花园城市”、“绿满龙城”等绿化美化工程,全市新增绿地300公顷,种植各类苗木 、植物34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64.36%,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7%,柳州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着力推进马鹿山公园奇石文化项 目群 、鹅山公园和雀山公园景区升级改造等工程建设,群众休闲健身场所日益完善。率先在全区建成日供能力30万吨的地下水备用水源,开工建设古偿河第二水源,有效保障了公共供水安全。加快推进城郊污水收集系统 、沙塘片区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污泥处理形成每日300吨的能力。全面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大清查大整治行动,共清查企业1582家,停产整治77家,拟关闭取缔59家。全年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继续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标准,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五)着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发展成果扎实推进民生改善工程。深入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35.6亿元,新开工建设13353套,基本建成15147套,分配入住住房6258套;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完成投资17.44亿元,施工面积137.26万平方米(含新建及续建),新建住房2296套;积极推动柳北白沙村 、柳南帽合村 、鱼峰水南村 、柳东新区下窑村等城中村改造,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状况;农村危房改造工程5120户续建项目全部完工,新增1.3万户改造工程全部开工;三江县第二期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稳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学生免费午餐惠及1061所学校,受益学生17.98万人。老有所养工程稳步开展,10万平方米集中养老区开工建设。农村扶贫开发攻坚战扎实推进,连续两年在自治区考核中评为A等级。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连续9年上调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均月增资194.13元,月人均养老金达1721元,比2012年增长12.4%;市区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39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2400元。救助城乡低保对象186.6万人次,救助受灾人口10.4万人。实施北部三县农房保险工程,惠及人口60多万户。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实施就业援助工程,以创业促进就业。以高校毕业生 、农村劳动力 、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群体,开展就业援助工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9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以上。出台新的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办法,进一步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新发展微型企业1812户,总数达5153户,建成大学生创业园一期创业孵化基地,首批40个创业项目进展顺利。(六)着力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量突破2500亿元,达2568亿元,增长24.5%。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运作能力不断增强,全年融资348.37亿元,增长56%,创历史新高。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市私营企业达2.9万户,从业人员33.1万人,分别增长21.12%和16.08%。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及农 、林等领域改革不断推进。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合作。主动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 、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吸引150家国内外企业参展,成交2.33亿元,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了展会专业化 、品牌化和国际化水平。促进西江经济带开发合作,推动柳来河一体化发展。企业“走出去”力度加大,境外投资3511.1万美元,增长31.89%。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8.6亿美元,其中出口9.1亿美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围绕重点产业布局,积极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代服务业 、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等领域项目,招大引强实现新突破。引进市外境内到位资金(含续建项目)600亿元,利用外资(全口径)实际到位资金3.6亿美元。

187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