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经验交流会总结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知识必须掌握,还要学生形成思维,培养各方面技能,为终身发展所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高中生经验交流会总结的范文,欢迎阅读!
高中生经验交流会总结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一(6)班的李玉,今天能在这里发言,我感到很高兴!我的每一点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在此,我真心的对老师和同学们说声:“谢谢你们!”
紧张的期中考试刚刚过去,可能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记忆,但要提醒大家,不能忘了总结和反思。因为通过总结,我们才能发现平时学习中的问题,正视自我;通过反思,我们才能扬长避短,完善自我。或许一次次的考试,会让我们经历失败的痛苦,会让我们品尝失意的泪水,但这也是一种磨练,它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成熟,更能应对未来的生活。坦然面对现实,走好未来的路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找到三盏指明方向的灯,那就是良好的心态、勤奋的精神和有效的方法。
老师常说心态决定最后的结果,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是成功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调整好心态,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善于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体验取得成功的快乐。不要一味的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古人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句话告诉我们勤奋是成功的阶梯。要想学得真本领,就得刻苦勤奋的耕耘。何况我们并不是天才,更需要用后天的勤奋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验证“勤能补拙”这一道理。不努力,永远只能品尝失败的苦酒;不勤奋,理想也永远只能是幻想。
不过,勤奋并非只是简单的忙碌,而是需要在勤奋中思考,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严格坚持下来。在此我谈谈我个人在学习方法上的一点心得:
首先,要保证课堂效率。课堂上听课要投入,思路要跟着老师走,思维要活跃。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极容易漏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同时还要关注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这些都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暗示作用,让我们能积极的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从而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浓厚,自己也就能真正融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这样一来,听课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其次,要做好课堂笔记。做笔记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实不然。记笔记不是记流水账,不是让我们将老师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而是记下重要的内容。如记录知识的结构体系,思维过程等,尤其要注意记下老师重点提示的内容。
最后,要坚持课后巩固。文科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然后加以运用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基础性知识的巩固记忆就十分有必要了。政治历史属于熟记内容,建议大家每一章学完后建立一个自己的知识框架,再看看书本目录会议书本的内容,这样每天不断重复,加深印象,使之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学科一定要弄清楚知识原理,多做题,回答问题是要注意抓住关键,锻炼自己的分析解题能力。
同学们,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但我们的学习之路还很漫长。“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让我们一起站在新的起点,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我坚信,大家的青春会因我们的不懈努力而绚烂,老师和家长们会因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经验交流会总结篇二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很荣幸我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生活与学习经验。
在这个学校,我度过了六年,从初一时的懵懂孩童,到高三时的意气少年,这个学校留给我的是一生的财富与无法磨灭的记忆,它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成长。虽然刚刚离开半年,回想起在学校的生活,却是充满了怀念。可以说,没有我们学校,就没有现在的我。
高中三年的生活,应是痛并快乐着的,每天都似有无穷无尽的作业,特别是到了高三,每天都有一张张的练习卷,还有许多复习资料,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于是,每一天都有了一个固定的行程路线——宿舍、食堂、教室,我们在这三点之间,无数次地走着那一条线。这样的生活,该是无聊的吧?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在那一段时间里,虽有枯燥的学习,但也有老师的殷切关怀,同学间的真诚相伴。心情压抑时,有人可以倾诉;苦闷无助时,有人可以给予鼓励;骄傲自满时,有人可以给予提醒······因为有了这些,高中生活充满了温馨,就连那“黑色高三”也没有了想象中的恐怖。特别是,每次一想到当初读预科班时的生活,都会感到由衷的开心与深深的怀念。那真的是一段快乐的日子,没有学习压力,上课只是补充一些知识,讲一些时事与奇闻异事,开拓视野,又或者是提前上一些高中的课程,课堂上还有小游戏,下午还有课外活动,如篮球赛等。我们每天过的便是这样不识愁滋味的日子。穷其一生,或许都再不能有这样舒心惬意的日子了。
下面,我谈谈我的一些学习方法。首先,我觉得题海战术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有很多人觉得这是个笨方法,耗时耗力,但它却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据我所知,厦门双十中学就是采用题海战术,它的学生每天都有许多的练习。老师曾对我们开玩笑说我们一个星期用的笔芯还没厦门双十的学生一天用得多。通过做题,可以增加对书本的熟练度,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解题方法,运用书上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另外,通过做题,可以很快的提高做题速度,对于考试时间紧张很有帮助。其次,课前预习很重要,只有提前看过了课本,对上课内容有所了解,才能提高上课效率,抓住课上的精华,有利于精神集中,这也是防止上课走神的一个方法。我的做法是,在晚自习时就把第二天要上课的内容先看一遍,在结合参考书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并把相关的练习中会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留到上完课再写。虽然,这个方法一开始让人很痛苦,可是坚持下来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会让人越学越轻松。再次,有问题要及时解决,问老师,问同学,或自己查找资料都行,千万不能堆积问题。否则,问题越积越多,知识的漏洞越来越大,会让人渐渐力不从心,从而不知从何补起。对于错题,要及时更正,并进行掌握。另外,要每天积累,特别是语文、英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学好它们,就要日积月累。语文的语言应用、阅读理解、作文的素材、文笔等,无一不需如此。而英语,更需要每天做做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以增加语感,提高做题速度。最后,要学会静心。只有把心静下来,才能看进课本,学到知识,考试时才能不慌张。因此,要学会舒缓压力。找人聊聊天,跑跑步,听听歌,都是不错的方法。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学习方法,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只要科学有理,能够有助于自己的学习就行。
接下来,谈谈我这一学期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无疑是多姿多彩的,除了学习,还有许多的活动,更有许多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上课也是与高中截然不同的。有的时候课程排得满满的,要从早上上到晚上,这时,每次一下课,就会看到校道上自行车来回穿梭,更甚者,会出现自行车多到塞车的现象。而有的时候,却是一天只有一两节课程,这时,自习室就会人满为患,因此,上自习也要选对教室,或者是早早地去。而上课前,占座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早到的人会帮同学占座,有时是一排,有时是两三排,晚到又没人帮忙的,就只能坐到角落里,或者是后排,十分可怜。另外,除了必修课和限选课,任选课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这既有利于全面发展,又能认识许多其他系的同学。至于活动,有很多,全校或者是系里、班里,都有各种活动,尤以体育比赛为多。在国庆期间,我还参加了志愿者服务,当义务导游,这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但高中生活也是充实的。或许在高中的学习中,你会有许多的迷茫、困惑,有时会不知该从何下手。但你无需担心,因为我们的老师会做好所有的规划,从预科开始,到高三的总复习,从期中期末考,到每一张练习卷,每一步,都是对我们有帮助的。特别是高三的总复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规划,只要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完成每天的任务,坚定自己的信念,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学校,必会有丰硕的成果!
高中生经验交流会总结篇三
大家好。
月考刚刚过去,相信每个人都有很大感触,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该从月考中收获些什么,比如学习方法。
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严格的说就是适合自己的,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它是符合学习者自身的特点,并与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可以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措施。注意,任何想要照搬他人学习方法,以求迅速提高学习效率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一个总的原则是不盲从。
虽说一个人的学习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肯定有一些具体普遍的方法。首先,学习需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必须先易后难,先慢后快,在复习时间的安排上,我们要按照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规律。遵循先多后少,先密后疏的原则,在学习时我们还需要同学、伙伴们相互的支持和鼓励,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自信的心态。
“学习效率”很重要,关键是要静下心来,做到专心致志。同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早上的时间,重点放在背诵上,这段黄金时间的效率应该是十分高的,能不能利用好这段时间就看大家的毅力了。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努力很重要,同时也要把握好时间。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建立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基础上的。
聪明的人懂得说,智慧的人懂得听,高明的人懂得问。会问的人,往往收获最大。
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将思考融入学习,才能结出成功的果实。正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记忆是不一样的,学习是要理解,要从问题中总结方法,从练习中提炼精华。
同学们,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只有好学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到真智才学。只有真正勤奋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不断开拓知识的领域,武装自己的头脑,成为自己的主宰。
记住,每个目标都是一个终点,又都是一个起点,达到目标后,不要忘记启程,忘记赶路。
让我们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成就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青春写满无悔。
谢谢大家。
看过“高中生经验交流会总结”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