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享
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时刻影响着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家庭教育案例,供大家分享。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一
一、案例背景
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家长对子女的百般溺爱和过多保护,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想方设法给以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一种理应被包容、被关爱、被保护的依赖型人格,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乱发脾气,即“任性”的习惯。
二、案例描述
又到吃饭的时间,我们一家人正吃饭。邻居家的小孩叫我家儿子出去玩。儿子听见了就要和他走。我说“你快吃,吃完饭再去玩。”儿子一下就赌气了,说“: 你不让我出去,我就不吃饭了。”我听了就很生气,训了他几句。儿子不但没听我的,反而哭着跑了出去。我妈妈见了就把儿子连哄带诱拉了回来。而且还当着儿子的面说我什么什么不好,儿子才不哭了继续吃饭。我与儿子的“较量”又以儿子的获胜而告终。
三、案例分析
面对现代家庭中这样常见的事例,我不免思索: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孩子的任性是儿童的心理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2 至7岁时思维具有不
可逆性和自我中心主义。所谓不可逆性就是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重新回到起点,从另一面去思考问题。所谓自我中心主义就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正因有这样的特点,儿童一旦有了什么想法,就很难改变。
其次,孩子的任性还是父母长辈的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如今的家庭中,除了孩子的父母亲,还有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孩子是他们手心里的宝,只许爱护,不许伤害。况且他们还认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给孩子吃好点、穿好点、玩好点是应该的。尽管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们也认为孩子还很小不懂事而不去纠错,反而去迁就孩子。正因为父母长辈的百般宠爱,我们的独生子女们才更加会“撒娇”。
四、案例指导
分析了原因后,我认为要改善现代家庭独生子女“任性”这一普遍问题,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统一。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家长在孩子面前应保持一致,否则不仅要求无法实现,降低教育效果,而且会产生不良的作用,让孩子更任性。因为他有“靠山”。
2、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对子女的要求要符合儿童发展水平和特点,尤其要从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别人
就是这样做的”、“我们是为你好”等这样简单地说教。从而不加分析不加区别地将某种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
3、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和子女感情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家长要善于观察、发现子女的变化发展,对他们的合理要求表示理解,并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以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切忌独断专行,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即使说的不对,也要道理说服。
当然家长本身的为人处世和以身作则是最为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也行”等古训同样是不变的道理。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二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时下,大多数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父母负责,凡事从来没有自己负责的意识,更谈不上对别人负责。所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不仅是每位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家庭不可推卸的责任!】
【案例】
“咚咚咚”一阵突然急促的敲门声,把正在午睡的我惊醒!急忙打开门,站在眼前的是5岁的儿子一群满脸怒气的小伙伴。问明了来历,才知道儿子把小伙伴王宗成的四驱车弄坏了,人家这是找上门索赔来了!我没有作声,转头静静的看着站在一旁满脸沮丧与惊恐的儿子。一阵沉默后问儿子:“你自己肯定有想法,说出来好吗?”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
儿子低声说:“说好弄坏了要赔的。”
我的声音也很低:“弄坏了别人的东西理应赔,可问题是你拿什么赔?”
儿子开始掉流泪,且着急了:“妈,您就给我钱吧,以后我不跟您要好吃的了还不行吗!”
“不要好吃的是小事,王宗成这个四驱车是他姨妈从外地买的,咱这有钱也买不到这样的。”
儿子倒转的快,急忙转头问宗成:“给你钱你自己买行吗?”对方点点头。
我觉得这不是问题的关键:“给人家弄坏了东西,你觉着光给钱就没事了?”
“对不起宗成!”儿子终于不情愿地说了句道歉的话。
孩子们接过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默的离去了。儿子一反常态没有跟随其后,而是低头走进自己的房间把自己反关在了屋里。事情表面上结束了,可我的心里很不好受,双方孩子的做法令我非常的尴尬,如果被弄坏玩具的是我的孩子,我是绝对不允许他索赔钱的,而且是那么轻易的就接受了。我知道这是一个跟孩子交流,一些简单做人道理的好机会。等孩子冷静下来,我走进了孩子的房间。
【案例点评】:
相信孩子当时的心情是非常痛苦和矛盾的,已经无需再责怪和训斥,但无论如何家长必须帮助孩子坚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信念,促成其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行为。尽管孩子的承诺只能在很短很短的时间内有效,但也必须让他遵守承诺,让孩子实实在在的经历负责任,特别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这同时也是付出代价、承受压力,经历痛苦和无奈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感。试想,如果每位父母都事事处处坚持这样的原则,从小事做起,苦心引领,那么,他们的孩子一定会逐步成为一个为自己,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负责任的人,一定能成为一个能担当大任,能有所作为的人!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三
幼儿刚入园的会出现诸多不适现象。
不适应症一:宝宝哭闹难入园。
有的孩子入园特别难,哭天喊地,还有的孩子抱着家长的腿就是不让家长走,搞得家长欲走不忍,欲留不能。有的家长听到孩子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观望,还有的家长为防孩子哭闹,送孩子上幼儿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长时间将孩子留在家里。 分析与建议:家长不要怕孩子哭,孩子是哭给大人看的。家长送完孩子后要赶紧离开。其实家长走后,孩子大多停止哭闹,因为老师有许多平息孩子情绪的办法。家长的心不要太软,只要孩子不生病,家长就要坚持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中断。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妈妈上班一样,这是任务。”千万不要说“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等灰色的语言,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另外,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不要反复叮嘱孩子要守纪律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好等,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望园心怯,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不适应症二:回家以后发脾气。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变得爱发脾气、闹情绪,家长就以
为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天大的委屈,对此不知所措。
分析与建议:孩子在家里习惯了任性而为,初入幼儿园,对于诸多规距难以适应,如想玩玩具时老师不让玩,不想睡觉时老师非让上床。而回家后,就彻底放松了,发一点小脾气也很正常。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先不要去管他,让他把脾气发出来,然后再去安抚,并讲清道理。如果孩子哭闹得异乎寻常,家长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一下,向老师问问孩子的情况,看看是不是老师表扬别的小朋友而没有表扬自己的孩子引起的,以便让老师多给孩子一点儿鼓励,进行正面教育。对于有的孩子无原则的哭闹,家长千万不能一味迁就,要有原则,不该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去做。但孩子哭完,要给孩子喝点水,以免上火。
不适应症三:穿衣、如厕都不会
有些家长,特别是老人,对孩子太过溺爱,孩子在家里的所有事情一律包办。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连吃饭、穿衣、如厕都不知如何应对。
分析与建议:在孩子1岁半到两岁的时候,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试着让孩子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入园后结合幼儿园的要求,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学会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饭,认识自己的衣服、鞋子等。同时,教孩子学说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使孩子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如:饿了、渴了、热了、上厕所等;该说话的时候要讲话,有事情要大胆地告诉老师。这样可以使家庭教
育与园中教育协调一致,还可以让孩子产生自信心。
不适应症四:幼儿园里不午睡
有的孩子不习惯在幼儿园午睡,自己没睡好,还影响了其他小朋友休息。
分析与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带一个在家常玩的、心爱的宠物玩具,孩子抱着它睡觉,可以减少孤独感。在小朋友都午睡的时候,让他帮老师做点事情,然后跟他说,如果你不来幼儿园,老师会想你的。如果你睡醒午觉再能帮老师分水果,那就更好了,老师会谢谢你的。
不适应症五:缺乏朋友孤独少语
入园前跟小朋友接触少的孩子,入园后难以融入到小朋友之中,不愿参与游戏,群体生活似乎与他无关,表现比较孤独。
分析与建议:家长可利用入园和离园时间,让孩子认识本班的一个或者几个小朋友,互相介绍后,鼓励孩子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同时,家长主动请老师帮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大胆的朋友,让孩子活泼起来。在家的日子,家长要尽量找一些邻居的小朋友跟孩子玩,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总之,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时间一长,孩子熟悉了幼儿园,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了。
猜你喜欢:
4.家庭教育案例
5.家庭教育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