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范文
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制度)牢牢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制度设计和执行各个层面、每个环节。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中国制度的一条主线,集中彰显制度优势,蕴含强大治理效能。将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制度优势,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从而切实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形成党的领导这一中国制度的最大优势,源于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从而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的建设提出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中国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有力提升了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升。这突出表现在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等方面,更表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正是由于在制度设计和执行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彰显出独特优势。将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动摇,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现实地、具体地体现到党和国家各方面治理活动和工作中,体现到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从而广泛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越来越健全,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日益充分的发挥,并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治理效能。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样一套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政治建设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推动政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释放强大治理效能。例如,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效凝聚起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健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着力建设多层次监督体系,保证党和国家领导机关和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等。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良性互动,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思想宣传范文】二
中国之所以能办成许多国家办不了的大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优势是在长期实践中得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经济极端困难、技术基础薄弱、帝国主义封锁等严峻条件下,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研制“两弹一星”、勘探和开发大庆油田等,办成了一系列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国家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勇于冲破传统模式束缚,继续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战胜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凸显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奋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持续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
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还有许多“雪山”“草地”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要征服,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做到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更加突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比如,截至2017年底,全国还有约3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相当繁重。又如,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问题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坚持和完善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集中全社会力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需要进一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切实将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离不开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基础。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我们党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针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个突出问题,集中力量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有力提升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党坚持调动全社会扶贫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5年多来,我国实现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这一系列重要举措,让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转化为强大治理效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挥。
【思想宣传范文】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最近,习近平同志又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为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为全面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基础支撑。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湖北、山东考察时,对乡村振兴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最近,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同志又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高瞻远瞩、内涵丰富、要求明确,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全面贯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的创新实践,在我国“三农”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感悟习近平同志的深厚“三农”情怀,准确领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的重要指示,必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到党的领导、规划引领、投入保障、督导考核和农民主体上。
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落实到位。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和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仅凭哪一个或哪几个部门就能干得了的。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尤其是县委书记要作为第一责任人,把乡村振兴变成一把手工程。
把规划先行落实到位。乡村振兴必须规划先行,这是一项重要原则。当前的乡村建设,决定着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村庄风貌。今后,随着村庄发展,一些中心村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人口和资源集聚高地,一些特色村、历史文化名村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和招牌。应坚持有重点有区别搞建设,避免造成混乱无序和巨大浪费。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
把资金投入保障落实到位。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地干,就离不开真金白银地投。补上乡村建设发展的多年欠账,光靠农村农民自身力量远远不够。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下决心调整城乡要素配置结构,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抓紧研究制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用于“三农”比例的政策文件。推动将跨省域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调剂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开投融资渠道,引导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把督导考核落实到位。要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用好督导考核这个利器,建立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定期开展跟踪评估和专项督查,把督导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层层压实各地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推动县级党委、政府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落实到位。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改革开放40年来的很多改革成果都是由农民创造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然要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充分依靠农民群众。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面部署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要紧紧围绕“五个振兴”重点任务,积极动员全党全社会形成合力,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围绕促进产业振兴,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农业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农业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解决的就业、获得的收入留在农村,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同时,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1.2万亿斤水平。
围绕促进人才振兴,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没有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农民老龄化、农村缺人才和留不住人的问题愈发突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就地培养,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另一方面筑巢引凤,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创新,让各类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农村广阔天地发挥作用、大展身手。
围绕促进文化振兴,加快建设现代乡村文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诚实守信、邻里守望等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财富。近些年来,少数农村地区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不良风气盛行,有的地方农村黑恶势力、宗族势力抬头,严重影响了乡村社会风气。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乡村真正成为具有乡土气息、传承乡村文明的幸福家园。
围绕促进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振兴乡村、聚拢人气的硬件要求。当前,城乡差距大,除了体现在收入上,还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特别是公路、通讯、教育、医疗等方面欠账较多,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凸显。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认真总结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改善、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建设适应现代生活、体现乡土风貌、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
围绕促进组织振兴,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这些年,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和社区形态不断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农村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推进乡村组织振兴,要坚定不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厚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如何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时代课题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去解答,时代责任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扛肩上。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瓦特等英国科学家、工程师在蒸汽机领域的创造性贡献,直接推动英国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由于在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走在自主创新前列,美国在20世纪初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历次重大科学技术进步无不重塑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当前,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需要跨越式、颠覆式的创新成果。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一个国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长期受制于人,就很难跻身强国之列,也很难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有大的作为。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兵器行业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摇篮,兵器技术是国家核心技术,关乎国家安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遏制我国兵器行业发展,对武器系统性能设计、火炸药等关键核心技术都实施最严格的出口封锁政策。因此,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除了自主创新,别无他途。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当前,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无论是从基础研究投入总量来看,还是从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例、企业投入占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看,我国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要坚持自主创新,就必须强化基础研究,破解重大基础技术难题,夯实自主创新的基础。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下好“先手棋”,既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又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还要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大力建设创新文化。自主创新要求创新潜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这些都离不开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当前,要为科研人员静心创造创新、潜心科研攻关创造良好环境,为科学家发奇思妙想、敢为人先提供广阔空间。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必须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应对科技人才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等成果产出周期长的人才进行分类评价,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文化氛围,大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