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学案例反思三篇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教学案例反思,望大家喜欢。
小班教学案例反思篇一
案例叙述:
因天气原因,在晨间活动中,我们安排幼儿进行桌面玩具活动,一开始,大家玩的都很好,每人都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组合拼搭,这时瑞瑞跑过来对我说:"老师,甜甜咬我",我一看,瑞瑞的小脸上被甜甜咬了一个明显的"牙印",对于这样的"投诉"我们也多次和她们的家长进行了交流与沟通,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办法来帮助她们克服身上的不好的习惯。
案例分析:
甜甜属于外向型的小女生,但也特别的喜欢被人宠爱,每天总是抱着老师和妈妈,不肯放手,老师走到哪,就跟到哪,但在活动中,确非常喜欢咬小朋友,对于自己的"东西"格外小心,不许别人碰触。
教育措施(教育效果)1、与家长沟通,请家长配合我们,在家多督促教育孩子,告知孩子咬人是不对的。
2、告知家长,孩子可能处于"口欲期",可以在家中让幼儿用一些满足咬的替代品,如磨牙棒等。
2、教师应为孩子创设和谐的游戏活动空间,避免孩子情绪太易激动而发生争执咬人事件。
教学反思:
孩子爱"咬人"是二三岁幼儿常有的行为,也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但孩子真的是故意的还是生理上不由自主去"咬",这些都要从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寻找孩子爱"咬人"的根源。
分析孩子爱"咬人的"根源:
从生理上说,孩子在2-3个月时会有一个"口欲期",在这一阶段,孩子会通过口咬去接触外界事物,从而获得一种满足,如果这时,家长阻止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在二三岁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孩子会养成"爱咬人""爱啃指甲"的行为,有时成年后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三岁的幼儿还处于模仿期,情绪很不稳定,易激动 ,当甜甜与别人挣抢玩具时,自然的就习惯用"咬"去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这类问题时,可以先从分析幼儿生理心理的年龄特征为出发点,再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
小班教学案例反思篇二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对于小手所表现出来的本领能够感知,但由于年龄的关系,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比较差,无法准确说出来,本次活动,设计了看看、说说、做做等环节,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大胆表现,幼儿通过语言表达说出手指的本领,培养幼儿的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让孩子在游戏的快乐中感知自己的小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每个手指的名称,体验它们的作用。
2、变换手的各种动作,对自己的手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每个手指的名称和手指的本领
活动准备
1、手影图片如:小鸡、小狗、小猫、小兔子等。
2、铃鼓、图书、手帕、皮球、玩具等物品。
3、调好的广告颜料,画有树干的图画纸。
活动过程
(一)、猜猜谁来了?(激发幼儿的兴趣)
(放图片),你们看看是谁来了?(手影:兔子、鸟、狗等等)
(二)、认识小手
1.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是用什么做的吗?
2.教师:(在手心里画一个妈妈的脸),这是手妈妈,她有几个手指宝宝?
他们都很能干,你最喜欢哪个手指宝宝?你用他做什么事?大拇指,他可以表扬人。这是食指,你们会用食指来指东西吗?试试看,门在哪里?(孩子
指)再逐一介绍:中指可以弹琴,小拇指可以和朋友拉拉勾,无名指可以在折纸的时候帮助我们。
小结:手妈妈有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五个手指宝宝,它可以帮我们做许多的事。
(三)、小手的本领
1、教师:你的小手会做什么事?(会拍球、穿衣服……)
2、教师:除了这些事还会做什么?小朋友们看看周围有什么东西,你去玩玩。(在各个角落里放有铃鼓、书、手帕、皮球、玩具等物品)。
3、幼儿在玩时老师引导:你的小手在干什么?引导说清手的动作:如:我的小手在敲铃鼓、我的小手在叠手帕、我的小手在拍皮球等等。
4、老师还知道小手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是它会说话。(招招手)这是什么意思?(再见或不要)
5、我们再让小手做一件新的事情:为大树变树叶(手印画)老师指导幼儿在作画时注意不把颜料弄在衣服上。
老师:我们的小手这么能干,一定要好好保护它,勤洗手、剪指甲,那我们去洗手吧!
教学反思
1、幼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有浓厚兴趣的,积极的发言。
2、认识各个手指名称时孩子们对大拇指和小手指头的名称脱口而出,其他三个手指头的名称就不清楚了。
3、说到手指头的用处时孩子们模糊了,我设计的是说出每一个手指头的用处,这一点孩子们在学习中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4、幼儿体验小手的用处,动手操作物品,充分的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只有让孩子亲身感受了才会让孩子知道小手的用处。
5、通过给大树画上叶子的手印画,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
6、如果再上一次这节课,我会把引入部分调整为,手指儿歌开始。
7、在谈到手的用处时尽量出示一些图片来加深幼儿的印象。
小班教学案例反思篇三
活动设计背景
让幼儿对颜色有初步的认识,感知儿歌的韵律。
活动目标
1、幼儿愉快地参加活动。
2、 幼儿学习儿歌并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
3、 幼儿会背诵儿歌。
教学重点、难点
1、幼儿对颜色的认识。
2、 幼儿背诵儿歌。
活动准备
1、“儿歌”:《公鸡》(幼儿用书)。
2、配套CD《公鸡》。
3、 电视机、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儿歌引入。
二、 欣赏幼儿用书中的画面,提问帮助幼儿理解。
1、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 这只公鸡长的怎么样?
3、 现在是什么时候?
4、 公鸡的嘴里有什么?它为什么要吃个牡丹花?
5、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哪些颜色?
三、学念儿歌。
1、请幼儿倾听儿歌。(老师完整地念一遍)
2、 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首儿歌怎么样?
3、 老师教幼儿念儿歌。(用动作辅助念)
4、 幼儿和老师一起念儿歌
四、表演儿歌。
老师边念儿歌边和幼儿一起做动作。
五、跟着CD一起巩固儿歌。
老师和幼儿跟着CD学公鸡一起动一动。
附儿歌。
红公鸡,
绿尾巴,
一天到晚不回家,
晚上回到家,
还要吃个牡丹花。
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幼儿能感受儿歌的韵律,诵读儿歌。能认识一些颜色:红色、黄色、白色、绿色等个别幼儿还需反复诵读儿歌,认识颜色。
小班教学案例反思三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