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领导在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
市领导在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二】
同志们: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的起步之年,更是启动实施《天津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努力开创我市地方志工作新局面的关键之年。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总结“十二五”时期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就,分析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部署“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任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我代表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作简要工作报告。
一、“十二五”时期工作的回顾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最直接的精神纽带。编修方志历史悠久,连绵不断。历代政府都把编史修志作为一种官职、官责,颁布政令进行统一规范。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周礼》就有“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吏掌邦国之志”的记载。同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记述九州人文地理,堪称中国最古老的方志。汉代司马迁著《史记》,创设“书”体,专记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班固编《汉书》,改“书”为“志”。“志”作为一种史书体裁正式确定下来,距今已两千余年。
天津的方志,首创于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的《天津三卫志》。此后,历代修志一直持续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工作。1984年,我市正式成立地方志工作机构,系统组织推动全市地方志编修,至20**年8月,全面完成首轮志书编修工作,共出版《天津通志》分志48部、56册,区县志19部、20册,各类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202部,乡镇村志39部、山水名胜古迹志1部,点校整理历代方志9部。其中,9部志书在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奖,14部在历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地方志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全面反映天津市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成绩体现在:
(一)二轮修志有所推进
坚持把推动市、区县两级志书二轮编修作为中心任务来抓。20**年,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天津市地方志工作的意见》(津政办发〔20**〕59号),明确了到2020年的目标任务,有力推动了工作开展。五年间,出版《天津市志》分志11部,累计出版30部,完成规划总量61部的49%。全市各区县全部启动二轮修志,其中《武清县志》、《宝坻县志》、《静海县志》3部志书已经出版。此外,还出版专业志、山水志2部、乡镇志12部。
(二)年鉴编纂注重创新
坚持志书编修与年鉴编纂并举,通过组织知识辅导、业务培训,调研检查督导等措施,较好地推动全市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目前,两种市级综合年鉴《天津年鉴》《天津区县年鉴》已公开出版,16个区县除蓟县外,都创办了综合年鉴,其中滨海新区、和平、北辰、静海4个区做到了公开出版。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天津区县年鉴》已历时16年,在编纂过程中,注意完善体例结构,压缩一般政务活动记述,充实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信息内容,体现了内容形式和服务方向的创新。
(三)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以信息网络和《天津史志》刊物为平台,推动方志理论和地方史志研究。对《天津史志》进行创新改版,采用国际版式,增加栏目板块,提高内容质量。五年来,发表论文上百篇。积极参与中指组《方志百科全书》编撰,承担有关内容的撰写。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市历史学会开始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了史志研究团队实力。
(四)读志用志成效显现
积极扩大地方志的影响,努力提高资政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史料优势,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市委党史研究室合作编纂出版《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图鉴》。编辑出版《天津地方志资料丛书》,已出版《天津史志研究文集》、《清初良相杜立德》、《小站练兵图集》、《南市记忆》、《天津话语汇》、《七十二沽》、《津门读史杂记》、《画说津沽民俗》、《李叔同(弘一大师)研究纪事》等书籍,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旧志整理成果突出,天津历史现存的9部区县旧志经整理点校后全部出版,影印了清康熙十七年《天津卫志》。
(五)工作规范不断完善
注意总结修志经验,制定工作规范和标准,先后出台《〈天津通志〉编修工作流程》、《关于地方志书人物篇撰写参考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地志办机关〈天津通志〉岗位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天津市地方志书编修行文规范》、《天津通志人物篇撰写参考意见》、《天津市专业年鉴编纂出版工作规范(暂行)》、《天津通志审查验收规定》、《天津市区县志书审查验收规定》、《天津市区县志书出版印刷规范(试行)》、《天津市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实施细则》、《天津市志印刷规范》等文件,初步构建了志鉴编修的规范体系。
总结分析“十二五”期间地方志工作好的方面和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一是必须坚持依法治志,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大力推进地方志工作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地方志工作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地方志事业才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组织和力量积极参与的地方志工作体制和“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承修单位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人员稳定、经费到位,修志工作才会顺利推进,任务才能按期完成,质量才有可靠保证。三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存真求实,与时俱进,在天津发展大势中书写历史,才能真正凝聚成文化软实力。这些经验体会,是做好地方志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十二五”期间地方志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中指组的有力指导,离不开各区县、各部门的积极作为和艰苦努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和热情参与,离不开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精心筹划和全力推动,离不开全市广大修志同仁的默默耕耘和忘我奉献。在这里,我谨代表市地方志办公室向市委、市政府和编修委员会的各位领导,向各区县、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地方志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我们应当完成的任务,与目前其他省市的状况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展缓慢,61部《天津市志》尚有31部分志没有完成,其中16部志书没有启动或者陷于停顿;部分市志承修单位重视不够、修志责任没有明确,保障措施没能到位,普遍存在责任机构经常变化、修志人员变动频繁、工作停滞不前、资料积累匮乏、经费难以保证等问题,严重影响到2020年全市修志任务的全面完成。二是区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不够健全,归属不统一,有的区县人员编制被长期占用,导致实际从事修志工作人员过少,任务难以完成。16个区县目前还有蓟县未创办综合年鉴,公开出版的也只有4部,距实现市、区县两级综合年鉴区域及公开出版全覆盖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三是推进法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志步伐有待加快,监督、检查职责落实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志馆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开发应用严重滞后,特别是市、区县两级均无一座专用方志馆,这与国家对方志馆建设的要求,与天津大都市的地位作用,与市委、市政府明确的文化强市建设目标极不相称。五是读志用志为现实服务的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资政、育人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地方志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比较低,方志文化独特的作用优势有待彰显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的瓶颈,必须通过强化体制、机制的落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突破。
二、“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同志们,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与发展并存。当前地方志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以来,按照“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地方志事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提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刘延东副强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管理和发展地方志事业的重要职责,切实做到“一纳入,八到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对地方志事业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进行了顶层设计。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更是史无前例地将加强修史修志列为全国重要文化工程。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坚定了我们为地方志事业发展不懈努力的信心和决心。今年4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就贯彻落实全国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做好全市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为我市地方志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和依据。
今年以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抓工作落实的力度越来越大,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检查督导越来越严。仅3月16日至5月13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接连组织召开了10次全国层面的工作会议,对修志、编鉴、著史三项中心任务和方志馆、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新的部署,提出具体要求。天津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地方志事业没有理由甘居兄弟省市之后。今后五年,全市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修志人员必须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抓住和用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主动适应地方志工作发展新常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端正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把既定的奋斗目标、美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成果,真正担负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光荣使命,不断推动我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我市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一纳入、八到位”的总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和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全面推进全市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美丽天津提供精神动力、决策参考、信息服务和智力支持。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准备。实现市、区县两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并公开出版。全力推动方志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地方志网站升级并覆盖全市。积极组织开展编著地方史工作,加强对社会修志和编修地方史的指导与管理。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修志编鉴、地方史编著、理论研究、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六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
围绕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依法治志
严格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尽快制定出台天津市地方志工作规章。推动建立政府依法履行领导责任、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法履行组织实施和管理职责、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提供支持的法治化工作格局。在完成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大地方志工作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力度,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依法纠正、查处执行不力和违法行为。积极推动建立修志工作绩效考评及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落实情况,保障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
(二)完成市级志书二轮编修任务
《天津市志》是我市的市级地方志书,目前距离二轮编修完成时限只有不到五年的时间,但工作进度尚未过半,还有16部志书没有启动或陷于停顿。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将加大指导、监督、检查力度,有针对性地、逐一单位地进行业务指导,限定完成时间,协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各承修单位也要认清形势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市政府制定的志书编修规划进度,组织好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工作保障,明确任务、分解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全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在2020年全面完成。
(三)抓好区县志书编修
在确保进度的前提下,要坚持把志书编修质量摆在首位,严格按修志规律及规范程序进行编修和评审,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第二轮区县志书编修任务。支持《北辰区志》纳入全国方志精品工程,宣传《天穆镇志》率先加入首届全国名镇志工程。继续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开展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重点推出一批历史上影响力强、当前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古镇名村,修出精品佳志,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的需要,也同时为本地区扬名添彩。
(四)做好第三轮修志准备
在全面完成二轮修志任务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第一、二轮修志经验和教训,调研第三轮修志组织管理及续修方式,组织开展有关理论研究,适时收集整理资料信息,为全面启动第三轮修志做好各项准备。已完成修志任务的区县、部门,史志工作不能就此终止,要继续落实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并形成常态。
(五)做好年鉴编纂工作
积极推动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认真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天津市地方志工作规章要求,理顺市级综合年鉴管理体制,依法开展年鉴工作。加强对区县、部门年鉴业务指导和管理,完善年鉴审批、出版、备案等工作规范。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组织参加精品年鉴评比活动,力争提前实现区县综合年鉴全覆盖并按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的目标。
(六)启动地方史编著工作
要按照全国地方志著史工作的总体部署,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创造条件,牵头有关单位,开展地方史研究,有计划地将地方史编著职能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明确机构职责。指导有条件的区县、部门开展地方史编著工作。要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和地情资料,在完成市、县两级旧志点校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旧志资源的普查搜集工作力度,为做好著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七)加强方志馆建设
目前,我市和区县两级方志馆建设还未起步,需从头开始。两级应尽快把方志馆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积极争取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立项改扩建,努力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现状,使地方志馆成为集史志文献收藏、方志文化交流及方志成果数字化展示于一身的公共文化设施。各区县、各部门目前要在完成二轮修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档案室、资料室等现有基础设施,做好方志文献的保存、展示及查阅服务工作,并为将来馆藏做好积累。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市、区县两级目前还没有方志馆的情况下,我们要本着实体方志馆与数字方志馆建设并举的原则,积极按照资料数字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共享化、使用便捷化的要求,努力提高资料管理利用水平。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广泛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修志编鉴数字化、网络化,建成地方史志全文数据库,更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升级完善地情网站和地情资料库软硬件设施,建设新的载体平台,逐步建成以天津地方志网为中心,辐射各区县的地情网络平台。加强史志信息的采集、编辑和发布,构建多界面、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体系。同时,注重加强地情网站和地情资料库管理,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九)深化方志理论研究
要加强传统方志和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经验总结,为方志学科的建设和史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尽快启动《天津方志百科》的编写工作,提高修志人员的理论素养,用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发挥《天津史志》期刊的作用,围绕学科建设及修志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及时组织各类交流、研讨和培训活动。依据全国地方志工作要求及做法,适时建立天津市史志研究学术团体,积极推荐方志成果参加全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奖。加强地方史志跨学科交流,汇聚各门类专家学者智慧,活跃学术研讨,推动理论创新,推出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十)提高史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地方志文化资源,特别是地方志已有成果和中间成果,创造性地开发转化为现实服务的新成果,从而更好地发挥地方志资政、育人作用。要加强对地方志资源的深加工,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人民群众需要。发挥地方志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城乡方志文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修志编鉴著史,培育城市历史记忆。按规定要求加强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地方志文化产品走向海外,增强我市方志文化的影响力。
同志们,修志、编鉴、著史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地方志工作的三大中心任务,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加快依法治志进程,推进方志馆和数字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宣传力度,是推动我市地方志“十三五”规划有效落实的重要抓手。我们感到,地方志工作责任重大、岗位重要、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挑战性强。最近,就研究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表重要讲话,同样对我们抓好地方志工作落实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强调指出:“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
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我们要结合实际,以此为动力,认真学习传达和贯彻落实秋军秘书长的重要讲话精神。“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最重要的是抓落实出成果,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指组工作的有力指导下,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记录当代、保存历史、传承文明、发展文化,努力开创我市地方志事业新局面,为把天津建成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魅力人文之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