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部工作会议讲话(2)
国家财政部工作会议讲话篇2
同志们: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的30 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以波澜壮阔、史无前例的磅礴之势,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极为壮丽的篇章。粮食产量从1978 年的3.04 亿吨增长到20xx年的5.02 亿吨,增长64% ,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促进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并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行动纲领。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呈加深蔓延之势、我国经济增长出现明显下滑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农业和粮食政策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尤为迫切。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总结交流经验,深入分析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粮食政策,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近年来财政粮食工作成效显著,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积极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惠农强农政策,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加强财政政策研究,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财政监管,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粮油生产大县奖励政策等一系列重大财政政策,大力支持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宏观经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财政部党组的充分肯定。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回顾总结近年来工作,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一)加大政策创新,强化补贴力度,粮食补贴制度逐步完善 。 粮食补贴是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政策手段。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根据粮食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完善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极大地强化了补贴政策效果。
一是不断完善与强化种粮农民直补制度。 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20xx 年财政部门主动转变补贴方式,提出“盘活粮食风险基金、实施对种粮农民直补”,建立了符合国际经验的种粮补贴制度。20xx 年为弥补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中央财政开始实施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并不断加大补贴力度。20xx 年针对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实行农资价格与综合直补联动机制,先后分三次增加农资综合直补440 亿元,达到716亿元,比20xx 年增长约5 倍。加上粮食直补,对种粮农民补贴达到867 亿元。为落实好补贴政策,中央与地方上下齐抓共管,资金专户管理制度、村级公示制度以及兑付资金“一卡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健全与完善。不少地方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制度与管理创新。如江西、安徽等省对种粮大户进行奖励;河南等省建立了补贴落实的联合监督制度,均取得很好的效果。20xx 年是对农民补贴规模最大、增长最多、拨付最早的一年。 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肯定,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二是粮油生产大县奖励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 。稳定产粮大县粮食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为缓解产粮大县财政困难,20xx 年财政部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近年来,奖励政策实施更加有效,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强。20xx年比上年增加奖励40 亿元,20xx 年再度增加40 亿元,奖励总额达到165 亿元。政策范围进一步拓宽,20xx 年油料生产大县纳入财政奖补范围,以促进我国油料生产,振兴油料产业。政策内容也更加完善,实行激励与约束并重,存量与增量结合的方法,鼓励多产粮、多调粮。政策效应进一步放大,湖北、河南、新疆等省专门从省级预算中另外安排资金,对本省(区)的粮食主产县进行奖励,放大了政策效应。
(二)创新运作机制,加强财政保障,充分发挥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作用。 从20xx 年开始,国务院在决定放开粮食市场、放开价格的同时,对部分短缺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为落实好这项政策,财政部门以“完善运作机制、确保政策效应”为重点,提出了“明确责权、理顺机制、强化监管、务求实效”的思路,大力推进“挂牌收购、公开竞卖、顺价销售、财力保障”的运作机制,实现了“稳定价格、增收节支”的目标。具体来讲,财政部及时明确中央财政统负盈亏的原则,为落实最低收购政策提供了财力保障,极大地调动了收储企业积极性,粮食收购基本上做到应收尽收。20xx 年以来,国家累计收购粮食2000 多亿斤,粮价基本稳定在最低收购价水平之上。坚持公开竞卖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既有效满足了市场需求,也减少了粮食销售价差方面的损失,与传统的保护价收购相比,节省了大量财政支出,做到了政府满意、农民满意、财政减负。这个基本的制度框架,应该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以说是成功的。
(三)多措并举,灵活应对,粮食财政宏观调控富有成效。 粮价高低既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城镇居民消费,又直接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去年以来,粮油市场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国内农民种粮成本明显提高,国内接连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粮价上涨的压力很大。妥善处理好粮价与物价稳定的关系,既要防止粮价下跌损害农民利益,又要防止粮价过度上涨推动CPI指数的上升,始终是粮食市场调控的重要任务。财政部门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深入调查研究,加强财政保障,大力支持粮油市场调控政策的落实。
一是用活储备,稳定销区市场。 受 国际粮价持续大幅上涨的影响,国内主要粮油价格也一度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能否平抑粮价过快上涨的势头,直接关系到今年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双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温家宝批示: “要迅速控制玉米价格上涨,降低生猪饲养成本和肉价”。关于控制粮价和CPI ,稳定经济形势,中央领导多次做出批示。 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批示精神,积极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粮食市场稳定工作。用好用活政府粮油储备,保供给、保稳定, 两年来累计抛售中央储备和临时储备粮油597 万吨,通过 支持北粮南运、加大储备抛售力度、支持粮食移库等措施,充分保障了粮油市场供应,有效稳定了粮油价格,使我国粮油市场经受住了国际粮食危机的冲击,也经受住了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的考验 。
二是研究实施东北粮食运费补贴和余粮收购政策,切实解决东北“卖粮难”问题。 服务于当时国家“双防”目标的需要,销区粮价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倒逼产区价格一度走低,今年年初东北三省面临粳稻、玉米等粮食“卖难”问题。国务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温家宝和回良玉副多次批示,要求迅即解决东北粮食“卖难”问题。为此,财政部及时深入调研,迅速提出实行东北粳稻运费补贴政策和东北余粮包干收购政策,对这个建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意见很好,政策措施须尽快出台并公布”。地方财政部门也积极配合,对运费补贴和余粮包干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保了政策的落实。既解决了农民卖难问题,适当拉升了产区价格,又稳定了销区粮源供应和价格,算下账来,财政也节省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据统计,国家对东北376 万吨粮食实行运费补贴,包干收购东北余粮近190 万吨。
三是及时实施无偿划拨灾区中央储备粮政策,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工作。 汶川大地震后,财政部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超前提出开仓放粮方案,向灾区无偿提供中央储备粮,确保国务院提出的每人每天1 斤口粮任务的完成,并支持粮食企业深入灾区收购或代储农民今年夏季生产的小麦,给予加工和运费补贴,保障了灾区粮油供应,支持了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四)加强了粮食财政财务管理,着力实施科学理财 。 目前,仅财政部经建司每年经管的粮食支出就近1600 亿元,推进粮食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是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继续发扬勤俭节约、精细化管理的传统作风,精打细算,粮食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一是规范补贴管理,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贴息是中央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支出内容。为减轻利息支出压力,各级财政部门在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基础上,共同研究了消化挂账、减少利息压力的多种方案。中央财政通过研究挂账资产重组、地方政府举债、邮储资金置换等方案,促使挂账利率从20xx年开始下浮10% ,每年节约利息支出20 多亿元。另外,财政部组织安排了最低收购价粮食等有关费用核查,及时组织费用补贴清算,核减费用开支10 多亿元。二是加强基础管理,大力推进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实现科学理财。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是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实行科学理财的重要手段。但这项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工作量大,地方财政部门尤其是广大基层同志,克服了很多困难,作了大量工作,最终搭建起了补贴网的基础框架,为科学理财、规范管理打下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近两年,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国内粮价保持基本稳定,为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财政粮食工作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财政粮食工作能够谋划在前,许多政策建议为国务院所用,充分发挥了领导参谋助手的作用。政策执行迅速有力,不折不扣地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惠农政策,及时有效地保障了市场调控。财政部党组对财政粮食工作是充分肯定的。总结取得上述成绩的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条: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 。近年,粮食政策调整始终注重向种粮农民倾斜,始终将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大幅度增加粮食补贴资金,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关心,更彰显了为民理财、为民服务的理财宗旨。二是突出服务大局,加强保障能力。近年为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中央财政主动承担了储备粮油抛售、跨省移库等相关市场控调费用支出,这样虽然增加了当期财政支出,但维护了宏观经济稳定的大局,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我在其他会议上也讲过,财政部门在配合其他部门实施粮食政策调控的时候,首先应该是保证农民的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其次才是统筹兼顾财政的收支平衡。三是着力体制改革,创新运作机制。近年财政粮食工作始终注重释放体制机制的能量,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创新最低收购价政策运作机制、创新粮食补贴制度等方面均有较大进展,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四是坚持求真务实,工作作风扎实 。 粮食工作能取得不俗的成绩,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我们拥有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和这支队伍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工作作风。落实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和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是对我们财政干部的最好考验。将财政补贴兑付给千家万户的农民是一项巨大惠民工程,正是通过包括在座的广大财政粮食工作者艰苦努力,才建立起了国家补贴农民的稳固渠道,特别是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南、河北等省份,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妥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保证了政策的贯彻落实。在补贴网建设过程中, 很多干部 加班加点,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涌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 在这里,我代表部党组,向辛勤工作在全国财政粮食工作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认真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财政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实现财政粮食工作思路的创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形势格局,对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目标任务。我们财政部门尤其是财政粮食系统应深入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更好地促进我国粮食安全。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抓粮食安全和财政粮食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工作者要从讲政治、顾大局、求发展的角度,切实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认识。要深刻地认识到,粮食是百姓温饱之源、物价平稳之基、经济发展之要,社会稳定之本。保障粮食安全对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是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与重要职责。自古以来,财粮一家、钱粮一家。公元前594 年鲁国实行的“初税亩”,确立了政府收入主要来自公粮。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由于粮食调节的“市场失灵”与粮食安全所本身固有的公共产品属性,保障粮食安全日益成为公共财政重点支持与保障的对象,也成为粮食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职责。各级财政部门应将财政粮食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抓实,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正确判断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增强做好财政粮食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正确判断粮食安全形势,充分估计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进一步做好粮食工作的前提。三中全会指出,要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破解农村发展中的难题。在三中全会指引下,农村改革将进一步深入,发展步伐将更快,这将为保障粮食安全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粮食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财政粮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从长远看,我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粮食生产受耕地与淡水资源稀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粮食产业化水平较低、种粮比较效益持续走低等因素制约,保持持续增产的难度日益加大,粮食维持长期供求平衡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需要我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尽快研究建立确保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从当前看,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因素加大,经济下滑和粮价走低的趋势明显,国内粮食在连续5 年丰收后,也可能呈现周期性的波动与变化,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财政粮食工作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既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更要立足当前,妥善解决好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
(三)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的目标任务,不断创新财政粮食工作新思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科学判断当前形势、准确把握历史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20 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其中要求“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围绕这个目标,将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对开展新时期财政粮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着眼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进一步细化三中全会提出的粮食安全目标任务,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积极破解粮食发展中的难题,加快建立完善涵盖粮食生产、农民收入、价格保护、市场调控、利益补偿等在内的科学的粮食财政政策体系,奠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财政制度基础。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财政工作思路。我们认为新时期财政粮食工作的总体目标思路为: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中心,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财政粮食工作,实现“巩固一个基础,提高两个积极性,实现三项提升,做好四个保障”的目标。巩固一个基础,就是要建立基本粮田保护补偿机制,以此来巩固耕地这个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提高两个积极性,就是保护好农民种粮和政府抓粮这两个积极性,做到农民愿意种粮、政府愿意抓粮;实现三项提升,就是要全面提升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粮食的流通效率,这样三项提升为国家粮食安全打下更加稳固扎实的基础;做好四个保障,就是通过构建粮食安全有效保障体系,保障粮食市场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保障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胡锦涛曾批示:粮食安全问题 “关系到经济全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意不得!疏忽不得!放松不得” 。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实现新时期财政粮食工作目标任务,必须着眼长远,着力推进八大长效机制建设。
(一)建立基本粮田保护补偿机制,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目前我国粮田数量和质量都呈有下降趋势,粮田面积从1998 年的13.3亿亩已经减少到目前的12.5 亿亩,其中67% 为中低产田,旱涝保收的面积仅为4 亿多亩。三中全会强调,“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基础上,统筹规划,划定基本粮田,并将基本粮田核定到田头地块、核定到农户。基本粮田划定后,不准改变用途。同时,要尽快建立基本粮田保护机制,对农民的利益损失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调动农民保护粮田的积极性。要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加大投入,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启动新增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基本粮田改造,将基本粮田逐步建设成为标准化高产稳产粮田,切实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只要现有种粮耕地能逐步改造为标准化基本粮田,我们的粮食产量就能稳定在1 万亿斤以上,粮食安全保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科学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确保粮食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上 。 粮价是农民种粮收入变动的根本,也是粮食生产的晴雨表,粮价波动将导致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的波动。要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尽快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保持粮价处于合理水平。一是要坚持完善粮食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机制。稳定粮食价格不是稳而不动,而是要在合理区间内波动,给市场空间,让市场来激发粮食生产的活力。二是完善最低收购价制度,建立最低的粮食收购价支撑机制。最低收购价主要是来弥补粮食成本并保证农民种粮有最低收益,原则上应略高于种粮成本,这是农民种粮的最后防线。国家应当根据农民种粮收益的变化情况,择机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使最低收购价高于粮食成本,并不断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机制,确保农民在补偿成本之后得到相应的实惠。但也要防止最低收购价取代市场价格,抑制市场活力。三是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临时价格干预机制,争取通过调控,使最低收购价成为真正的“影子价格”。一方面使最低收购价能够补偿农民种粮的成本,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另一方面运用其他手段,包括一些对市场的调控和干预措施,使市场粮价始终在最低收购价之上,保持市场应有的活力,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寻找这个切合点,完善这套体系。为稳定市场,国家可采取公开抛售或临时定量定价收储,防止价格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使价格始终在合理的区间内波动,这都需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不断完善定价机制,最终建立起以最低收购价为基础、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导、以政府适当干预为补充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三)建立健全粮食补贴机制,切实保护好农民种粮利益 。 受粮食消费承受能力和国际市场的制约,我国粮价短期内还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为此,要提高农民种粮收益,在实施价格保护之外,必须建立健全粮食补贴机制。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特别要支持增粮增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一是要根据财力增长的情况建立粮食补贴稳定增长的机制,农民的补贴要随国家财力的增长而相应增长,逐步加大补贴力度。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美国,其农场主每年的收入当中大概有60% 来自于政府补贴。短期内我们的补贴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程度,但是我们要确立目标和方向,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长,农民得到的政府补贴不断增加。二是要调整完善补贴方式,更好地体现政策导向。补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策效果,补贴与粮食生产挂钩越紧密,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就越突出。今后,要根据增粮增收的需要,实施激励政策。目前,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么富裕的程度,由财政补贴农民,不和任何东西挂钩,直接作为农民收入的一部分,这样做补贴的边际效益会下降。我们完善补贴政策的主要想法是将补贴杠杆和价格杠杆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最终促使农民增产,通过增产实现增收。
(四)建立种粮成本调控机制,使种粮成本稳定在农民可承受的范围内。 “种粮补贴涨一点,农资价格低一点”是广大农民近年来的迫切愿望。如果农资价格上涨过快,不仅弱化惠农政策效应,反而会损害农民种粮利益。为此,在稳定粮价与增加粮补的同时,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种粮成本调控机制,防止农民种粮成本过度上涨,从根本上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一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改革化肥流通体制,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化肥供求平衡。近两年来,农资价格上涨反映最大的就是化肥价格的上涨。每年农民都反映,化肥上涨速度过快、幅度过大,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民增产和价格的提高带来的好处。化肥的流通体制,现在仍然在改革当中、构建当中。由于我国化肥供需缺口大,生产原料受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因此,从供给上改变目前局面还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在流通方面,通过商业储备、国家储备,淡储旺销等形式寻求破解之道。二是要建立高效的农资流通机制。除了化肥之外,包括种子、农机等其它农资也存在一些侵蚀农民利益的问题,体制机制还需要完善。三是要完善相关的关税政策,加强化肥等农资的进口调控。今年以来,我们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增加进口、限制出口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五)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5% 、财力只有全国的49% ,粮食产量与财力状况很不匹配,产粮越多、包袱越重、财政越穷,主产区地方政府缺乏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中央财政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力度;省级财政也要加大产粮大县补贴力度,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收相协调,从机制与体制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政府共同来保障粮食安全,要大家都热起来,最好是从下往上热起来。一是健全产粮大县的财政奖励机制,加大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困难、调动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今年,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总额已达到了165 亿,奖励最多的县奖励资金已达到8000 多万元。如果将来继续加大奖励力度,产粮越多奖励越多,产粮大县拿到的奖励资金将超过亿元,比上几个大项目还要来得稳定。二是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逐步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占全国的80% ,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占67% 。中央财政资金应继续向主产区倾斜,逐步减少主产区的财政负担,并尽快调整粮食风险使用方向,使之更好地保障市场调控需要。三是加大对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要将粮食安全作为中央对地方一般转移支付的重要因素,将来还要加大权重,这是纵向的,中央对地方的,还要建立地方之间横向的利益调整机制。四是建立地区责任机制,落实当地政府粮食安全的责任。中央主要负责全国性的粮食调控和体制机制建设,各地的区域性的粮食安全应该主要靠地方政府。三中全会指出,各地区要强化扶持政策,分担粮食安全的责任。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非主产区,各地都应要认真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细化政策目标,加大粮食投入,将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和充实地方储备等任务落到实处。
(六)建立完善高效率、低成本的粮油市场调控机制,实现粮食供求的紧平衡 。 粮食供求紧平衡是我国粮食供求的一个客观描述,从中长期趋势看,我国粮食供求略有缺口。由于粮食的弹性系数很低,不调控,只要缺一点,价格波动就很剧烈,这是粮食市场的一个特性。紧平衡仅靠市场难以自动实现,需要建立起高效率、低成本的粮油市场调控机制。一是完善储备调控机制,增强粮食储备调控能力。按照“以丰补歉,预先防范,完善布局,科学储备”的要求,强化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储备粮轮换、收购、抛售机制,提高调控能力;要切实加强储备粮财政财务管理,完善费用包干体制,降低调控成本。“看得见的手”要讲究成本,不能不计代价。轮换、收购、抛售都要以财政能力为基础,要预先谋划、适时而为。二是创新粮油进出口机制,灵活运用进出口政策调剂国内余缺。我们始终要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首先是立足国内,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为调剂国内的余缺,稳定国内的粮食安全来服务。该出能够出得去、该堵能够堵得住、该进能够进得来。
(七)建立高效通畅的粮食流通机制,促进粮食产销衔接 。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出现的一些隐患,直接表现为粮食生产和价格的波动,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流通不畅。要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必须加快建立高效通畅的流通机制,着力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一方面要以市场主导、企业经营、政府推动、互惠双赢为原则,加快构建产销衔接新机制。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支持粮食企业做大做强,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粮食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粮食经营,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粮食从产区向销区流通。主销区、主产区政府应积极研究财政贴息、运费补贴等财税政策,支持销区企业到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鼓励产区企业到销区从事粮食批发等,建立政府引导和促进产销衔接的新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实现货畅其流。政府要加大对重要粮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支持区域性、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支持港口码头等交通枢纽地区重要物流节点的物流设施建设,支持现有粮食仓储设施维修改造,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八)健全完善粮油作物保险机制,支起粮食生产的“保护伞”。 随着近年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险机制是抵御种粮自然风险、确保收入稳定的最有效的市场化办法, 也是国际通行作法。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分担机制”。虽然说,农业保险是最有效的市场化办法,但建立这个机制光靠市场是不够的。中国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国家,每年很多产粮区都会受灾,个别甚至绝收,保险保障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保险机制还有很多问题,其规模还不足以担当起这个责任,也还没有建立起再保险分担机制,财政要起推动作用。要在各地现有农业保险基础上,进一步大胆探索,坚持立足国情、立足省情、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作物保险机制,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一是合理确定保险范畴。初期主要是防范灾害风险,以后应以此为基础,逐步探索运用保险机制保障农民基本收益。二是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商业化运作的政策性保险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作物保险。三是完善财政负担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探索粮食补贴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减少政府、农民和企业成本,调动各方参保、承保的积极性。积极推动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逐步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分散巨灾风险。
四、立足当前,切实抓好明年财政粮食工作
构建粮食安全的保障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切实抓好当前和明年财政粮食工作。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影响全球实体经济,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地区都预测明年将可能进入或者即将进入经济衰退期,我国经济发展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保持经济增长,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任务更加繁重。各级财政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当前形势,立足当前,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调整完善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确保补贴落到实处。 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是一项重大民生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财政部党组也非常重视和关心。一定要将政策完善好,落实好。为更好地发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明年继续适当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将进一步完善直接补贴的方式。现在各方面对补贴政策有一些反映,希望直补能够更加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发挥它刺激增产的作用,使政策效应更加明显。完善种粮补贴方式和办法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增强操作性,提高补贴实效。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工作难度很大,大家要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积极探索简便易行、切实有效的办法,确保政策顺利实施,确保补贴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个种粮农民。
(二)用好管好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做到奖励资金与粮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实施四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产粮大县财政困难的局面普遍有所缓解,如何进一步发挥好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需要大胆探索创新。今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的分配应与地方粮食生产和投入更加紧密地挂钩,地方多投入、多产粮、多调粮,就多奖励。否则,就少奖励或退出奖励,更好地体现政策导向,促进地方多投入、多产粮、多调粮。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加强对产粮大县的监管,加强追踪问效,督促地方政府用好奖励资金。
(三)创新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促进粮食市场的稳定 。 我国粮食经过连续5年增产后,供求形势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全球经济可能面临的衰退以及国际粮价的走低,国际国内价差正在拉平,明年我国粮食可能会出现部分地区、部分品种的阶段性过剩。明年粮食市场调控的重点可能要从长期“防少”转为短期“防多”。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提前研究对策,把握政策的前瞻性和工作的主动性。为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明年最低收购价水平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已提前公布,水稻上升幅度也不会小。要采取措施,促进市场价格和粮食产量的同步提高。如果届时销区价格不能适度上涨,产销价格不顺,国家收购的压力将更大,财政支出也将大幅增加。地方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落实好自身责任,要服务宏观调控大局,支持引导当地粮食企业入市收购。
(四)继续加强财政精细化管理,促进增收节支 。 目前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预计明年财政收支形势比较严峻,支出压力大。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财政精细化管理。要通过合理化的制度设计、精细化的财政管理,提高粮食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着力加强粮食财政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建好、管好、用好补贴网。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财政基础工作,也是科学理财的重要体现。对此,国务院领导和谢部长都很重视,一直关注着此项工作的进展。各地一定要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务必建好用好补贴网。要继续落实好财政厅长负责制,加强补贴网建设的组织协调;要在补贴网资料收集、人员培训、网络维护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做到资源共享,上下一体;要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奖惩机制,对没有按时按质完成建设任务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并相应扣减财政资金。希望大家不要把补贴网建设当成一项额外的工作。
(五)尽快充实财政粮食工作人员,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 加强粮食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财政粮食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财政粮食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各级财政部门已培养出一批懂业务、会管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也有一些地方存在人员配备不到位、人少事多、管理基础弱化等的问题,影响财政粮食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注重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充实干部队伍,为推进财政粮食工作打好基础。
同志们,做好财政粮食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财政经建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开拓财政粮食工作新局面,推动财政粮食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