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会议讲话(2)
社区教育会议讲话(三):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教育部在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召开近十年以来的第二次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主题是“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十年来社区教育工作经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社区教育工作。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前两天,浙江省刚刚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就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做出部署和安排。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划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特别强调教育的发展要服务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布局。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未来五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领域、产业建设领域、教育领域实现更加科学的发展。上述两个会议精神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提出要建设强国——要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实现这种转变,教育在其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刚才听了三个基层社区的工作经验介绍,深受启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做好社区教育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构建和谐社会、对提高全民素质和改善民生、对增强国家实力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
下面,我谈几点认识。
一、认真实践,稳步推进,积极推动社区教育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十年来,我们一直在社区教育方面认真实践,实践的载体就是实验区。我们先后确定了一些实验区,近年来又确定了一批示范区。从实验区到示范区,十年间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稳步推进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推动了全国近六万个社区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1.以点带面,社区教育在试点过程中累积经验
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我国社区教育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当时上海、天津、沈阳、杭州以及浙江象山等地出现了以青少年校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早期社区教育。1988年,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把社会和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地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和风气”,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城市地区或街道可通过试点,逐步建立社区(社会)教育委员会一类的社会组织,以组织、协调社会各界支持、关心学校工作,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当时我们还没有明确提出“社区教育”的概念,工作出发点是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好的环境,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三结合。
探索阶段: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提出要“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业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明确了社区教育的职责和任务,就是探索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形式,解决全社会支持和投资教育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社区教育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在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基础上,社区教育开始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显现出服务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特征。
发展阶段:1999年,国务院在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时,明确提出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出,“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要求“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至此,社区教育在中央的文件中得以明确,教育事业有了一个新的领域,这就是社区教育。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先后在上海、江苏、天津等地实地调研,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于2000年4月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区教育的内涵和任务,并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省市的8个城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12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确定了第一批28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004年,教育部又印发《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并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向全国发展。
由此,从实验起步到大面积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开始蓬勃发展。
2.多管齐下,社区教育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快速发展
自2001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民政、文化、文明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多管齐下,全力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工作快速发展。
第一,社区教育从中心城市向全国城乡广泛发展。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召开后,大部分省市也分别召开了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专门会议,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提出了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对本地区社区教育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如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南京、济南、宁波、苏州等多个城市,都明确提出了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制订了一系列旨在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目前,社区教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乡已经初步得到普及,在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多数城区也都已得到不同程度地开展,特别是很多百强县甚至在乡镇社区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其中武汉、太原、成都、西安以及克拉玛依等城市的社区教育,取得的成绩尤为显著,成为中西部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突出典型。
第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社区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变化的产物,伴随社区发展而发展的社区教育,也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新生事物。由于我国社区教育尚处起步阶段,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为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各地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坚持改革,不断创新,在实践摸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初步营造了在党政部门统筹领导下,教育、宣传、民政、妇联、共青团、工会、关工委、学校、企业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喜人局面。
各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构建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定期召开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共商社区教育工作大计,并认真制订工作方案,切实落实社区教育目标责任制,促使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优势,共同关心支持社区教育,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第三,共建共享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各地本着“教育面向社区、资源来自社区”的原则,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科技、文化等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努力拓宽教育渠道,推动社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是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很多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以组织活动、办理“终身学习卡”(券、证)等形式面向社区开放操场、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语音室等教育资源,让居民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教育培训,加强了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如济南市积极推动民办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以“公益培训进社区”和“民校为民,回馈社会”为切入点,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很好地发挥了民办学校的优势与作用。
二是建立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各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按照“学者有其校、教育有渠道”的思路,经过资源整合,建立了以区(县)社区教育学校为龙头、以街道(镇)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社区(居委会)市民学校为依托、以社区学习型组织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自2005年开始,北京市西城区在全区7个街道各建立了1所高质量、规范化的社区教育学校,将它们纳入区教育行政管理的公办学校序列,由政府出资,由教委和街道办事处双重管理,并在人事编制、财务预算、教师建设、装备和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倾斜。到2006年12月,7所社区教育学校全部建成,总建筑面积达16000平方米,政府前期投入达到3200万元。南京市玄武区实施社区教育“1878”工程,即1个区级社区进修学院,8个街道社区学校,7大类教育学习基地,8大类创建活动,搭建社区教育实体平台,形成了“社区教育进修学院—街道社区学校—社区学习点”三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先后建立了100多个社区教育基地和60多个社区学习中心(基地),做到一校多点、一校多地,为社区居民就近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上海市浦东新区结合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教育实体化,积极兴办社区教育中心和市(村)民学校,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打造资源平台、做实社区教育”的新路子,基本实现了一街一个亮点,一校一个品牌,一年一个跨越。
另外,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每年都在一个副省级城市举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这也是推进社区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三是拓展社区教育基地。许多试验区、示范区积极建设社区教育基地,如科技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少年军校等,同时开放社区内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充分发挥了社区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公益效益,有效改善了社区教育的活动条件和学习条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服务百姓功能的不断增强,城市设施的不断建设,很多都可用于社区教育。紧紧依靠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同时教育部门提供服务,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这样全社会的社区教育就能真正搞好。
四是开发新的教育资源。许多实验区、示范区都建立和完善了社区教育网、远程教育网、全民学习网等,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手段。通过网络教育设施,积极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同时组织编发社区教育信息刊物,利用社区教育简报、社区教育专刊等传统媒介和社区教育网站、视频等新型电子媒介,让居民通过阅读学习、视听学习和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接受社区教育,增强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互动性,提高了学习的选择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是组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内“有才者、有心者、有闲者、有力者”的作用,组建多种形式的志愿者队伍,经常深入社区,开展辅导培训、教育讲座、现场咨询等教育服务活动,努力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六是加大社区教育经费投入。各地按照“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原则,努力落实社区教育经费,不断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实现经费筹措多元化。一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将社区教育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社区建设整体规划,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并建立了社区教育支出与财政收入同步适度增长的长效机制。各辖区单位则采取“共驻共建”投入和社会捐助的办法,促成社区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部分地方还积极尝试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筹集社区教育经费,如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的群众社团主动与商家联系产品代理,或以其它恰当的方式提供商业服务。舞蹈队为商家做展台宣传活动,计算机协会在社区内以优惠的价格进行电脑维修等,就是很好的例子。社区教育是改善社区老百姓生活质量、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在这方面加强投入,这也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3.勇于探索,社区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生机和活力
为满足社区内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人群的学习需求,各地通过社区教育,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教育培训活动。
第一,积极开展面向青少年的校外素质教育,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网络。青少年素质教育是我国社区教育的起点,也始终是社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实验区、示范区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学前教育和婴幼儿教育活动,各类社区教育中心面向社区青少年开放,并利用节假日组织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为青少年社会实践提供服务。有的地方组织了社区少先队,建立了社区德育辅导员队伍,在创建学习型家庭中积极开展“小手牵大手”、“绿叶小书房”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第二,大力开展面向社区成员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人们实现高质量就业。各地采取社区大课堂、发放教育培训券、开放远程教育等手段,面向社区成员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如深圳市宝安区,以成人教育为主体,实施“造就百万技能人才”工程和“普及全民12年教育”工程,并在中青年中开展了以“学业、就业、创业”为目标的“三业”工程,每年培训进城务工人员达60万人次以上,占辖区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30%。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各地积极推行“同城待遇”,在按照社区居民人均标准划拨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时,把进城务工人员一并纳入拨款范围,让进城务工人员一道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同时,实行目标管理,从目标责任、过程管理和监督评估三个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进行全程监管,保障培训质量。通过这些努力,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大批农民工通过社区教育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稳定就业。
第三,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教育活动,不断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我认为这是为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提供了服务。围绕扩大教育覆盖面,提高参与率,各地扎实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精心组织亲子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在职人员文化技术教育、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教育、老年人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弱势群体职业技能教育、外来人员城市适应性教育等;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开展专门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普教育、文艺教育、健康教育等。此外,还不断创新教育形式,“菜单式”、“超市式”的教育培训服务已逐步成为社区教育的主打产品。通过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教育活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率有了很大的提高,2009年,据对93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统计,居民参与率达到59.37%。
第四,认真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积极为社区成员学习营造良好氛围。各地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现阶段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培育学习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根据社区内不同类型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型组织的评估标准、考核指标、管理手册,由个别试点到全面推广,指导街道(镇)、居委会(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以点带面逐步形成规模。如宁波市江东区制订了“五类学习型组织考评指标体系”和《江东区学习型社区评估标准》,建设了五类学习型组织和“江东区人文论坛”,吸引了广大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此外,还通过每年评比奖励五类学习型组织和社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有效地激发了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2009年,据对93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的统计,共创建各类学习组织84.3万个,学习型家庭80.7万个。
第五,探索终身学习证书认证制度,为社区成员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多元学习机会。如江苏南京市鼓楼区制定了《南京市鼓楼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制度(试行)》,提出让老百姓“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积极探索建立“鼓楼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绿色通行证”制度。持证居民可在鼓楼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各居民学习点以及区域内各培训教育基地享有优惠学习待遇,并将此证作为社区居民接受各类培训情况的记录卡,调动社区居民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社区居民学习的统筹管理和规范管理。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教育的覆盖面和社区居民的参与率,使社区教育焕发出生机和活力。2009年,据对93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统计,全年共培训各类人员4800多万人次,社区教育实验区居民全员培训率达60 %,其中,青少年校外培训率72%,老年教育培训率61%,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率42%。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准确把握社区教育新方向
我们是在新背景、新形势下召开这次座谈会,首先应该明确社区教育到底应该走向什么方向。我认为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有三个内涵:一是目标内涵。就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前提条件是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仅仅靠学校教育是完不成的,必须找到新的载体,社区教育应该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二是任务内涵。社区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领域,它的任务内涵就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三是着眼点内涵。要着眼于服务民生,满足需求。老百姓需要我们提供多种多样的社区服务,我们要努力满足百姓需求,为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区教育肩负着光荣而崇高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站在服务整个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高度,站在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站在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站在服务国家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
1.要充分认识社区教育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社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发展社区教育,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是十分必要的。与学校教育相比,社区教育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它能够充分挖掘和发挥非传统学校教育的功能,直接服务于成人职业发展和基层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展示出教育的全民性、灵活性、开放性,有效弥补学校教育对成人世界关注的不足和对闲暇生活参与的不够。实践证明,社区教育能够直接面对基层社会发展需要,直接介入基层群众的现实生活,顺应了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新形势,回应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要,具备了社会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条件,成为教育事业与时俱进、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事业内在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展现,成为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二,发展社区教育是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载体。《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就必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如果说,社区教育在过去还是一件新生事物的话,那么现在,这项工作已被提高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成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