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培训心得>

语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3篇

刘丽分享

  语文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其重要性体现在,语文素质不仅直接地影响着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能力和水平,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语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语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暑期培训,让我对于新课标新课改又有了新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

  对识字与写字的评价,要求从音、形、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与习惯。对阅读的评价,要求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对于写作的评价,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此次培训中,我们还观摩了两堂优秀教学课。其中一篇诗歌《渔歌子》的教学让我记忆深刻。在教学中,教者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抓住作者所描绘的景物,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感知这首词表现的美好画面。抓住“西塞山、白鹭、桃花、鳜鱼、流水、斜风、细雨”等景物进行交流,体会文本内涵,不仅用眼睛看文字,还在脑海中构成相应的形象:郁郁葱葱的西塞山、振翅翱翔的白鹭,烂漫开放的桃花、肥美悠闲的鳜鱼、戴笠披蓑的渔翁……再借助课文插图,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出的画面。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江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将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在学生充分入境后,再来讨论:渔翁为什么“不须归”? 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渔翁已经陶醉在了江南水乡春天的美景中,有的说这样的季节吹点儿微风淋点儿小雨不用回去,还有的认为鳜鱼肥美正是钓鱼的好季节,舍不得回去……这样的品读,使学生感悟到了作者所塑造的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以及作者所透露出的淡泊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篇二:语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市级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即将结束,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有暑天高温的烦躁,有网络连接不通的焦急,也有仔细思考获得结论的喜悦。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解以及与同行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

  一、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已往的教学中,我们只是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三、进一步提高了对新课程课堂的认识,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1、语文课堂是读书的课堂。阅读实践是学生获取阅读感悟,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因为要想使阅读感悟和阅读认识得到内化,只有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体验,只有经过自身体验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教师的引导不过是为学生阅读体验指出一个突破口和方向。因此,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会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朗读的课堂,成为教师导读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朗读、共同体验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想要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

  2、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有人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

  3、语文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忽视学生的个体的差别。而新课程的理念承认并肯定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每个人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因此,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一、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发展。

  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以前的评估是横向的,往往以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不好,就会让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因此,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许多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有很多方面是没法考的。实际上,考试应该伴随着课程而发展,而不是课程改革追随考试,绝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三、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

  四、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五、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课改是在以往教学的基础上酝酿产生的,不是对以往教学方式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以往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十几级的扬弃。我们只有扬长避短,才能真正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篇三:语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五年的时间了,五年的讲授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上周教育办又进行了为期一天培训,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积极推广,魏书生的教学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53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