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读书心得>

回望与沉思读书心得

刘丽分享

  《回望与沉思》里是这样介绍这位大师的:“全中国孩子、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一位纯粹的知识分子,中国语文教育史无法绕过的精神存在。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回望与沉思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回望与沉思读书心得一:

  叶圣陶建议教师们:“……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一)平时对于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二)平时出给学生作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借以培植“立诚”的基础?(三)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

  叶圣陶先生的这一番话,其实也是这次海门活动给我最深的感受。为什么写作文?怎样来指导孩子写作文?不管是指导课还是讲评课,我想我们的出发点都应该在孩子身上:孩子想不想写?想写什么内容?(内心有多少此话题的储备),我们如何来诱发孩子想写的欲望,让他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在孩子用写作来倾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予什么帮助与引领?何时引?怎么引?我们的引如何才能自然而然,不着痕迹?我想,我们“自以为是”地站在“老师”这个角度去思考得太多、太久了,那些原先“约定俗成”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应该来个“大转变”了。试着,把“三问”牢记在心里,经常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吧!

  回望与沉思读书心得二:

  ——读《语文:回望与沉思》有感

  叶圣陶,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叶圣陶,一个平民教育家。潘新和教授在《语文:回望与沉思》里是这样介绍这位大师的:“全中国孩子、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一位纯粹的知识分子,中国语文教育史无法绕过的精神存在。为现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方向,并为此践履毕生。”是的,叶圣陶的语文精神影响了我们中国语文教育史,叶老的精神存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对象,他作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先锋者,其平民化教育思想及扎实的语文实践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走近叶圣陶,追寻语文教育的源头,能让我在走近大师中,更深层次地感悟语文。

  一、目的——言语表现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宏伟厚重,给当代语文教育以巨大、长久的影响。 叶圣陶的平民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其“应需论”、“应付生活论”和“工具论”。他于1942年在《认识国文教学》中第一次阐述了现代语文教育为应付生活之所需的“本体论”见解,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不应只为“应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应需”,为了生活之所需。叶圣陶所提出“应需”、“实用”的语文本体论,有着辉煌的历史功绩,当时起到的扫盲和文化救济的作用功不可没,极大地改变了国民的生活处境和社会地位。叶老的“应需论”和“工具论”是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也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本质所提的“工具性”的源头。叶老的“应需论”和“工具论”也正与王尚文教授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提出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文”的能力是殊途同归的。叶老对于这点有详细阐述:“……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p62)这都告诉我们语文课堂要上出语文味,课堂上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和言语素养.

  针对当时“重写”倾向,叶圣陶提出阅读是写作的“根”,是“基础”。认为阅读还是一种独立的能力与目的,强调“阅读本位”与“阅读独立目的”。然而,这一理念却被实践者误解为“一讲统天下”,在其误解之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所见最多的便是“讲读课文”、“讲透教材” 。读是为了写奠基,却在盲读中迷失了写的最终目的。这与叶圣陶的提倡读写结合之重视阅读的原初设计是背道而驰的。潘新和犀利地指出,“阅读本位的教学,在过分强调阅读独立目的而失落了言语表现的目标后,在语文教材言语表现内容的严重缺失、语文教师缺乏基本写作教学能力的现实情景下,致使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反面:阅读和写作两败俱伤”(P30)。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没错,但是,写作的基础不完全是阅读。潘新和教授指出:“作为学校教育的阅读,一定是有明确的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言语表现,就是通过阅读改善人的人格修养和言语素养,使之提升言语表现的水平,如果没有言语表现这个目的,如何检阅读的效果呢?尽管阅读对于表现未必能立竿见影,然而,就是潜移默化也须在未来的言语表现中见出成效。”(p25)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的——言语表现。

  二、途径——生本、立诚

  如何达成言语表现这个目的呢?“语言文字训练不应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应该教学生说假话(看看而今的学生作文,大话、假话、空话连篇),应该在立诚的教育上有所作为。”叶老说,“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P14) 叶老倡导学生本位,以“求诚”为核心,引导学生“自悟”和“自求”,推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念。(P53)这以儿童为中心,从学生本位思考问题,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正是我们当今教学中倡导的“以生为本”的元理念。在策略上,叶圣陶提出的“重读”“重吸收”“重感悟”,就是很好的桥梁和途径,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叶老的学生本位理念,在写作观上有详细的阐述:“……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一)平时对于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二)平时出给学生作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借以培植“立诚”的基础?(三)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这正再次提醒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将学生本位理念落实在教学中。

  三、态度——反复把玩

  叶圣陶提出文学鉴赏态度为:玩。对此,叶老有精辟的论述:“‘玩’不是指随意、消遣、游戏,而是意味着态度要认真、投入、着迷,非如此不能有心理的亲切领略。……其实,‘玩’是再正经不过的,我们玩棋的时,不是忘了一切,把全副精神都放在里面的吗?……”(p34) 读了这番“玩”的理论,算是彻底改变了自己对“玩”的理解。它不是“玩世不恭”的玩,不是“玩物丧志”的玩,不是普通意义的玩乐、玩耍,而是一种“忘了一切”的投入!是以“玩”的心态来“反复把玩、品味”,是“沉浸其中”的忘乎所以,是真正的精神与文本的自然融合。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也带着这样的“玩”的态度来学语文,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那么身为“引领者”的我们,更要有“反复把玩”的品质,对语文,对学生!这样,我们,包括学生将在“玩”语文中,陶醉自我,其乐融融!

  回望与沉思读书心得三:

  黎锦熙应该是20世纪的新语文教育领域中最不该遗忘而被遗忘的学者之一。

  他和几位同仁一道促使教育部将小学和初中的“国文科”改为“国语科”(现代白话教育)。这一“开天辟地”的贡献应该彪炳史册!

  他提出“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的口号,“要使文字和语言一致。”“要使全国的语言统一。”

  他认为国语教学的目的有两个方面:语文方面(形式的)和心意方面(实质的).

  语文方面又指理解和发表两部分,包括:(1)学习普通文字——能读——自动的研究与欣赏;(2)学习普通语言——能听——社交上的应用;(3)用语言发表己意——能说——社交上的应用和艺术上的建造;(4)用文字发表己意——能作,能写——社交上的应用和艺术上的建造。

  心意方面包括:(1)扩充知识与经验——智;(2)启发想象与思想——智德;(3)涵养情感与德性——德。这三方面都用于辅助锻炼人格——个性与趣味的养成。

  黎先生提出国语教育的要旨有:“两方面”、“五能”、“四法”、“四目的”:

  两方面——“语文方面”(形式的)和“心意方面”(实质的)。

  五能——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其中能“写”的“写”是指书法,艺术上的建造。

  四法——读法、话法、作法、写法。

  四目的——自动的研究与欣赏,社交上的应用,艺术上的建造,个性和趣味的养成。

  黎锦熙推崇克伯屈倡导的“设计教学法”。由此,黎锦熙将国语教学的材料和教学方法分为三等:

  (1)、以读本为主体的。照现成的国语教科书,按课,分时,依法教学,是最普通的办法,可是要列为下等。

  (2)、以实际事物(或标本、图画、故事画等)的观察认识入手,使儿童确实了解那事物的内容,然后学习那表示内容的声音和符号。以实际事物为主体,以书本为辅助品,这种教材和教学法,可称二等。

  (3)、随时随地利用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事实,联系他们的种种经验和环境,作一种普通而流动的教材;按着他们身心的发展的过程,施一种辅导自动、共同创作的教学法。不但读法、话法、写法、作法打成一片,就是国语和其他科目也要打成一片。读本乃是教师和儿童们的共同作品。这才是上品的教学。

  教材和读法,黎锦熙将“形式”和“实质”并重,比叶圣陶重视文学教育。他以“自动主义”为理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他认为在中小学教学中,以文学作品为主,在培养学习兴趣、丰富情感、陶冶美感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应用文不是不需要,但应用文太多了,就会破坏学生学习的兴致。学生自发的阅读,是很少有人会选择应用文的,大多读的是文学作品。语文教学就要顺应学生的这种审美天性,而不是要强制性的压抑或扭曲他们。只要他们热爱读写,偶尔写点应用的文字也不是什么问题。

  在黎先生的眼里,语文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整体:阡陌交织,四通八达,来去自由,殊途同归。

  黎先生在“读法”部分对“自动主义的形式教段”的分析,不但可以看书他的辩证的教学观,开放的教学方法,而且还体现了“儿童中心主义”、注重实际受用的观念,同时,还可以看出他的讲读教学不是为读而读,其实是培养听、说、写能力的手段和途径。

  他的教育观是“学”重于“教”的。

  黎锦熙的写作教学观:

  他的写作教学结构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他提倡相关教学内容的整体联络。在作文教学上他的 “非作文的作文”,“作文的艺术化”,“作文与读法教学联络”,“日札优于作文”等观点至今都有借鉴意义。

  “非作文的作文”,在初年级的儿童,就是话语,就是“语言练习”,也称“口语缀法”,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就是“讲演”和“辩论”。这样的“非作文的作文”也许比煞有介事的正式作文,效果更佳。

  “作文的艺术化”,说的是记叙文的写作。“记叙文的要素在于真实而深切的描写……必先详尽的观察认识,是和写生画一样的历程”“拿图画来补助作文的不足之处,或就图画加以叙说”,对诱发写作的动机和欲望都是有益的。

  “作文与读法教学联络”:

  在黎锦熙的语文教育观念中,他的“写作重于讲读”的观念,颠覆了“阅读本位”的教学范式,开“表现本位”“写作本位”的先河,为现代语文教学指示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黎锦熙认为学习写作,须从讲读入手。因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比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写作能力对阅读能力的包容性,大于阅读能力对写作能力的包容性;另外,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终极目标是写作教学。但他在强调写作教学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谈到“作文仍以讲读为基础,讲读教学若不改革,习作必受其影响”,就文章讲文章,不是讲读教学的全部目的,要就文章讲写作。作文出题与指导,必使与讲读材料有密切关系,批改讲评亦必使能据已读之文。

  黎先生在他的作文教学观中有“日札优于作文”的观点。日记日札包括实际服务时写的报告、记录等,并包括堂下的拟题写作等。他认为,其优越性有二,一是为“实现‘教导合一’”,一般国文教师还不能和学生共同生活时,从每个学生生活的自白与课业心得的自述中,可以得到领导工作上较为切实的参考资料,更便于个别领导。二是为专科以上之论文准备。读书积累,早定方针,从日札上即可作点滴的搜集和长期的浸润。日记日札可以使课业、泛览、生活与论文一元化。他把对日记、札记的重视,把它上升到“有目的,有用处”,使之进入到了教学的“正统”地位。潘新和先生认为,如果照此执行,学生能坚持写作日记、札记,尤其是读书笔记,语文教学可无须教。黎先生认为作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生活的实际,引起学生作文的动机,使其有目的、有兴趣,能写得真切。

    38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