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领导工作会议讲话材料
农业部是国务院综合管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垦、乡镇企业和饲料工业等产业的职能部门,又是农村经济宏观管理的协调部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农业部领导工作会议讲话材料,仅供参考。
农业部领导工作会议讲话材料篇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旱作农业的发展,抓好旱作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业部和财政部在甘肃联合召开部分省区旱作农业工作座谈会,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的指示精神,总结经验,研究政策,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旱作农业重点工作,努力使旱作农业为全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次会议在甘肃召开很有意义。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旱作农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旱作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粮食从调入到调出的历史性跨越,在全国做出了示范和样板,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各地借鉴。刚才,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甘肃省和云南省农业厅负责同志作了典型发言,四个省区在发展旱作农业方面都有好的经验和做法。中国农科院梅旭荣研究员作了“科学发展旱作农业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专题报告,听了很受启发。静林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旱作农业发展成绩和各项关键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对旱作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请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午,与会代表还要参观广河县旱作农业现场。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近年旱作农业取得的成绩应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总结
旱作农业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有近10亿亩耕地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紧紧围绕“集水、保水、用水、节水”做好文章,是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旱区农民持续增收。长期以来,农业部始终把加快旱作农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十一五”以来,组织编制了《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印发了《农业部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连续五年召开全国农田节水会议,连续多年安排节水示范项目,推动旱作农业发展。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探索,增加投入,加大示范力度,推广集成了全膜覆盖、坐水种、膜下滴灌、机械深松等旱作农业技术,初步形成了分区域、分作物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以甘肃为代表的“三北”地区实践证明,发展旱作农业,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积累了坚持行政推动、加大政策扶持、依靠科技进步和遵循自然规律等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技术创新与集成配套步伐明显加快。各地紧紧围绕重点作物和优势产业,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水平、水资源状况等因素,顺天应时,主动抗旱、科学抗旱,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实用简便、投入少、见效快的技术模式。建设了一批不同区域、不同优势作物、不同水资源条件下的旱作农业示范区。尤其是全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技术在西北地区率先突破,带动“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走出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新路子。随着旱作农业综合集成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科技在抗旱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避灾的转变,由单一抗旱技术向综合集成技术的转变,由传统抗旱技术向现代抗旱技术的转变,实现了大旱少减产、小旱不减产、不旱多增产,旱作区由原来的产量低而不稳变成了现在的粮食主产区。充分说明旱作区实现稳产高产大有潜力、大有希望。20xx年,甘肃省广河县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34.2万亩。当年降雨量为349毫米,1—7月份降雨量比往年减少3成,属于干旱年份,全膜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446斤,比半膜玉米亩均增产457斤,增产46.2%。全膜马铃薯平均亩产6408斤,比露地马铃薯亩均增产1912斤,增产42.6%。在大旱之年全县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纪录。
二是发展旱作农业的条件明显改善。国家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旱作农业示范基地、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为进一步发展旱作农业提供了条件。各级农业、财政等部门,加强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不断完善设施条件建设,加大关键旱作技术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500多个,示范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20xx年,以地膜覆盖、膜下滴灌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4亿多亩。
三是种植结构明显优化。各地顺应天时和作物生长规律,压夏扩秋,调整结构,力求降水和作物需水期同步,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北方玉米主要分布在降雨量450毫米以上、海拔1800米以下地区。通过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玉米种植范围已扩大到降雨量300毫米以上、海拔2350米以下的地区。如甘肃“压夏扩秋”,夏秋作物比例由44:56调整为36:64;陕西在陕北推行压杂扩薯,渭北推行压小麦扩玉米;宁夏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马铃薯、地膜玉米;山西积极调减小杂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优化,旱作区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布局。
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旱作农业重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确保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做出了突出贡献。甘肃六年累计推广旱作农业技术316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64亿斤。陕西五年间全省净增粮食超过36亿斤,主要作物单产增长了10%,其中旱地玉米单产提高100斤以上。山西省长治县从1995年开始,连续十几年坚持在玉米种植上推广整秆半耕半覆盖技术,单产由上世纪90年代的960斤提高到目前的1120斤,自然降水生产效率达到每亩每毫米生产粮食2.2斤。
总的看,旱作农业发展的成效显著、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但也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用水资源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大,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的难度不断增加。根据国家水资源发展规划,未来15年农业可用水量将维持零增长,农业缺水形势日益严峻。二是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大范围、大面积的干旱频繁发生,从干旱类型、发生范围和发生程度上看都呈增加趋势。20xx年川渝大旱,20xx年东北地区夏伏旱,20xx年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和东北地区夏伏旱,20xx年西南地区冬春连旱,20xx年北方冬麦区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春旱,历史罕见,应对大范围、长时间的旱情已成为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常态。据统计,近10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旱灾发生面积4亿亩左右,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两倍以上,平均每年成灾面积2亿多亩,因旱损失粮食平均每年600亿斤以上,约占同期粮食总产量的6%。三是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虽然旱作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旱作区干旱少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发展还面临严重威胁。此外,旱作区大多是贫困地区,经济条件能力较差,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不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意识和物质基础均较为薄弱。我们要认真总结旱作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功经验,清醒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旱作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旱作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5月31日,回良玉副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刻领会良玉副的讲话精神,在旱作农业工作中切实加以贯彻落实。当前,随着我国人口增长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旱作农业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充足,粮食增产潜力巨大。据专家测算,在旱作雨养农业区,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10个百分点,具有多利用400亿立方米天然降水的潜力。实践证明,通过推广高效旱作农业技术,可以解决光温水不配套的问题,可有效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努力,旱作农业区将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增长极。
发展旱作农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提高旱作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集成配套良种、农艺、农机、农环等综合技术为突破口,以构建扶持旱作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保障,以加强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和完善合作协调机制为支撑,全面推进旱作农业发展,实现“一个促进、两个缓解、三个提高”的总体目标,即: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缓解农业生产缺水矛盾,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提高水分利用率,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集水、保水、用水、节水”,力争使自然降水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实现“五个转变”,即:更加注重先进适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全面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实现从对抗性农业向适应性农业转变;更加注重抗旱减灾技术应用,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影响,实现从被动抗旱向主动避灾转变;更加注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从广种薄收向高产稳产转变;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针对性,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实现由分散布局向特色旱作农业格局形成的转变;更加注重提升旱作农业科技生产水平,不断突破制约旱作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实现由传统旱作农业向现代旱作农业转变。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充分依托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旱作农业示范工程等项目,加强旱作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田间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建设,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坡耕地治理改造,建设水平梯田,开展坡面水系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增加雨水拦蓄能力;加大田型调整,聚土改土,增厚土层,改良土壤,建设土壤水库。
二是构建技术支撑体系。要围绕作物集成技术。充分发挥技术推广和科研院校专家的作用,研发一批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条件的旱作农业技术模式。要抓住关键问题集成技术。针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明确主攻方向和技术路线,不断完善技术模式,逐步建立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要着力加强农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探索解决地膜污染的有效途径,防止残膜污染。要加快旱作农业配套机具的研发,为大面积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供支撑。要坚持把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农技与农环相结合,变单一的抗旱技术为综合的抗旱技术。技术路线、扶持政策也要根据技术集成的要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
三是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各地要适应旱作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农业装备建设,着力提高旱作农业发展物质装备水平。要以提高机耕、机播、机收、机运水平为重点,加快普及各类专用农机产品;以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微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设施;以提高抗旱能力为重点,大力建设集雨窖池和配套提灌设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先进技术、设备及设施的组装配套。同时,建立健全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及时监测发布旱情,为农业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科学编制旱作农业发展规划。旱作农业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必须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农业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发展要求,科学制定旱作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旱作农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重点、主攻方向、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关键技术,以县为单位,整建制推进,逐步实现全覆盖,形成各具特色的旱作农业发展新格局,力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旱作农业发展步伐。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旱作农业各项工作落实
发展旱作农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创新体制机制、营造社会氛围,不断推进旱作农业的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充分认识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旱作农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逐步建立适应旱作农业的工作机制,确保旱作农业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成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解决重大问题。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旱作农业工作涉及多部门,农业部门要加强与财政、发改、水利、国土等涉农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支持,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良好氛围。农业系统内部要密切配合,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协会等各方面技术力量,建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对接的旱作农业技术研发新机制,形成科技合力。整合项目资源,充分利用高产创建、标准园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平台,集成技术、集中项目、集约资源,推动旱作农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三是强化典型示范。深入开展旱作农业示范活动,积极创新示范模式,为旱作农业发展树立典型和样板。各地要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和平台,针对不同地区的生产条件、资源特点和耕作制度,突出优势农作物,强化旱作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集成示范一批新的简便实用旱作农业技术模式,做到县县有示范、村村有样板,不断扩大示范规模。要根据地膜使用情况,建立一批农田残膜回收示范点,提高农民捡拾残膜、企业回收和加工再利用的积极性;鼓励残膜回收机械的研制和生产,加快机械化残膜回收步伐。
四是加强宣传培训。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既要重视对上的宣传,及时反映情况,报送信息,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还要重视对外的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广泛宣传旱作农业在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增进社会了解,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旱作农业的良好氛围。要重视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通过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现场观摩、印发明白纸等各种有效形式,宣传旱作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宣传旱作农业的典型,使旱作农业技术进入千家万户。
同志们,我国旱地面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一定意义上讲,粮食生产的差距在旱区,增产的潜力在旱区,粮食上新台阶旱区肩负重要职责。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开创现代旱作农业发展的新局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领导多次批示,要求做好旱作农区的粮食增产工作。20xx年和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都对发展旱作农业提出了要求。今天,农业部、财政部在甘肃召开部分省区旱作农业工作座谈会,共同研究支持旱作农区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于进一步挖掘旱区粮食增产潜力,促进旱区粮食稳定增产,必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下面我结合财政支持政策,谈几点意见。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旱作农业大有可为
(一)旱作农业增产潜力大,粮食安全支撑力强。我国旱区耕地面积大,约10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以上。旱作农区大多有充足的光温资源,可实现的粮食生产能力高,旱作农田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较高地位,大约85%的小麦和90%以上的玉米和薯类是在旱地种植生产的。但受灌溉条件约束,自然降水少,旱作农田多为“望天收”,产量较低,旱作农区耕地资源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生产潜力。发展旱作农业就是要充分利用我国旱区耕地资源、发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增产潜力。据农业部门在甘肃、陕西、宁夏等地示范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情况看,粮食亩均增产在150公斤以上。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预计旱作农田粮食亩均增产可达100公斤,我国10亿亩旱作农田可增产粮食2000亿斤,旱作农区粮食增产潜力巨大。充分发掘旱作农业生产潜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旱区还拥有65%以上的陆地疆域,大多地区还是民族聚居区、陆地边境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集“老、少、边、穷、山、旱”为一体,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进一步开发利用旱区农业资源,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对于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旱作技术比较效益高,推广应用前景好。为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目前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注重实施灌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扶持政策的同时,还更加注重对旱区农业发展的支持。据初步测算,在灌区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需投入4-6元。而在旱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仅需投入2元左右,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有很高的比较效益。随着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不断总结、创新和推广旱地农田抗旱耕作技术、水土保持技术、覆膜栽培技术和选育耐旱作物良种等,实现了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科技抗旱能力明显增强,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等旱区农作物品种的产量稳定增加,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对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促进粮食增产有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三)各地实践突破技术瓶颈,增粮节水成效明显。旱作农业是在降水量偏少又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耕作技术。近年来,随着旱作农业技术不断突破,国家财政支持政策不断增强,技术创新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旱作农田稳定高产已经成为现实。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发展旱作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从20xx年起,在中东部地区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全膜覆土穴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模式。省级财政每年整合资金2.4亿元,累计推广玉米等作物旱作农业技术316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64亿斤。特别是20xx年,在普遍发生冬春夏三季连旱情况下,旱作玉米、马铃薯和小麦抗旱增产效果显著,全省粮食总产首次突破200亿斤,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产增收,旱作农业技术贡献显著。陕西省根据本省旱区实际情况确定了旱作农业主推技术,以提高有限水资源利用率为中心,以工程措施为基础,千方百计蓄住“天上水”,重点是在陕北、渭北推广覆膜垄沟技术,充分利用雨水和光能,最大限度发挥保墒、增温、增产的作用。同时,不少地方把节水灌溉技术与旱作地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发展膜下滴灌高效节水农业生产模式,节水增产效果非常明显。从内蒙古、新疆等地启动实施试验项目情况看,一是实现了增产增效,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北方地区玉米亩增产最高可达到500公斤,年均亩均增收800多元。二是实现了节肥节水,比常用施肥方法节肥30%以上,对照传统的沟灌、漫灌等节水70%以上,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因此,抓好旱作农田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从近期来看,影响我国粮食稳定增产的最强约束,不仅是耕地,更是水资源;促进我国粮食稳定增产的最大潜力,不仅在有水源条件的灌溉区,也在光热条件较好的旱作区;实现我国粮食稳定增产的最好措施,不仅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快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找准政策着力点,大力支持技术推广
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围绕农业科技主题做了全面部署;5月31日,全国农业科技教育会议在安徽召开,回良玉副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可以说,今年是一个农业科技年,为我们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营造了良好氛围。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支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尽快将农民接受、政府重视、技术成熟、先进适用的旱作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同时,要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找准政策着力点,引导农民收回残膜,形成技术推广的良性循环机制,将旱作农业这条路走好、走远。
(一)大力支持旱作农业技术推广。20xx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西北、华北地区旱作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用于支持利用自然降水、促进土壤保墒增墒等先进旱作栽培和耕作技术推广所需地膜等物料补助,农作物抗旱耐旱优良新品种以及农业增产高效抗旱新机具、新材料等技术的应用推广补助;同时,通过“以旧膜换新膜”方式支持地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应用推广,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
20xx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加快旱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省区要根据本地农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定当年重点支持的主推技术,所选技术要具有成熟先进实用、农民愿意接受、增产增效明显的优势;要发挥旱作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各环节扶持措施联系紧密、通用性强的特点,以主推技术为支持平台,统筹结合农业科技推广、农机购置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测土配方施肥及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合力。
(二)大力推进实施“节水增粮行动”。目前,农业节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很多地方灌溉方式仍然是以大水漫灌为主,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中央领导多次做出批示,要求对高效节水农业技术认真总结推广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此,财政部会同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决定在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通过中央支持,地方自主安排,集中连片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灌溉用水系数,实现节水增粮增效的目的。计划从今年起,用四年时间建设农业灌溉工程3800万亩,总投入38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28亿元、占60%,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农业节水措施,使膜下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发挥更大作用。
(三)大力强化农业防灾增产技术措施。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异常影响,农业防灾增产任务繁重。为应对干旱、低温、寡照、寒露风等气象灾害,中央财政增加农业生产救灾支持力度,20xx-20xx年共安排拨付资金54.6亿元,着重强化农业防灾增产措施,先后支持了西南玉米覆膜种植、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弱苗促壮、东北地区水稻大棚育秧等多项防灾措施,为实现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中央连续出台多项稳产增产技术补助措施,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安排拨付农业生产防灾增产补助资金34.6亿元,其中用于支持实施抗旱增产技术措施方面的资金31亿元,为确保今年夏粮生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大力健全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们做好各项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基础和支撑,国务院20xx年就已经出台了改革意见,各地的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体系不全、队伍不稳、机制不活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基层农技改革示范县建设要覆盖全国所有的农业县,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资金规模。这项政策将围绕改革主题,深入推进;抓住机制主线,健全搞活;夯实队伍基础,提升能力等方面,重点支持建立科研、转化、推广、应用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服务农民需要。建立首席技术员、专业服务组织、农民、农田“四位一体”的技术推广模式,以首席技术员为责任人、以专业服务组织为依托、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动力、以技术应用到田为目标,推行经营规模化、服务专业化、管理项目化,加快推广各项先进安全的农业技术。
三、部门配合上下齐抓,全力做好推进工作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受制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影响,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旱作农区逐步确立了与水资源短缺相适应的,富有“旱农”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以及相应的“趣时和土、蓄墒抗旱、耙耱保墒”的旱地农业耕作技术体系。丰富的可利用耕地资源和光热资源,为我国今后粮食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增产潜力。但是,目前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发展旱作农业的认识还不统一,尚未突出旱区农业增产潜能在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地位。要加强宣传,使各级政府部门、农民群众和技术人员充分认识到发展旱作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发展旱作农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配合,上下齐抓。财政部门和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充分利用好各项旱作农业生产支持政策,关键是要做好规划、超前部署、形成合力,将各项政策向优势地区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上下联动,进一步加大对旱作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要注重资金整合,发挥多项政策的合力。各地财政部门会同农业部门推动以“四位一体”技术推广模式为平台,将现有的农业高产创建、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和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建设等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同时,还要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政策设计,注重解决新问题。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既要看到其战略重要性,又不能忽视物化技术可能带来的弊端,必须着力研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在旱作技术推广中大面积使用地膜,残膜回收困难,长此下去会污染耕地,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危害。财政部门要配合农业部门对此问题进行认真研究,要在扶持推广旱作技术时做到整体考虑,在为民兴利、为农兴利的同时切实将其存在危害降到最小。政策设计和具体实施时,要注重调动农民的“两个积极性”,一个是调动农民使用易于回收地膜的积极性,另一个就是调动其进行残膜回收的积极性。
同志们,当前促进我国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必须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灌区粮食增产,一手抓旱区粮食增产。在灌溉农业区,要建成一批以改善灌溉条件为基本内容的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在旱作农业区,也要尽快建成一批以旱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与服务能力,为实现全国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发掘新潜力、提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