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指导>

别云间课堂教学实录

慧珍分享

  教师们在课堂上是怎么样表现的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别云间》课堂教学实录以供大家阅读。

  《别云间》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之前我有一点小小的要求,这节课大家能做的事自已做,行不行?

  生:(响亮地)行!

  师:现在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梅岭三章》录音范读之一)。

  师:这首诗我们都很熟悉,谁来简介绍一下?

  生1:这是陈毅元帅因伤病被围梅山,生命危在旦夕时写下的《梅岭三章》中的第一章。

  师:回答完全正确。我们听了一章,第二章由男同学随音乐背诵,第三章由女同学来背,好不好?注意要有感情。

  男、女生:(配乐背诵)

  师:在生死关头,陈毅元帅仍愿意献身革命事业,并坚信革命事业必将胜利,那我们的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少年,他们在生死关头的表现又是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完淳的《别云间》,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答案(板书课题)。

  既然是学诗,那么,谁来说说,对一首诗,通常我们应该怎么学?

  生2:能够说出作者及有关的历史背景。

  师(插话):能不能到黑板上写给大家看看?

  (学生到黑板上写)

  生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4: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了解全诗的内容(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5:可以通过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6: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

  生:……

  师:回答得非常好,真让老师刮目相看。大家总结的这些学习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说、读、译、写”四步学习法(在学生的板书中画出说、读、译、写五个字)。

  师:那么,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作者?

  生7: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士蜂起,夏完淳随父亲起兵抗清。顺治四年(1647)在故乡被捕,后解往南京,因拒绝清政府诱降,英勇就义。

  师:说得很好。大家注意到他的生卒年代没有?算一算,他多大?

  生:十七岁(四下一片惊叹之声)。

  师:夏完淳十四岁随父亲及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父亲死难,他只身流亡江汉,继续进行抗清活动,后在故乡云间被俘,1647年在南京被害,年仅十七岁(虚岁)。

  师:(稍停片刻)夏完淳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年青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往往是他战斗和生活的记录,是他内心思想感情的体现。我朗诵一遍,大家注意节奏和停顿,注意语气、语调,听不清、听不准的地方作好标记(配乐进行朗读)。

  师:大家试着读几遍,然后互相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把遇到的问题解决,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学生模仿范读进行试读,然后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8:老师,刚才您把“灵旗空际看”中的“看(kàn)”读成“kān”了。

  生9:这个字应该读“kān”,我们以前学《石壕吏》时,“老妇出门看”中的“看”也是读第一声的,而且,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这个字又是韵脚,所以肯定是第一声。

  师:回答得太好了,可见你的知识掌握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律诗的韵脚一般是平声字,即一、二声的字,所以应该读“kān”,这和我们现在的读音有所不同。我们掌声鼓励,感谢他为我们作了如此精彩的回答!

  (师生鼓掌)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同桌或前后桌之间互相再读几遍,注意体会每一句表达的感情。

  生:(读诗,互相矫正,教师巡视指导)

  师:诗大家读过了,肯定也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觉得诗句都应以怎样的感情来读呢?

  生10:我觉得第一联应重读“又”字,读出诗人的遗憾与怨恨。

  生11:第二联应重读“谁”字,读出作者深沉的怨愤之情。

  生12:我认为第三联应读出作者对生之留恋,对故乡之不舍,作者并非特殊材料制成的,作者也是人,是有感情的,他更珍惜生命!

  生13:最后两句应读出他对抗清事业成功的坚定信念。

  生:……

  师:说得很好,听了一遍,读了几遍,就把朗读的要点抓住了,很好!现在就按大家说的,我们听着音乐(配以古筝曲或琴曲)一起来诵读,看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

  师、生:(一齐诵读)

  师:看来大家已经入境了,这一遍比刚才试读时进了一大步。现在,我们来个小小的比赛,男生读前四句,女生读后四句,我呢,和女生一组,壮大她们的实力,好不好?

  生:好!

  师:《别云间》一、二!

  生:(齐读)

  师:不错,同学们读得有声有色有味,听着你们读,我仿佛置身于悲壮的气氛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浩然正气。课后再读再品,力争达到更高的水平。现在我们应该具体了解一下诗的内容了。

  师:课前,我们已经按“四字经”(指四字预习法)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参照注解、字典,还有你的“秘密武器”(参考资料),互相研究一下,弄清全诗的大意。

  (学生讨论、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

  师:谁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4:我用诗的形式来译这首诗——

  师:一首古诗,经过他用诗的形式一译,内容一目了然,作者的意图也显现于字里行间,大家应该向他学习。谁愿意再试试?

  生15:十四岁随父亲、老师一起抗清,如今已过去了三年,父亲已经为国捐躯,刚回到故乡,却又成了阶下之囚,看着这破碎的山河,怎不伤心?怎不落泪?天地如此之广大,竟无我夏完淳容身之地!就要走到生命的终点,虽然死并不可怕,可谁又能无情?谁能不念故土?这里有儿时的记忆,有慈母的身影,有曾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如今就要永远离开,怎不叫人难分难舍呢?取义成仁已是今日之事,有朝一日,等我的魂魄再回到故乡,我相信,征伐清兵战旗一定会高高地飘扬!

  师:(鼓掌)多优美的一篇小文章!大家觉得怎样?

  生16:他把诗的大意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而且还化用了《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一句,很有创意!

  生17:他没有局限于诗的本身,而是加入了适当的联想,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

  师:他说得很好,大家评得也不错。译诗不一定要拘泥于形式,这和我们平时的作文一样,应该有创新意识。

  师:年仅十七岁,才华横溢的诗人不肯苟且偷生,就这样慷慨赴死,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成仁取义的志愿!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说了、读了,也译了,大家表现得非常好。想想看,夏完淳决别故乡时有此绝唱,我们所知道的古代诗人中还有谁在生死关头以诗明志的?

  生18:(迫不及待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生19:夏明翰不是古代诗人。

  生20: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对。那么,大家体会、比较一下,看看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样?

  生21: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为了理想和信念而视死如归的精神。

  生22:文天祥只想到要名留史册,而夏完淳坚信抗清斗争必将胜利,他死后的灵魂也会看到河山收复,我觉得这种精神更值得敬佩!

  生23:我同意他们的看法,但我还是认为陈毅元帅最值得我们敬重,因为在生死关头他所想的不是自己如何留名“汗青”,而是要以个人的牺牲,让人间处处开遍自由之花!

  (学生鼓掌)

  师:以前我们觉得文天祥的诗就够好了,现在一比才发现还有更好的,真是不比不知道——(学生抢接:一比吓一跳)。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认识到作者的人格与精神。所以,我们的四步学习法可以再加上一个——

  生:(齐)比!

  (教师板书:比)

  师:类似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可以收集一下,既可作一番比较,又可以积累写作材料,一举两得。

  师:夏完淳用自己年青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战斗的诗篇,这样一首气壮山河的诗篇,不背下来就是我们的损失!用两分钟时间,我们比赛,看谁最先背下来,而且音准、停顿准、感情浓。

  生:(背诵)

  师:谁主动来背诵一下?

  生:(背诵,可采用齐背、男女生分组背、组内个别背等形式)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得差不多了——

  生:老师,我们还没“写”呢!

  生:(焦急地)我们写什么呢?

  师:对,是应该写一写。对我们来说,学了这一课,应该写的很多,例如:假若夏完淳决别故乡时还给家人写了一封信,那么,这封的内容能是什么呢?请大家联系诗作及有关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替我们的诗人写一封家书。大家可以几个人一组,选一名同学执笔,然后边讨论边写。

  生:(分组讨论、写作,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适当点拨)

  师:同学们表现得很好,各抒已见,取长补短,所写的文章中佳句层出不穷,我都不知该欣赏谁的了。你们想欣赏谁的?

  生:某某。

  生24:(到前面读作文)

  母亲大人膝下:

  ……

  儿完淳此次被捕,料想生日无多了,未能尽孝于母亲膝下,儿有愧于养育之恩。……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儿矢志抗清,既是不负母亲平日之教导,亦是完成父亲遗愿,母亲定能原谅儿之不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儿愿以一死明志,不苟活于清贼脚下。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古人尚能如此,何况后人呢?只可惜大业未成,父亲的遗愿未能实现,实在憾甚!恨甚!

  ……

  家中诸事只能偏劳母亲了,儿媳秦篆(钱秦篆)年轻,可使择人而嫁,莫为我孤独一生;遗腹之子,望母亲抚之成人,待其成年,可告之曰:汝父为抗清而死,无愧于天地……

  ……

  师:谁来品评一下他的作文?

  生25:他写得很好,例如开头的称呼,符合古人书信用法。

  生26:我认为他在文中引用了文天祥的诗和孟子的话,更有助于表达夏完淳舍生取义的精神。

  生27:他写作时大量采用半文半白的词句,使文章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

  生28:我有一个问题,夏完淳才十七岁,文中却提到他的妻子和孩子,这可不大对劲儿。

  《别云间》原文欣赏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鉴赏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华亭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赋就了人间第一等真诗。

    818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