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真的吗?下面就有学习啦小编来讲解一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部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观点,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2、学习围绕中心,逐层展开,深入浅出地论述。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世界千变万化,疑问层出不穷,答案丰富多彩。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回答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这样的经历、体验,这样的感受、认识你一定曾经有过。我想,读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你的经历、体验会变得更加清晰,你的感受、认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理论上的提升。
二、阅读主场
(一)印发两篇学生作文(《告别唯一》《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同时辨析“不止”与“不只”的差别)
(二)引导学习小组梳理课文层次,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3段)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4-8段)由话题引出创造性的问题,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因素。
第三部分(9-12段)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与任何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第四部分(13段)论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以问题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提出,每个问题都安排小组议论,再在小组间交流)
1、为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结合自己的文化学习举例证明)
2、既然答案不止一个,那我们该怎样做呢?
认真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3、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呢?(要求从态度、条件、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态度:认识到任何人都能成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自信)
条件:学识渊博(扎实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组合不同概念。
方法:转换视角法/组合法/顿悟法/积累法
4、按作者的看法,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必须精通各种知识,(知识是形成创新意识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且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首先引用某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再摆出典型的创造性明星的事例。
(四)课堂自由发言。
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全都不止一个吗?
(学生发言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行。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表达自己的创新性的生活认识或创新性的表达自己的生活认识。)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在语句积累本上)
根深蒂固 要素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无成 创意 素材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灵感 推敲 锲而不舍
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课文论证中应用的事实论据,把这些论据的共同点讲给家长听,以“也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或“再说‘事物的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为题,写一段文字。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原文阅读
问题:
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它图形不同。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答A也是可以的。因为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惟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组合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