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学霸的学习方法
在美国知识分享网站Quora上,有个人提了个问题,到底那些学霸们都是怎样学习的啊,为什么效率那么高看起来那么轻松?
同学们都知道美国的院校是宽进严出,这就意味着你在美国的日子也不会很轻松的度过,很多中国的学生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美国的学习并不比中国轻松多少,想要在美国拿到你想要的毕业证,需要你也不间断的将自己磨练成学霸。但是中国人得学霸那套路可能在美国的院校有些行不通,毕竟中国的应试教育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来学习一下名校学霸的学习方法,学霸学习方法如下:
学霸的学习方法
哈佛学生
大家都说文科阅读课只有大一新生才会一个字一个字地看阅读。稍微有点经验之后,大家都发现读完了就忘,真到要用的时候,比如要写论文和考试了,读过跟没读过一样,关于这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怎么处理,就我观察有这么三种方法:
1.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一遍之后记笔记。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有一些课确实记了一百页左右的课堂笔记 + 阅读笔记,这样写论文的时候还蛮开心,因为有详细总结可以看。但期末考试一天考两门的时候就深深地觉得,当初这么啰嗦是怎么回事,根本看不完啊!有了这样的教训会把阅读笔记写的比较简洁,一般50页的阅读只写一段总结。
2.期末的时候靠学习小组,平时要有空就读读每段第一句话。
这应该是学校比较主流的。期末的时候大家会凑在一起,每个人负责一两个板块内容,最后编篡一本学习手册出来。一般挺有效的,跟自己做笔记没有很大区别。不过如果自己做笔记,同时期末的时候还参照别人的总结,就会觉得我知识掌握好扎实啊!(这样一种错觉)。
之所以是错觉,主要因为文史哲等课程成绩实在有点随机,除了英语写作极为优美、逻辑思维极其严密的人,一般来说论文以及期末考试的论文部分的打分跟学生在这门课上花的时间完全是no correlation (样本为身边抱怨的同学)。
3.只为写论文看阅读,考试就靠听教授和助教讲课。
虽然听起来有点偷懒,实际上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策略。如果期末考试之前,能把课堂笔记背的比较熟练、理解的比较透彻的话,就我大四下的经验来看,考试也不难……
以上经验基于我上的文学、历史、政治、哲学、以及部分非常文科的经济学得出。这样的课程一周阅读量可能在300~500页之间,如果按照精读+做笔记50页/小时的速度来说,考虑到paper/response paper/pset/wiki等等其它作业,是比较妨碍精彩大学生活的顺利开展的。
但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心理学以及某些经济学课程,阅读会简单很多,主要关注结论和实验方法部分,一堂课3~5篇左右的阅读量一下就看完了。
康奈尔学生
老实说我并没有什么一小时干掉几百页的速读技巧。恰恰相反,如果有一项阅读的技艺是我的教授不约而同地强调并试图训练的,那么它是SLOW READING。
这周一政治课上教授恰好让我们读一段文本,是尼采谈SLOW READING:
For this very reason it(philology) is the highest attraction and incitement in an age of "work"- that is to say, of haste, of unseemly and immoderate hurry- scurry, which is intent upon "getting things done" at once, even every book, whether old or new.
尼采厌恶的阅读方式正是现代的读者的读书方式:囫囵吞枣,匆匆忙忙,满脑子想的都是“赶紧读完”,恨不得一路狂飙到最后一页。
应该怎么读?
slowly, profoundly, attentively, prudently, with inner thoughts, with the mental doors ajar, with delicate fingers and eyes.
我古典学教授让我read between the lines. 另一门政治理论课,教授要求我们读第二遍、第三遍,还要写reading report, 梳理和评判作者的论证;哲学课上教授会一段一段、甚至是一句一句地讲解。如果说他们教我了一种阅读方法,唯一的一种能读好书的方法,那就是slow reading.
我不是未曾囫囵吞枣地读、挑每段第一句话读、就着sparknote读。那都是平时没好好看书考试前抱佛脚的方法,糊弄老师糊弄自己的方法。要是说这么读书我学到了什么完全就是自欺欺人。是的,什么也没有,哪怕我拿了A,哪怕我考了全班前几。现在想起来都十分懊恼。
读书不是为了在工作表上画个勾,而是因为他们是有益的,因为它们是人类文明上最聪明的一些人的创作,因为它们能帮我变成一个更好的人。Slow reading本质上不过是对文本的尊重。而这些经典文本值得我尊重地对待。
糊弄着把reading翻完,浪费掉难得的与伟大作品交流的机会,就为了省出时间去做一些不知有没有意义的活动,去network、去social、去把自己投入人群里,投入那些琐碎而无意义的交谈,一晚上说的话还没有一页理想国上的真理多,我并不觉得这很明智。
耶鲁学生
第一,对于文史类,我的建议是大信息筛选+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比如直接在HALL里面)。
美国的历史类文集都有一个特点,如果在美国上过AP课程的都知道,美国历史这门AP课程从来就是一个坑——因为信息饱和度太大,且完全没有章法,大量的原文引述。而实际上美国大部分历史类书籍,甚至包括政论书籍都有大量的”原资料“引述,甚至有些无脑引用。
虽然这类书籍做参照资料相对不错,但是对于”票友型“的人来说,实际上是个灾难。而我个人经验就是用筛选有用信息的方法来做初次阅读,包括国内理工科出身的历史爱好者都喜欢这样,直接筛选”最主要信息“,所有的叙述性东西跳过,直接摘取”干货“。然后呢,如何把这段历史补充的有血有肉,不要单纯靠阅读来完成,而是尽可能去靠”讨论“来完成。
第二,理工科教材。对于广大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比较重要,个人的建议是:
先找结论性的东西,再来返还到过程之中。因为凡是比较好的大学,无论国内外,老师上课都有个特点——那就是一节课的信息量非常得大。基础课都还好,专业课尤其如此。虽说未必他们都是PPT一路按着走,但是一节课几十个知识点的授课量还是很常见的。
所以说,即使你课前做过预习,其实你的消化速度恐怕仍然会根本上节奏,我的建议是,先理解结论性的东西,因为这些是点,容易抓住,其次在返还到过程中去,再去形成知识面。那么这个“返还”的过程就是自习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
第三,数学,哲学类,和基础科学类。
这一块,我个人的建议是:精读,但是分块状规划,不求一次吞下,分开读完。但是也不要随手拿起来就读,放下来就睡。建议是完整看完“一节”作为基本的阅读单元。并且同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自习补充性资料和前沿资料,以及“思考”。
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其信息量大,跨度大,而且需要大量的思维工作,你才能真正读进去。过于零碎的阅读,你很难将一个问题系统化的理解;但是过于大量的阅读,你会感到工作量大,苦闷,兴趣降低。
第四,关于“快消息”类,诸如时政话题,新闻等等。
这个我个人建议,只需要读一下主要的信息点就够了,这个没什么好说了。主要是,注意有一些独立思考的态度,以及“求实”的态度,不要什么捕风捉影的时期都去跟风,也不要将一些未经证实的东西拿来当“事实”处理。
第五,关于半专业半兴趣类的书籍,经济类,以及军事类。
实际上经济和军事都是相当专业的领域。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受众异常之广泛,票友众多,所以我们把他拿出来单独说一下。这个我的建议还是依照兴趣为主,以看书,看资料为基本,因为这两个领域虽然玩票居多,但是涉及到的东西非常之广,所以基本的知识积累是需要。其次,在提高方面,我个人还是觉得应该以交流为主。。
总之呢,阅读重要的注意三个东西,一个是信息的量,一个是信息的消化能力,以及信息的排列特性。根据阅读的读物和自己的情况来,从这三个角度来取得一个平衡,这样有利于阅读。
高效学习方法,CPA适用
学习能力决定学习成绩
之前我们说过:
学霸=半毛智商+3毛学习态度+3毛学习方法+2毛努力+1毛半心理素质
好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才是决定我们学习成绩最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规范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
实践证明:一个行为持续3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超过100天就可以形成习惯。所以,我们要向清华、北大学霸们学习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养成!
学习能力的三要素又可分为八大学习环节,即学习管理八环节:
1.计划管理;2.预习管理;
3.听课管理;4.复习管理;
5.作业管理;6.错题管理;
7.难题管理;8.考试管理。
掌握好八个环节,碾压学霸
一、计划管理——有规律
1、长计划,短安排。
在制定一个相对较长期目标的同时,一定要制定一个短期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要切合自己的实际,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达到了一个目标后,再制定下一个目标,确保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实现。
2、挤时间,讲效率。
重要的是进行时间上的通盘计划,制定较为详细的学习时间安排计划表,时间要充分利用,合理安排,严格遵守,坚持下去,形成习惯。计划表要按照时间和内容顺序,把下班回家后自己的吃饭、休息、学习时间安排一下,学习时间以45分钟为一节,中间休息10分钟。
二、预习管理——争主动
1、读:
每科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读教材,对不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是你听网课要重点听的内容。预习的目的是要形成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当你的问题在脑中形成后,第二天听网课就会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这个地方。所以,发现不明白之处你要写在预习本上。——建立预习本
2、写:
预习时将模糊的、有障碍的、思维上的断点(不明白之处)书写下来。——读写同步走
3、练:
预习的最高层次是练习,预习要体现在练习上,就是做课后能体现双基要求的练习题1到2道。做题时若你会做了,说明你的自学能力在提高,若不会做,没关系,很正常,因为老师没讲。
三、听课管理——重效益
听网课必须做到跟老师,抓重点,当节课懂。
听课时要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不预习跟不上。跟老师的目的是抓重点,抓公共重点,如:定理、公式、单词、句型…… 更重要的是抓自己个性化的重点,抓自己预习中不懂之处。事实证明:不预习当堂懂的在50%-60%左右,而预习后懂的则能在80%-90%左右。当堂没听懂的知识当堂问懂、研究懂。——建立听课笔记本
四、复习管理——讲方法
有效复习的核心是做到五个字:想、查、看、写、说。
1、想:
即回想,回忆,是闭着眼睛想,在大脑中放电影。学生课后最需要做的就是是回想。此过程非常重要,几乎所有清华生、北大生、高考状元都是这样做的。考生应在每天晚上临睡前安排一定时间回想。
2、查:
回想是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最有效的复习方法,也是查漏补缺的最好方法。回想时,有些会非常清楚地想出来,有些则模糊,甚至一点也想不起来。能想起来的,说明你已经很好地复习了一遍。通过这样间隔性的2-3遍,几乎终生不忘。而模糊和完全想不起来的就是漏缺部分,需要从头再学。
3、看:
即看教材,看听课笔记。既要有面,更要有点。这个点,既包括课程内容上的重点,也包括回忆的时候没有想起来、较模糊的“漏缺”点。
4、写:
随时记下重难点、漏缺点。一定要在笔记中把它详细整理,并做上记号,以便总复习的时候,注意复习这部分内容。——建立复习本
5、说:
就是复述。如:每天都复述一下自己学过的知识,每周末复述一下自己一周内学过的知识。听明白不是真的明白,说明白才是真的明白。坚持2~3个月就会记忆力好,概括能力、领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写作能力突飞猛进。——此法用于预习和复习
五、作业管理——要自律
1、不计时不作业:限时做题,记录时间,无关的事什么也不做。
2、不复习不作题:先复习所学的内容,然后做题。
3、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先放过,后攻坚。
4、不小结不作业:写完作业后,告诉自己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5、独立做题忌抄袭(未做完查看答案)。
六、错题管理——常反思
有了错题本和难题本就叫会考试,目的是为以后复习使用。错题和难题反映着许多知识点的联结,掌握了错题和难题就等于把高分拿在手。
建立错题本和难题本可用16K的横格本,每页上下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原题;
第二部分是错因;
第三部分是改正确与举一反三:正确即写出正确答案,过了一个月复习时,搭眼一看还不会,就问自己:怎么还不会?就要进一步查找原因,这时举一反三,将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或习题联系起来,写下来。
第四部分是归纳提醒:写出错题错在什么地方,如:错在哪方面,则提醒自己这部分掌握不好,重新自学或请教老师和考友。
第五部分是复习次数:每隔一段时间要复习一次,怎么复习?盖住原题自己用脑子想。——此法比较适用于理科
七、难题管理——会溯源
一般来说,难题之难多半在于题目所涉知识点众多,知识点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思维(及方法运用)跳跃性大、逻辑性强,因此,对于难题,建议用溯源的方法整理。
一是查清楚题目所需知识清单,同步辨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是复原自己考试时的思维路径,查“堵”点、“歧”点;
三是借助参考答案探究自身存在的盲点疑点甚至是漏点。之后,同样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与检查一次。
八、考试管理——抓重点
用一张丢分统计表管理。
按科目分为单选择、多选、计算、综合……。错了、丢了多少分,用统计表说话,这样,就能明白哪些是审题出了偏差,哪些是运算出了错误,是什么知识点有问题,哪方面需改进和提高。用纸把错题抄下来,每隔20天再做一遍,尤其是在考试前可找出考点。——考前拿出专门时间做错题难题本上的题
最后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是“学霸”,如果想要成为学霸,要记住:最笨的努力,就是没有效率的勤奋,你的目标应该是找对方法,富有成效。
方法比努力更重要,技巧比汗水更高效!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自然更轻松,学习自然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