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指导>

《悯农》语文优秀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2)

炎婷分享

  《悯农》优秀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1.会认“农、午、汗、粒、辛”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学会珍惜粮食。

  教学重点:1.会认5个字。

  2.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1课时

  授课时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看古诗中的图片,教师描述:唐朝有一位诗人叫李绅,他也是朝廷的一个大官。有一年夏天,他来到郊外的农村,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田间干活,不由得吟诵到:(教师范读古诗)

  2.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悯农》。板书课题,认识生字“农”,强调读准后鼻音。齐读课题。

  二、认读生字,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互相读一读生字,正音。

  3.多种形式的读生字卡片,检查认读。

  4.再读古诗,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诵读感悟

  1.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到田间去看一看。(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3.现在,你和诗人就在田间,你想对这位老农说些什么?

  (让学生跟随诗人一起去看看、想想,就能很快理解诗句的意思,读出的诗句也很有感情了)

  4.是啊,这么炎热的夏天,老农还在锄禾,他身上的汗珠直往下滴,滴落在禾苗下的土地里,多么辛苦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5.我们吃的米、面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三、四行诗。指名回答。

  6.是啊,我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

  (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农民种田时的情景,让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诵读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诵读比赛,还可以配上动作,每组推荐一名代表。

  1.分小组演读。

  2.小组代表展示。

  3.师生评议。

  4.(出示图片)很多同学都已经会背了,愿意一起来背一背吗?(全班齐背)

  四、课外延伸

  读一读,背一背。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栗,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古诗诵读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优秀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及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初读古诗: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检查读。(小组合作)

  2、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质疑。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三、品析体会:

  过渡:古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富有想象的人能从中读出各种画面,那么,透过这首诗中屈指可数的20个字,你又读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1、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2、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议议: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读出悲愤与同情)

  (6)体会:从这首诗中,你又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四、对比感悟:

  1、对比读。

  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

  五、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六、课堂检测: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 )  拉( )  一颗( )  夫( )  粒( )  一棵( )

  2、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忙碌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悲愤、同情)

  《悯农》教学反思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在生活中存在着挑食和浪费粮食的现象,所以我设计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难点是让学生树立珍惜粮食,从小就养成不挑食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

  在讲解这首古诗前,我还补充了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旨在使学生们通过这首古诗理解古代徭役的繁重和农民生活的艰辛。由这首诗导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我注重了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并让学生们试着想象在酷热的夏天的中午,在农田里辛勤劳作的场景,并由此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虽然能感受到那种炎热,但却很难体会到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那怎样使学生说树立珍惜粮食的意识呢?这个瞬间我有点不知所措,不知该从那说下去。毕竟现在的物质生活很充裕,刻意地要这些幼小的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我又觉得太过残酷。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只是举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个例子,比如生日宴会等让学生们讨论。

  不知道这节课有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上烙印,也不知道在他们内心深处有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一定能够体会并理解父母的辛苦,也一定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吧!


看了“《悯农》语文优秀教案设计”的还看了:

1.语文《客至》优秀教案设计

2.《落花生》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3.初中语文《春》优秀教案设计

4.一年级语文四季优秀教案设计

5.初中语文《猫》教案

157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