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培养方法有哪些
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此,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培养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培养方法
一、课题的缘起与提出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上语文课,要不要让学生预习,这在今天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问题。谁说不需要预习呢?恐怕很少。事实上,也真是大多数教师都在布置学生预习;学生也都知道上新课之前都要先预习一下。然而,很遗憾,我们中间很多人的做法恐怕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效果总不见佳,导致学生在预习时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存在种种问题:
1、“为何预习” ——老师布置比较随意,学生自觉预习的兴趣不高,敷衍了事
2、“预习什么” ——没有明确要求,学生不知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懵懵懂懂
3、“怎么预习” ——预习方法单一,只是简单地读读课文、生字,能力差异大
二、课题的设计与思路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的督促下长期坚持课前预习,并形成习惯。
2、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通过教师各种渠道的检查,学生真正做到会预习。
3、唤醒和增强教师对预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初步形成系统的预习特色。
(二)研究对象
我们从三年级三个班中选择1个为实验班进行课题研究。选取该班的语文老师为课题组成员。
(三)研究内容
1、预习兴趣的激发
2、预习方法的指导
3、预习实践的提升
4、预习评价的探索
(四)研究思路
1、用心营造氛围,创建良好研究背景
2、精心研究方案,打造班级预习特色
3、倾心躬身实践,构建预习方法体系
(1)制度化——定时开展研讨
(2)常态化——融入常规教学
三、课题的实施与指导
1、召开主题班会。
学期伊始,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向学生阐明我们实验的目的、意义、内容、实践方式方法,对学生提出一些必要的要求,鼓励他们争做研究标兵,努力完成任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力。
2、加强家校联系。
预习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教师的用心指导外,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家庭的协助和配合。因为预习方法步骤里有多项是需要家长的帮忙。老师要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预习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学生预习的目的方法步骤,指导家长做孩子学习的伙伴和导师,成为学生预习路上的引路人和督促者 。并给家长发一封信。
3、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中年级学生正处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发展阶段,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刚开始,教师要先和学生一起总结预习方法步骤,做为学生预习的“指南针”。各学段要求预习的方法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中年级预习方法步骤可以如下:1读三遍课文。2圈画出生字新词,用自己的方法了解字音,然后认读三遍,并请家人考考你。3想想生字的记法,找出形近字,说给家人听。4给生字找找朋友5根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这不仅使学生明确了预习的步骤,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而且也为教师省去许多引导时间,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4、开展预习活动的提升,增添预习动力
课外预习提升活动,是一个提供学生展示自我、获得成就体验的舞台。因此,为了增长孩子们预习的兴趣,我们努力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升孩子们预习的成果:
“讲”即讲述,课堂上,有计划地让学生讲讲自己在预习中所搜集到故事、资料、心得体会等。或者邀请优秀学生讲讲自己的预习方法,以此为交流平台吸引孩子们参与。
“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预习单、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让孩子们在展评中获得预习所带来的成就感。让孩子们在你追我赶中体验拥有知识的快乐。
“赛”即竞赛,采用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等形式开展。
“合”就是利用家长开展亲子预习活动,评出“优秀家长”。
5、预习督促与检测
光布置任务,没有严格的督促与检测,对于缺乏自觉性的学生来产,预习只是徒劳。对于教师来说,也没有第一手资料。这种情况下的课题研究就是失去控制的研究,是失败的研究。因此,我们注重对学生预习结果的监督与检测。
(1)教师检查。
一是平时自由实行个别检查。比如,课余时间到学生中找个别同学谈谈话、翻翻书、看看他的笔记等,了解他的预习情况,同时从侧面打听一下其他同学的预习情况,并顺便给其鼓励与纠正。
二是课堂检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词语、句子和问题的交流探讨,折射出学生的预习效果。师生双边活动和谐流畅,教师只对某些重点、难点加以适当讲解,教学目标就能顺利完成。简单地说,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便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梳理与总结,这充分体现出预习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三是不定期的调查检测。为了对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得更为透彻,我们还采用不定期的预习调查检测。检查的内容为前一日布置的课文预习情况。检查的时间一般定在早读课上进行。检查的方式由教师和记录员同时逐个进行。
(2)学生互评。是指发挥班级小干部,或者小组长的作用,要求以浏览形式检查组内成员预习情况,及时作出评价并向老师汇报。检查内容与老师检查的内容一致,且要督促完成情况不好的同学及时补充完善。
(3)家长监督。口头预习作业的完成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即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在家长处过关,并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给家长听一听等。比如古诗词背诵、阅读课外书等非书面预习,也要求家长做好督促。请家长签名报告孩子预习情况。这样的检查方式不可多用,偶尔为之。也可以选择有关内容请家长共同参与,比如资料的搜集等。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一)通读全文。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读课文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三是带着课后问题通读全文。
(二)读准字音,了解字词含义。
参照拼音,读准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对于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不明白字意的字,要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
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小学生,就是一些成年人也常用这种方法学习。
比如张海迪,她靠自学翻译出了《海边诊所》这本书。这除了她具有惊人的毅力和勤奋的精神以外,还和她使用工具书有很大关系。她就是靠着工具书,一个字一个字的扫除翻译上的障碍,最终完成全书的。由此可见,查阅工具书在预习上或在学习上,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朗读
反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文章告诉我们的内容;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四)摘抄
可以把自己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在对课文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思考一下,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及时记录下来。预习时还需要多用心分析,找出疑问,可以记在预习笔记上,这样才能在上课时带着疑问听讲,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综上所述,读(看)课文、自学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而“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便是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步骤。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杨再隋教授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所以这一习惯更应重视、培养和推广。
猜你喜欢:
2.小学预习习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