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课前预习>

人教版初中第六册语文预习提纲

素雯分享

  人教版初中第六册语文主要学习什么?同学们不妨提前预习一下,掌握一下重点难点。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初中第六册语文预习提纲,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教版初中第六册语文预习提纲一

  教学目的把握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把胜利和希望的消息传播,体味诗的语言简力。

  教学过程一、预习

  1.祈愿(qi3)灼痛(Zhuo2)街衢(qu2)篱笆(li2ba)鸡埘(Shi2)

  污秽(hui4)鼾(han1)渗合(shen1)叩(kou4)虔诚(qian2)

  2.解释下列词语:

  (1)祈愿:请求、希望。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汹涌澎湃、波涛汹涌。

  (3)灼痛:像火烫着一样的疼痛。

  (4)街衢:宽阔的街道。衢:大路。

  (5)鸡埘:鸡窝。

  (6)污秽:肮脏。

  (7)殷勤:热情而周到。

  (8)清道夫:旧社会称打扫街道的工人。

  (9)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1O)慈惠:和善而给予好处。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刚出生就因“克父母”而被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寄养。这使他从小同情农民。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广泛接触了哲学和文学,尤其爱好诗歌。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活动。同年七月被捕入狱。1933年在狱中第一次用艾青笔名写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誉满诗坛。出狱后第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抒发了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挚同情。1941年赴延安。11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多次被毛主席召见,约谈文艺问题。后到延安鲁艺文学艺术学院任教,兼《诗刊》(延安版)主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诗人在思想上和风格上都有明显变化。1945年入党。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解放后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副主编。代表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宝石的红星》;诗集:《欢呼集》、《春天》、《艾青诗选》;诗论集《诗论》、《新文艺论集》等。

  诗人以象征主义创作了本诗1948年由上海文化供应社出版。艾青说过:“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相互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

  (艾青《诗论》第20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导语。

  黎明、是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萌芽。,这自然界的平凡现象,平时有多少人注意过它?又有谁能用自己的生命去体现、体验那每一个蓬勃而出的黎明呢?本诗的作者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胜利、希望的信息。满怀热忱地“寄寓黎明”深情呼唤。请注意理解是:“黎明”要求诗人替它而不是“黎明”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我们还当注意到黎明到来这一自然现象是不可抗拒的,而本诗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人们它的到来,其意义又当怎么理解?请朗读这首诗。

  三、正课——

  1.朗读诗歌。(或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或同学朗诵或齐读)注意读出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节奏,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朗读。举例: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3.本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歌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对象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节到第六节。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们带去它即将到来的消息。

  第二段:第七节到第二十八节。

  这一段写黎明让诗人告诉所有的还在黑暗里的苦难的奋斗的人们做好一切准备,迎接它的到来。

  第三段:第二十九节到完。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类宣告:黑夜即将结束,曙光已在前头。

  4.朗读第一段,想想为什么黎明要求诗人而不是自己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

  朗读、思考、议论。

  明确:艾青是从绘画转向写诗的,他的诗歌创作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很大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感知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基本方式: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感觉印象,并将之清新而明晰地再现为视觉现象。他的诗情、诗思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被丰富敏锐的生活感受所充实。

  明确:黎明、毕竟是自然界的一种平凡现象,如直接由它向人们发出通知,显得抽象且不易被人们所接受。改用诗人来转达它的通知,此时的诗人在人们心中已有了较大影响,通知由诗人转达无疑会更具体更易被人们接纳。大大增强了本诗的战斗性。

  5.提问:这一段和全诗一样采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文学创作中,以“我”的身份或角度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抒发情感为第一人称写法。“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虚构人物并在抒情性文艺作品中最为常见。增强诗的真实感。让读者在倾听黎明对诗人的要求中接受了黎明的通知,同时藉此提高了诗的战斗性。

  四、小结

  诗歌一开头,就用第一人称“我”,明白地向诗人提出要求,通知人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并明确地表明“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这一写法贯串全诗,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247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