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课前预习>

初二的语文上册课芦花荡预习资料

素雯分享

  芦花荡是初二语文第二课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呢?同学们可以提前预习一下。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初二的语文上册课芦花荡预习资料,希望对您有用。

  初二的语文上册课芦花荡预习资料第一部分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3、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把握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2、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下,赏析文章的美。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

  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小说充溢着浓厚的传奇色彩。已经六十多岁,本应安享天伦之乐的老人,多次穿过封锁线,护送干部,为淀里的同志送去柴米油盐、军用粮草,而且从不带一只枪,却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干瘦如鱼鹰,但精神矍铄,他赤手空拳,却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消灭了十几个鬼子,在这种浓厚的传奇色彩中,老人丰富而鲜明的个性得以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 走近作者: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 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初二的语文上册课芦花荡预习资料第二部分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提防( ) 疟子( ) 寒噤( ) 蹿( ) ....

  仄歪( ) 飒飒( ) 吆喝( ) ...

  2、查阅有关孙犁的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二、学习研讨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感受人和事。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感?请自由细读文章,把自己对人对事情的感受写出来。

  人物: 事件:

  情感: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找出来分析 。

  4、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6、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进行品味,然后再仿照它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7、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三、拓展学习

  8、有人认为文章中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时大意,以致使大菱受伤,这样写不符合英雄的性格和行为,是文中的一处败笔,你认为呢?

  四、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教师寄语:勤奋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实际行动。

  初二的语文上册课芦花荡预习资料第三部分

  一.作者简介

  孙犁,中国现代小说家、河北安平人,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语言风格: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称。

  二.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心情,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三.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四.情节结构:一(1~8)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 ;--为下文作铺垫(序幕) 二(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 (9~19)开端 --护送 (20~54)发展 --受伤(55~63)高潮和结局 --复仇

  本文写了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老头子。"老头子"的身份是--交通员

  次要人物是--大菱和二菱。她们的身份是--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

  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1.头一天夜里, 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2.第二天中午,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

  五.思考讨论: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1).过于自信和自尊 如: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3.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4.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5.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股掌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 该怎样理解?("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确实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有过头的意思。大菱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具体表现:过于自信: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尊: 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2).爱憎分明 如: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有高涨的爱国热情 如: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4).智勇双全 如: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老当益壮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环境描写:例子:1、 P.10第1段2、P.10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3、P.12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4、P.15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5、P.17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6、P.18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哪些内容证明老头子的话并非虚言,确实有一套"水上的能耐"?

  1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2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3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89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