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怎么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看看这8大策略

惠敏分享

  怎么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看看这8大策略

  新生入学,很多“新手”家长对于如何培养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困扰!为此,前两天佛山教育圈分别跟大家分享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所著《读懂孩子》一书中的教育经验和策略。

  然而,除了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们在校园学习中能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十分重要!针对该问题,今天,小编将继续为大家带来《读懂孩子》一书中关于孩子如何养成良好习惯的经验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家长。

  在《读懂孩子》书中,边玉芳指出,孩子在学习习惯中有以下六大规律

  规律一:

  好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

  一、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二、好习惯能解放大脑,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大脑更容易专注于某事,更能排除干扰。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当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比较容易进入学习和思考的状态。

  规律二:

  低年级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期

  孩子就如同一个上好的泥胚,可以塑造成各种各样的陶瓷。此时,良好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若不重视培养,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到达中高年级后难以纠正。因此,必须重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规律三:

  不同阶段,培养重点不同

  在小学不同阶段,基本学习习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低年级,孩子需要养成基础的、与学习有关的一些行为习惯,如认真听课、

  认真书写、独立完成作业等;在中高年级,孩子需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规律四:

  培养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过程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自我监督、管理意识较差,他们不能根据规则或者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孩子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的现象。

  在这过程中,家长需要不厌其烦地履行监督职责,反复提醒,当孩子出现坏习惯时需及时指出来、告诉孩子,与孩子一起巩固良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

  规律五:

  孩子模仿能力强,警惕学到坏习惯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且喜欢模仿,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行为。孩子会向好榜样学习,也会模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所以,家长针对这一特点要运用得当,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规律六:

  纠正坏习惯更费劲

  俗话说:“学好要三年,学坏只需三天”。无论是坏习惯还是好习惯,都是孩子固定的一些行为方式。打破这些已经“自动化”的固定行为方式,如同把一颗已经生根发芽的小苗连根拔起。因此,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减少纠正坏习惯的需求。

  了解了孩子的学习习惯规律后,针对上述规律,边玉芳提出了以下八个教育策略

  策略一:

  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将受益终生。没有养成好习惯的孩子,便意味着他已经养成不良习惯,以后想消除不良习惯,再形成好习惯,将需要更长的时间、花费更大的精力。另外,家长还需持之以恒,将孩子的好习惯培养坚持到底。

  策略二:

  了解孩子所养成学习习惯的要求

  不同的学习习惯涉及的要求不同。在教育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前,必须了解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以及具体的行为要求。那么,小学各阶段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有那些呢?一起来看看

  策略三:

  让孩子了解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孩子对基本学习习惯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价值。若能让孩子亲身体会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便能很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策略四:

  与孩子制定详细计划

  与孩子一起商量具体的规则,解释清楚具体的规定,制定一个有吸引力、约束力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

  策略五:

  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利用直观、形象的榜样作用,以榜样人物的良好学习习惯、优异成绩等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榜样可以来自多方面,包括教材、课外书、班级活动中的素材、身边随时发生的事件等。

  策略六:

  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对每一种习惯都提出明、具体的要求,让孩子清楚明白习惯的具体内容。在训练孩子的行为前,配以讲解和示范,并在必要时把具体动作或行为要求分解。尽量做到具体、明确、简单、容易操作,使孩子有法可循。最重要的一点是持之以恒。

  策略七: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具体表现

  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进行检查、评价,并告诉孩子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家长的评价要使孩子明白是他的什么行为受到了赏识和肯定。针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指出来,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对的,帮助孩子纠正。

  策略八:

  与老师沟通,配合学校教育

  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表现有时差异很大,多与老师沟通能便于双方知道孩子的具体情况。同时家长需要了解老师的安排与要求,使家庭教育配合,形成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级新生如何适应入学?这6大成长规律5个养育策略家长不可不知!

  新生入学,很多“新手”家长对于如何培养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困扰!为此,前两天佛山教育圈分别跟大家分享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所著《读懂孩子》一书中的教育经验和策略。

  然而,除了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们在校园学习中能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十分重要!针对该问题,今天,小编将继续为大家带来《读懂孩子》一书中关于孩子如何养成良好习惯的经验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家长。

  在《读懂孩子》书中,边玉芳指出,孩子在学习习惯中有以下六大规律

  规律一:

  好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

  一、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二、好习惯能解放大脑,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大脑更容易专注于某事,更能排除干扰。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当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比较容易进入学习和思考的状态。

  规律二:

  低年级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期

  孩子就如同一个上好的泥胚,可以塑造成各种各样的陶瓷。此时,良好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若不重视培养,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到达中高年级后难以纠正。因此,必须重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规律三:

  不同阶段,培养重点不同

  在小学不同阶段,基本学习习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低年级,孩子需要养成基础的、与学习有关的一些行为习惯,如认真听课、

  认真书写、独立完成作业等;在中高年级,孩子需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规律四:

  培养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过程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自我监督、管理意识较差,他们不能根据规则或者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孩子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的现象。

  在这过程中,家长需要不厌其烦地履行监督职责,反复提醒,当孩子出现坏习惯时需及时指出来、告诉孩子,与孩子一起巩固良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

  规律五:

  孩子模仿能力强,警惕学到坏习惯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且喜欢模仿,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行为。孩子会向好榜样学习,也会模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所以,家长针对这一特点要运用得当,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规律六:

  纠正坏习惯更费劲

  俗话说:“学好要三年,学坏只需三天”。无论是坏习惯还是好习惯,都是孩子固定的一些行为方式。打破这些已经“自动化”的固定行为方式,如同把一颗已经生根发芽的小苗连根拔起。因此,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减少纠正坏习惯的需求。

  了解了孩子的学习习惯规律后,针对上述规律,边玉芳提出了以下八个教育策略

  策略一:

  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将受益终生。没有养成好习惯的孩子,便意味着他已经养成不良习惯,以后想消除不良习惯,再形成好习惯,将需要更长的时间、花费更大的精力。另外,家长还需持之以恒,将孩子的好习惯培养坚持到底。

  策略二:

  了解孩子所养成学习习惯的要求

  不同的学习习惯涉及的要求不同。在教育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前,必须了解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以及具体的行为要求。那么,小学各阶段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有那些呢?一起来看看

  策略三:

  让孩子了解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孩子对基本学习习惯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价值。若能让孩子亲身体会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便能很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策略四:

  与孩子制定详细计划

  与孩子一起商量具体的规则,解释清楚具体的规定,制定一个有吸引力、约束力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

  策略五:

  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利用直观、形象的榜样作用,以榜样人物的良好学习习惯、优异成绩等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榜样可以来自多方面,包括教材、课外书、班级活动中的素材、身边随时发生的事件等。

  策略六:

  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对每一种习惯都提出明、具体的要求,让孩子清楚明白习惯的具体内容。在训练孩子的行为前,配以讲解和示范,并在必要时把具体动作或行为要求分解。尽量做到具体、明确、简单、容易操作,使孩子有法可循。最重要的一点是持之以恒。

  策略七: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具体表现

  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进行检查、评价,并告诉孩子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家长的评价要使孩子明白是他的什么行为受到了赏识和肯定。针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指出来,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对的,帮助孩子纠正。

  策略八:

  与老师今天,针对家长们更为关心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到一年级”这一阶段的疑惑,佛山教育圈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首先,从幼儿园到一年级之间存在着重要的间隔期。这一阶段,家长们要善于指导和陪伴孩子度过“入学适应期”。

  “入学适应”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需要适应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与幼儿园不同,小学已经属于正式学习的阶段,“入学适应”情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孩子后续的学习与生活。良好的入学适应并非只有学习上的适应,还包含在行为、情绪、人际方面的适应以及对学校的态度。

  据北师大教授边玉芳在《读懂孩子》一书中介绍,一般来说,孩子的入学适应包括5个指标:

  在这5个指标当中,你的孩子是否成绩优良?这5个指标中蕴含了孩子哪些成长规律?让我们一起看看

  规律一:

  认知能力发展的限制

  一年级孩子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分心,注意力集中较短,一般为20分钟;

  同时,他们记得快,忘得也快,不适合记太复杂的、太长的内容。需要经常“温故而知新”。

  规律二:

  难以做到“自觉遵守纪律”

  一年级的孩子处于他律阶段,缺乏自我管理意识 ,不懂自我监督。在入学初期,孩子容易“不经意”违反纪律、给老师“捣乱”。对于这些“突发状况”,孩子并不是有意为之,只是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他们经常需要成人的监督个提醒。

  规律三:

  情绪外露,易受外界影响

  一年级的孩子情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包括学校的环境、班级氛围、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等。这时候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关注。

  规律四:

  自我为中心,易产生“小矛盾”

  一年级的孩子仍带有学前期的特点,仍生活在自己的生活“王国”,不太懂的换位思考。他们与同伴的关系简单、不稳定,以能否一起玩、别人是否顺从自己为衡量朋友的标准。因此,孩子可能会显得比较“自私”,容易推卸责任,同伴间“矛盾”常有发生,并且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

  规律五:

  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一年级的孩子信任老师,愿意服从老师的要求,积极性高,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的一个简单的表扬都可以让孩子很高兴,若没有点到孩子的名字,他们也会很失落。

  规律六:

  初次印象好,更易适应新学校

  孩子对学校的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如果在第一次接触校园时就发生了有趣之处,他很容易就对学校产生好感,更加容易适应新生活。反之,若第一次接触学校发现差异巨大,对学校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就会加大入学的难度。

  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后,针对这些规律,边玉芳作出以下五个教育策略

  策略一:

  帮孩子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多跟孩子介绍上学的好处,让孩子明白上学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给予孩子一些正面的鼓励。不要一味的提自己的要求,否则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没上学就已经讨厌上学。

  策略二:

  为孩子做好入学的各项准备

  入学前,带孩子参观将要就读的小学,熟悉校园环境,有助于减少孩子在上学第一天的焦虑和紧张感。

  入学前,带孩子购买学习用品,购买过程中适当听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可以独立做一些事情了。同时还可以告诉孩子在学校需要做的事,包括上课和写作业等。

  策略三:

  从实际出发,不能过高要求

  多鼓励,少训斥。写作业时,坐姿要端正,时间不能太长,中间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孩子放松一下。给孩子讲解时尽量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手段。不但能帮助孩子理解,还能加深印象。

  策略四:

  多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适应情况

  不应把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在学校适应好坏的唯一标准。家长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知识以外,还应该多关心他们情绪和与同学的相处情况。

  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从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入学情况,同时家长需要经常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通过观察孩子对上学的反应和做作业的表现等来评估孩子对学校的适应情况。例如,孩子喜欢上学,说明入学适应良好;孩子不能很好的按要求完成作业,表示孩子可能不适应老师的课堂节奏。

  策略五:

  帮助孩子喜欢上上学

  入学初期,多和孩子沟通,与孩子分享学校里的快乐时刻,让孩子逐渐喜欢上学。帮助孩子交朋友,家长鼓励孩子多说,敢于与同学交流。孩子天性喜欢玩耍,让孩子多与其他同学一起玩游戏、聊天,多参加集体活动。通,配合学校教育

  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表现有时差异很大,多与老师沟通能便于双方知道孩子的具体情况。同时家长需要了解老师的安排与要求,使家庭教育配合,形成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5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