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学习方法经验分享
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韩愈强调一个人要着力于业精、行成,即在学业上做到精,在品德上要做到成。怎样才能做到精与成呢?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说,要想使学业精益求精,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勤学,否则懒惰贪玩,终至学业荒废。要想使品德上有所成就,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否则放荡成性,随波逐流,必须品德堕落。这确实是千古名言,不易之真理。总之,他强调无论是进德还是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这里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子勤(多咀嚼、多思考),日以继夜地学习。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如他所说: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他一方面强调博学,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另一方面又要求精约,提出提其要,钩其玄。这就是说,学习时要把握住要点,探索其精微之处,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他一方面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反对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另一方面又要求学习时沉浸醲郁,含英咀华,深入钻研并沉醉于古籍之中,细细体味其精华。
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而要学习其思想、方法,要活学。如果只会背诵,模仿古圣贤人的陈词滥调,那么到头来只不过是一个剽贼罢了。降而不能乃剽贼。他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他反对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他主张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闳其中而肆其外。他说: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韩愈在文学上的较深造诣,能够造语生新,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就在于他能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在于他深入思考: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
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玄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意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心惟其义等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见解,可以做为我们进学的参考。
关于韩愈的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