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学习经验>

教育心理学如何知识学习过程

欣怡分享

  教育心理学如何知识学习过程?更多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学习

  一、知识的类型

  (一)知识的含义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

  (二)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活动的对象的反映。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理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命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三)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由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知识可以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具体知识是对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抽象知识是对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

  (四)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所谓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

  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是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2.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又称判断学习)指学习dj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问的关系。学习命题,必先获得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这主要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一、知识直观

  (一)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指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模象直观

  模象直观指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二)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知识概括

  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一)知识概括的类型

  1.感性概括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2.理性概括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三节 错误观念

  一、什么是错误观念

  错误观念即是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认知体系.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主要有以下性质:

  (1)广泛性。(2)自发性。(3)顽固性。(4)隐蔽性。

  传统的只注重传授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很难改变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寻求有针对性的错误观念转变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

  Posner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转变模型,阐述了观念转变的4个条件:

  (1)对现有观念的不满;

  (2)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3)新观念的合理性;

  (4)新观念的有效性。

  三、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

  1.创设开放、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3.引发认知冲突;

  4.鼓励学生交流。

  第四节 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个子系统。

  (一)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以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瞬时记忆的特点是:(1)信息贮存时问极短;(2)贮存的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3)信息保持的容量较大。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中问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另一个是工作记忆。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问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l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容量没有限度。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一)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的,呈负加速型。

  (二)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最后消失的结果。

  2.干扰说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即某一信息之所以不能提取,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出现暂时抑制,一旦抑制被解除,记忆也就可以得到恢复。

  干扰说认为遗忘的抑制现象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同化说

  奥苏贝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在有意义学习中,新旧知识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建立非人为的、实质的联系。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人们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经过转换的较为一般性的观念结构。

  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性质和过程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努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在教育学考研中,学习的性质和过程是什么呢?三人行教育总结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性质和过程。

  (一)学习的性质

  一 学习的试误说

  1 桑代克三大学习律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S ——R 刺激反应

  2 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和实质

  问题,动机,试探,偶然成功,淘汰与选择,整和与协调。

  3 评价:作为一种早期的理论,武断的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人类的学习,后来受到许多理论家的反对。(其理论不具有迁移性质)

  二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 提出者 巴甫洛夫

  2 定义 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 )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 )。由于条件刺激(CS )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3 五条定律

  习得律,实验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三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1斯金纳

  2 操作活动的强化

  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3 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跟随在机体行为反应之后出现,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它的出现可以终止某种行为;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开,则会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某种行为反应之后,本来应继之而来的消极刺激被移走了,从而间接的使该行为得到了强化。

  四 顿悟说

  要点:1情景中所有刺激都是一个整体

  2 知觉的组织

  3 同化

  4 顿悟: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

  五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流程图

  (二)学习过程

  一 学习过程包括知识学习过程,技能学习过程,问题解决学习过程。

  二 知识学习

  1 概念

  所谓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追求符号的意义是知识学习区别于技能学习的根本标志。

  2 类型:表征概念和类型,知识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命题

  教育心理学知识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369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