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方法百科>产品使用方法>

乌梅的食用方法

朝燕分享

  乌梅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味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生津止渴。下面就一块来了解乌梅的食用方法,欢迎大家的阅读!

  乌梅的食用方法:

  凡肺虚久咳痰少者,可与罂粟壳、五味子、人参等配伍;凡大便下血乾,可与棉花、杭饼炭配伍;凡胃虚吐逆者,可与太子参、石斛、半夏、大枣配伍,以和胃止呕;凡蛔虫上窜胆道,腹痛难忍,呕吐厥逆者,可与细辛、干姜、黄连、川椒等同用。

  宜食:

  适宜虚热口渴,胃呆食少,胃酸缺乏(包括萎缩性胃炎胃酸过少者) ,消化不良,慢性痢疾肠炎之人食用;适宜孕妇妊娠恶阻者食用;适宜胆道蛔虫者食用。适宜夏季与砂糖煎水做成酸梅汤饮料以清凉解暑,生津止渴。《随息居饮食谱》:“梅,酸温,温胆生津,孕妇多嗜之。”《本草新编》:“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

  忌食:

  感冒发热,咳嗽多痰,胸膈痞闷之人忌食;菌痢、肠炎的初期忌食。妇女正常月经期以及怀孕妇人产前产后忌食之。

  1、乌梅丸(《伤寒论》),温脏安蛔,主治蛔厥证,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久痢,久泻等证。

  2、理中安蛔汤(《万病回春》),温中安蛔,治中阳不振,脾胃虚寒,便溏尿清,腹痛肠鸣,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缓,蛔虫从口中吐出,或由大便排出。

  3、连梅安蛔汤(《通俗伤寒论》),清热安蛔,治虫积腹痛,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则烦躁,厥逆,且有面赤,口燥,舌红,脉数身热等症。

  4、固肠丸(《证治准绳》),补益涩肠止泻。

  5、一服散(《世医得效方》),敛肺化痰止咳,主治肺虚久咳。

  6、玉泉丸(《沈氏尊生书》),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主治虚热烦咳,多饮,多尿,烦躁失眠等症。

  7、治疗尿血:乌梅烧存性 研末 醋糊丸 梧子大.每服四十丸 酒下.(《本草纲目》)

  8、治疗一切疮肉出: 乌梅烧为灰 杵末敷上 恶肉立尽.(《刘涓子鬼遗方》)

  9、治疗小儿头疮 积年不差:乌梅肉 烧灰细研 以生油调涂之.(《太平圣惠方》)

  乌梅丸

  功用:温脏驱蛔。主治:蛔虫所致各证,兼治久痢。本方是用于温脏驱蛔的之主方。虫得酸则伏,故用乌梅之酸以优蛔为主药。虫由湿生,故用黄连、黄柏之苦以除湿作为辅药。虫得辛则静,所以用蜀椒、细辛、干姜、桂枝、附子之辛来安蛔而温脏寒并作为兼制之药。另外,用人参补气,当归养血,并调和辛苦燥烈之性,是此作为引和之药。

  材料:乌梅肉30克,黄连78克,黄柏18克,细辛18克,干姜30克,蜀椒12克,桂枝18克,附子18克,人参18克,当归12克。

  点评:此为驱蛔虫之祖方。凡由于蛔虫所致各证,皆可用之,但要善于权变,灵活加减运用。另外,还可治疗久痢。

  乌梅胶囊

  功用:安蛔杀虫,解痉止痛,消炎排虫。主治:胆道蛔虫症。症见:上腹部阵发性钻顶样疼痛,恶心呕吐,呕出蛔虫或黄色苦水。伴体倦乏力,舌质红,脉弦紧。方中乌梅味酸能安蛔;川楝子、川椒苦辛杀虫,理气上痛;以黄连清热解毒,除湿,加生大黄通腑泻下,以排虫体;据药理研究证实,乌梅、川椒、川楝子有麻痹蛔虫,制其蠕动的作用。乌梅、大黄合用,能加强胆囊收缩功能,促进和增加胆汁分泌。黄连有较强的抗菌效果,能预防和治疗胆系感染。全方具有安蛔杀虫、解痉止痛、消炎排虫之功。

  材料:乌梅肉、川楝子各40克,川椒、黄连各20克,生大黄10克。

  点评:乌梅胶囊是在《金匮要略》乌梅丸基础上筛选药物,改变剂型制成的。前人认为:虫由湿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乌梅胶囊药源充足,服用方便,效果确切,无副作用,便于推广。

  乌梅汤

  第1步、到中药店买乌梅,洗净后在水中浸泡约30分钟。

  第2步、将乌梅和连带浸泡的水一起入锅煮,先用大火把水烧开,然后再用小火煮,看到乌梅的皮被煮成渣掉出来为止,全过程约30分钟(注意:可根据个人口味确定乌梅放入的量,喜欢酸的话可多放一点乌梅)。

  第3步、最后加入适量的冰糖或白糖。

    94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