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高考《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正式颁布

淑航分享

  在2017年里,高考的政策又有哪些新方案呢?了解高考的每一个改革,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高考的备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以供大家学习。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

  据了解,《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于7月8号正式颁布。

  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注:指全国卷,下同),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如下:

  1、高考命题杜绝繁难偏旧,基本以2013年的试题难度为标准;

  2、2016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也就是6月7、8两天将没有英语考试),但是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A等100分,B等85分,C等70分),学生可以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

  3、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

  4、除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以外,其它加分政策都将取消;

  5、志愿填报也有微调:考前填报,但从明年开始执行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可以同时报2个,第二志愿可以同时报3个。

  2017年英语分降语文分增,2016年,高考文史类、理工类总分均为750分。语文(文理同卷)180分,数学(文)150分,数学(理)150分,文科综合320分,理科综合320分。英语文理同卷,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英语满分100分。

  据了解,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数学学科要注重基本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和学习潜能的考查,强调通性通法,注意数学应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考试分值仍然为150分。

  英语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学科应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考试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

  这次改革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是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方式呈现,除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科外,其他学科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不参加高考的学生,不需要和其他学生学习、备考一样难度的教学内容。

  改革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是可选的,可以扬长避短,学习有兴趣和擅长的东西。
  此外,现行高考是将高一、高二学习的内容一直带到高三“算总账”,三年中各门考试科目一直处于备考过程,并且毕业时集中考6门,学生考试的门数多,强度大。改革后实现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可以分散备考的门数,缩短备考的持续时间,减轻心理压力。

  实行高考综合改革后,给高中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一些变化,主要是原来学生只能选择文综、理综,多数学校按文科班和理科班教学,现在学生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选择权进一步加大,学校按学生的选择实行走班教学。

  学校要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统筹确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数量,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

  各省(区、市)每年组织安排的考试要覆盖所有科目,满足不同学生选考的需要,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各省(区、市)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

  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

  《意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明确了每个方面的考察重点。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有要求的,如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等,这些要求比较抽象,难以直接把握。为此,《意见》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如思想品德方面,不仅要看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内容,还要看参加的次数、持续时间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是可以考察、可以比较的。

  关于材料使用问题,《意见》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可用于高校招生。高等学校要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高中教师不参与,有利于评价的公平公正。  高考改革:破一考定终身

  文理不再分科,打破一年一考,考试可以自选,综合素质招生,废除“自招联考”……相比往年“着重修正”的教育改革,2014年“37岁”的高考制度迎来“深度革命”,针对“一考定终身”“只见分不见人”“招生腐败”等积弊的改革开始“破冰”。

  记者获悉,高考改革年末还有四大动作:出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关意见;出台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意见;出台高校自主招生相关意见;出台规范高考加分的相关意见。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勾勒出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清晰轮廓。随后,上海、浙江两地率先试水高考综合改革:高考不分文理科,英语“一年两次考试,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

  高考自1977年恢复以来,成为国家选才的重要通道。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在2009年达到2145万人,2014年高考报名人数为939万人。然而,“文理分科”“一考定终身”等规定影响一些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

  英语考试首次打破“一考定终身”,彰显了此轮高考改革“啃硬骨头”的决心。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说,英语“一年两考”,有助于扭转以应试为主的传统思路,回归学习的本质。

  北京大学教授宋伟说,“文理不分科”将培养更多综合型学生,储备跨学科、具备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新型人才”。 

  根据沪浙高考改革方案,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上海考生要考语、数、外等13门“合格考”,再从地理、物理、化学等6门“等级考”中根据兴趣或特长自选3门,成绩计入高考;浙江考生必考的外语科目也可以从英语、日语、俄语等6门语言中选择,高中学业考试可以“7选3”计入高考成绩。此外,学生将建立“综合素质档案”,供招生学校参考。

  从统考“套餐”变成选考“自助餐”,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选择考试科目;而将“兴趣”“责任”等综合素质评价计入档案,则有利于破除“唯分数论”。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郭为禄说,教育不能“只见分不见人”,“唯分数论”就是用一个“总分”代替对学生方方面面的评价。虽然综合素质评价目前仅作为招生参考,却向学校和社会传递素质教育的明确导向。

  目前,教育部(微博)已明确足球特长可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四川将体质健康测试纳入综合评价,上海将思想品德、传统文化素养、创新精神等纳入综合评价等。

3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