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复习方法>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威敏分享

  复习总是少不了做练习的,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题有哪些呢?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供你参考。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题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题(马说)

  一、 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虽有名马(即使 ) 2.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 ..

  3.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

  5.其真无马邪(难道) 6.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 ..

  7.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方法) 8.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养) ....

  (同“才”才能 )

  二、 翻译句子(10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三、 按原文填空(10分)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四、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什么?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 有志可成万里驹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千里马只有靠伯乐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到是否正确?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么做?

  (1)这个道理今都是一样的。但是时代不同,人的观念也在改变,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要抢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增大成功的希望。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题(陋室铭)

  一、 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

  3.苔痕上阶绿(长上 ) 4.无丝竹之乱耳(指奏乐的声音) ...

  5.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

  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弹奏 ) ...

  9.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这 )(品德高尚) ...

  二、 翻译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三、 按原文填空(10分)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描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古贤自况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

  1.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什么人?全文紧扣那一句话来写?(2分)

  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全文紧扣“惟吾德馨”这一句话来写。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3分) 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2分)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4.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

  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3分) (1)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2)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雅生活情趣。

  5.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目的)?(2分)

  作者用古代名人的屋子与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高尚志趣,从而强调陋室不陋。

  6.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作用:突出陋室不陋,表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题(活板)

  一、 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混合 )(盖\蒙) 2.瞬息可就(完成) ...

  3.第二板已具(准备好) 4.更互用之(交替\轮流) ...

  5.则以纸帖之(用 )(动,用标签标注) 6.旋刻之(立刻) ..

  7.讫再火令药熔(终了,完毕) 8.持就火炀之(靠近)(烤 ) ...

  二、 翻译句子(10分)

  1.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印板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象磨刀石那样平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能完成。 3.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

  5.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们贮存起来。

  三、 按原文填空(8分)

  (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薄如钱唇 (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字平如砥 五

  (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 极为神速 (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 活

  四、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

  1.文章介绍活字的制板过程,是按的。

  2.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刻字 —— 制版 —— 排版 —— 印刷

  3.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1)_更互用之___________ (2)___每一字皆有数印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说出三种并说说其作用。(5分)

  _ A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 打比方 )

  作用:形象地说明了刻字的深度。

  B 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 打比方 )

  作用:形象的说明了活板字面平整的程度。

  C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列数字、作比较 )

  作用:突出了活板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印得越多越快。

  D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

  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 作比较 ) 作用:突出了胶泥所制印模的优越性。

  E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举例子、 列数字)

  作用:具体说明了字印数目是活的,突出了活板的“活”。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题(核舟记)

  一、 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依据)(象形:模拟) 2.尝贻余核舟一(尝:曾经)(贻:赠送) 3.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5.其人视端容寂(正 ) 6.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

  7.中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像)(清清楚楚)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长而窄) 10.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1.为宫室(为:做,这里指雕刻) 1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

  13.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 二、 翻译句子(20分)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苏、黄共阅一手卷。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

  9.嘻,技亦灵怪矣哉 嘻,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

  三、 按原文填空(10分)

  1.请把原文填写在第二段中的画线处(4分)

  1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2.写出文中描写苏东坡外形特征的句子(2分)

  峨冠而多髯

  3. 写出文中描写佛印外形特征的句子。(2分)

  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4.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第三段段文字的中心句。(2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四、内容理解(20分)

  1. 第二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船头(或舟首)__以__空间顺序_为说明顺序。语言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介绍的内容有_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第二段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列数字、作比较

  3.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4.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

  5. 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6.找出第四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的句子,这些句子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一个悠闲一个专注表现了一种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的“泛”。

    278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