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方法百科>读书技巧>

当代中国人怎样读书

虹静分享

  “读书”这个事情。读书这个事情大家都很熟悉,当代中国人怎样读书,每个人都应该在有生之年,好好读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当代中国人读书的方法。

  当代中国人不读书的原因

  一,巨大的生活压力。

  虽说我们的经济在迅猛发展,GDP在疯狂地飙升,但是最近几年来国人的精神上却出现了巨大的漏洞,频频爆出的道德下滑事件正好印证了这一反应。在谈了读书时,我们知道读书是必须得花时间的,而现代的中国人所面对的都是夜以继日的加班挣钱,哪来的时间读书。高昂的放假和物价,将空余时间挤压到了几乎为零的地步。就算是难得一个空闲的周末,大家也都是很情愿出去看看,而不愿躲在家里看看书的,比如说每到节假日的时候,人山人海的景区和大街你就可以想象到没几个人原意静下心来阅读一番的。

  二,糟糕的社会环境。

  如今的中国相比于过去,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仍有大量的寒门子弟通过读书这条路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是面对大学的扩招,毕业后将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当看到自己辛辛苦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到头来却很难找到一个好工作时,很多人便开始贬低知识的力量,于是催生了读书无用论。这就把读书的群体全部集中在了青少年,因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学校里必须强制接受教育。

  三,稀缺的阅读习惯。

  所谓生活压力和社会环境从对个人来说,从某种角度上来看都是借口,因为有些事只要你想做,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就算生活压力再大,也没有大到一天24小时全在工作。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培养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数字“阅读”的普及。

  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数字化科技的普及,人们更倾向于将时间花在刷微博、看微信、聊QQ和阅读网络小说上面。信息的“大爆炸”和紊乱导致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去筛选有用的信息。电视上的娱乐节目和宫廷斗戏让人过足了眼瘾,甚至在人们的闲谈中也更倾向于聊一些某某明星又劈腿了或者离婚了的八卦新闻,却不会去关注身边的人。

  当代中国人怎么去读书

  首先。小时候拿到一本书就是好书,不存在怎样读书的问题,如饥似渴地读和慢慢吞吞地读都一样,反正是开卷有益,读了就有出息。今天我们把读书当成一门学问来看的时候,我认为读书应该有几个态度。第一个是手不释卷,也即天天要读书,读书不能停,不能当成一件活,一件重要的工作。读书应当如吃饭睡觉,是非常随便的事情,不能忽略。今天要是没读书今天就算没过。如果你后半夜醒来告诉自己今天没读书,根本睡不着,那么你就有这种精神的饥饿感。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我们要每天读点书,滋润自己的心灵。读书不是立竿见影之事,不能立马改变生活,他是个慢功夫。几天不读好像没什么,其实你已经落后了,而当你水平提高了又不容易下去。

  我们应当时时学习,做到手不释卷。我现在很忙,所以整块时间很少,但是只要我有空必定在读书。我走进任何空间只要我能看到的字我都要把它看下来,这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今天我进来教室的时候,看的不是人而是上面的字,这就是本能反应。所以说,手不释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练就这种功夫。总之,随时随地要攫取信息,要有一种饥饿感,像爱吃饭那样爱学习。

  第二个叫“书不离笔。”手不释卷很多学习好的同学能做到,但是书不离笔却比较难做到。书不离笔,指读书的时候不能空白着读,一定要适当做笔记和读书札记,做点批阅和圈点。总之,你看的那本书除非图书馆借来的,你不能让它干干净净的。小时候为了证明自己记忆力好,我的书永远干干净净,但是后来思想多了就记不住了。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联想,这个时候才证明你是真正读过了这本书。孔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学的同时就得思,所以做笔记就是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印记。有朋友问我,在博客里边很多读书札记是不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其实我小时候就习惯做读书笔记,用小卡片写好。现在读的书把做了读书笔记,把它们编排整理,再加上日记上部分可公示的内容,就变成了博客。所以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要拿支笔在身边。我的家里到处都是书,到处都有笔,家里乱七八糟。别人收拾整齐了,我认为是混乱,我要求任何地方都得有书和笔,可以随时随地很自然地读书。西方人这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古代把读书看得太高雅,只有少部分人才读书。但是在国外,读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厨房、客厅都有书。我们应该提倡读书是一件平常的事,并不是高雅,高雅要表现在你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疑而后知”,即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今天很多人认为自己会读书,但是正如我开头说的,很多概念一推敲就发现自己实际上不懂。“书”是如此,“读”亦是如此。我问你会读书吗?“读”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就不明白了。“读”这个字,还念dou(四声)。句读的“读”,即是我们今天说的标点符号。古人没有标点符号,现在的学的古文都是大学教授给大家标出来的,这本身就不一定正确。古人是自己句读的,自己找到标点,证明你就会读书了。所以这个“读”一开始就与怀疑和思考在一块。今天的读变成了念出声的“读”,念出声是好的,但是应该自己知道断在何处,这就证明你知道了意思。高考的句读考题,就是考察大家对意思的理解。从“读”我们知道,古人读书有怀疑精神。心里经常问自己:“对吗?”当然,我们怀疑它的目的并不是要推翻它,而是因为你怀疑之后接受了的东西才是真正自己的东西。我们从小要有怀疑精神,长大之后才能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工作了之后尤甚,学校里边学的东西可能过时或者僵化,但是大多是正确的。但是你工作之后你遇到的东西没有人能保证其正确性,要是没有怀疑的能力,我们就会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比如现在的广告,广告的东西多数是不靠谱的,我们必须经常保持一种怀疑精神。所以学好语文,学好数学,十分重要。我认为数学不好,语文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当然毛主席和钱钟书数学也不好,但是不是说其就没有数学能力。有数学能力就有逻辑推理能力,就是质疑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上的东西不能完全相信。

  最后一点,“知而后行”。前面说的几点咱中国人做的还好,中国人能读书,有怀疑精神,能够做笔记等等。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知识和实践脱节。中国人知道很多道理,就是不按照道理做,中国人知道的道理是世界上最多的。中国成绩很差的孩子到美国都能当班长,当数学课代表。我们整个基础教育是非常扎实的。而且学者也是,我接触法国的学者,结构主义是法国发源的,但他居然不知道结构主义!中国学者没有不知道结构主义的。中国人知道的问题和知识全世界第一,但是就是不做。所以我们讽刺一些知识分子,称其不是知识分子,只是一个知道分子。这个问题很重要,这是中国近200年来落后的主要原因。现在我们党中央表示要弘扬传统文化,但是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解决问题。清朝人的传统文化比我们好,但是鸦片战争还是照样打败了,国家照样衰亡。这里边的原因就是“知而不行”,学的道理不去做。世界上的道理并不多,你抱定一个道理,然后去实践他,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字你能做到么?从马克思到《圣经》、儒释道,这些讲的大概没几个道理,世界上大多数道理基本都被前人讲过,剩下的就需要我们去做。圣人不见得是特聪明的人或者智商和文化很高的人,六祖惠能不识字,不影响其为禅宗始,因为他能做!圣人都是实践的人。“践”的意思是“以足触地也”。一步一个脚印走在地上。但是我们大多数中国人不实践,中国培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全世界第一,但是学生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当代中国人怎样读书相关文章:

1.大学生该如何读书

2.大学生应该怎样读书

3.在中国人眼里阅读题及答案

4.中国人可以奢侈了吗阅读答案

5.不阅读的中国人阅读题答案

6.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体会3篇

    232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