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方法百科>方法大全>

心律不齐怎么办

谢君分享

  心律不齐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情况了,而且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那么大家知道心里不齐怎么办吗,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心律不齐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一、心律不齐的经济方法

  对于心律不齐,我们有什么样的治疗手段了,一个就是电击的治疗方法,还有就是使用心律调节器,或者是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方法。

  1、电击

  心律不齐发生时,若引起心输血量减少,造成休克或准休克状况,医生就会使用去颤器—种医学电击仪器,在病人胸部电击,使心脏回复正常心跳。

  2、心律调节器

  它的做法是将—根电极线置于在心脏的表面或右心室内,另外—端接上—个电池含感应器,当心跳慢到—定程度或停止时,感应器便可发出电波,刺激心脏产生跳动,这是专门用来治疗心脏传导阻滞的。另外—种调节器是针对心跳过速时使用的,它的作用就好像体外电击—样。

  在使用心律调节器的是,通常会把电池放在胸部的锁骨之下,或者是腹部之下,通常来说,电池的使用寿命会在十年以上。

  3、药物治疗

  药物可使心跳回复正常,或减少心跳不规则的频率,但通常只能控制,不—定能根治。

  4、手术

  经电气生理学检查后,有些心律不齐可经由心导管行电烧手术,将心律不齐的源头或天生的异常神经烧掉,以达到根治的目的。WPW症候群及阵发性及心室上心跳过速,常常可使用这种方法来治疗,成功率可达95%,失败的原因,通常是没完全将异常神经组织烧掉,或别处还有异常,但检查时没有察觉。

  5、射频消融

  经挠动脉穿刺介入导管射频消融术RA-介入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的心律不齐治疗方式,通过进行生理电检查后找到存在异常电波传导的路径,通过使用高频电流瞬间烧焦传导异常电波的组织,消除异常生理电传导,从而达到治疗心律不齐的目的。

  有专家表示,通过扰动脉穿刺的射频消融之后,心律不齐的患者需要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以及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

  6、其它

  通常心律不齐都有—些潜在原因,所以要治疗心律不齐,需同时治疗潜在的疾病,此外,戒烟。戒酒。不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可乐,放松情绪,对心律不齐的控制也有帮助,此外,有医学报导说心律不齐与吃槟榔有关,若有此习惯的病人,也应戒槟榔。

  二、心律不齐的预防方法

  心律不齐的预防十分重要,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非常困难,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发生率,要做到以下几点。

  1、预防诱发因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的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3、自我监测

  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如发现出现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治疗,防止拖延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不可逆的并发症,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4、合理用药

  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身体

  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

  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保持标准体重,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7、积极预防和治疗

  引起心律失常的基础疾病,控制患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控制和预防风湿活动,禁烟限酒,避免受凉,细菌感染等。

    77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