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书笔记>

出埃及记读书笔记3篇

乐平分享

  《出埃及记》是本小说,又绝不仅仅是小说。因为,显然没有多少人单从文学的角度去审视它。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学习啦小编来看看出埃及记读书笔记篇吧!

  出埃及记读书笔记篇1

  有一种力量,能凝聚民族的力量,让族人的血液沸腾;有一种信仰,能颠覆暴政的信仰,让失意者找回自己的梦想;有一种毅力,能回到家乡的毅力,让坚强者夺回家乡的斑斓彩云……

  这是什么?犹太人告诉了我们答案——对自由的呼唤。以色列人在《圣经》中有很高的地位:摩西在《圣经·出埃及记》中,接受上帝的托梦,带领无家可归的犹太人一步一步脱离险境,来到了美丽富庶的巴勒斯坦土地之上……这也许只是神话传说,但以色列-犹太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与财富。但是这却引起了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嫉恨,所以犹太人的社会形象一直不是很好,却和其他民族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有一天,西班牙-英格兰殖民者闯入了巴勒斯坦的土地,将犹太人全部赶出了巴勒斯坦这片净土。但聪明的犹太人很快在西欧找到了落脚点,又活跃起来。可是,拿破仑说的好——“一个没有国家庇护的民族是脆弱的。”所以众所周知,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成了希特勒独裁的牺牲品。

  在战争中,犹太人受得了惨痛的教训。也开始醒悟到犹太人需建立自己的国家。但与邻近国家阿拉伯结怨太深,加之巴勒斯坦地区控制者——英国为了其中东之利益,也和阿拉伯建立外交关系,犹太复国运动的实行困难重重。《出埃及记》作者里昂·尤里斯站在一个新高度,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希伯来·犹太人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以色列国的过程。这部书借用了《圣经·旧约》中的许多典故,使得《出埃及记》和出自《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同名同义,让小说主题更加深化,让人回味无穷

  小说主要写了主人公阿里·本·迦南为了希伯来·犹太复国运动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与女主人公,美国人基蒂·弗利孟德一心只想收养犹太姑娘安娜的作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时势等方面生动地描写出了以色列建国一路的艰辛与泪水。

  一个民族两千年梦想的追求啊!六十年的努力,两千年的血汗,这些都多么让人黯然失色!《出埃及记》歌颂了犹太人为国家不懈地努力,也公正地批判了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些错误。这部书让人感动:感动两千年的坚持;同时也给予人启迪——自强的民族,需要每一个族人的努力:挺起胸膛,追求自由;才能强盛不衰。

  出埃及记读书笔记篇2

  埃及法老把流浪到埃及的犹太人当奴隶,当时,出现了一个杰出的犹太人领袖摩西,他请求埃及的法老释放犹太人,让他们回到自己的故乡迦南,埃及法老不同意,并继续做着奴役犹太人的事情,这时,上帝发怒了,给埃及人降下了“十大灾”,以示对埃及奴役犹太人的惩罚,这十大灾分别如下:血水灾、青蛙灾、虱子灾、畜疫灾、泡疮灾、冰雹灾、蝗灾、黑暗之灾、长子灾。

  这个故事,让人对万能的上帝有了更大的恐惧和害怕,上帝似乎就是一个顺我者昌而逆我者亡的暴君,虽然,上帝如此惩罚是事出有因。不过,我们从这个神话传说中貌似能得出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恐吓”是所有宗教的一种手段。试想一下,哪个民族、哪个国家能经受得起这十大灾难。一个可以摧毁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神,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那更是随意地可以支配个人的生命与祸福荣辱。因此,所有的宗教都在宣扬神的善的同时,还附加着如果背弃信仰或者阻碍宗教传播时,将受到神的惩罚,这个很重要,简单来说,就是对于信徒,总是恩威并用,胡萝卜加大棒,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第二,《出埃及记》中可以看出上帝的厚此薄彼。出埃及记中,上帝为埃及人布下的十大灾难,很明显上帝作为宇宙的创造者,对于他所创造之物的厚此薄彼:虽然犹太人是上帝之选民,可是,埃及人亦是他所造之物,原则上来说,甚至,埃及人所信仰的埃及之神亦是他所造之物,为何对他所造之物如此残酷?当然,从理性的、历史的看待这些神话,那么,很明显,犹太人是上帝信仰的常随众,因此,上帝当然会厚此薄彼,就像一个议员要选举总统,如果有幸当选后,他当然要考虑对于支持他、给他竞选资金、给他选票的人,宗教亦是如此。

  第三,摩西与埃及法老斗法,探讨宗教的神迹问题。摩西与埃及法老斗法的故事,有点像《西游记》中孙悟空与二郎神杨戬之间的苦战。据史学家的研究,犹太人是否在埃及生活过,至今,在埃及的历史遗址中没有找到丝毫的证据,因此,《出埃及记》有可能是完全没有历史根据的文学作品,出于《圣经》作者的想象。如果,这部分故事让埃及人叙述,我想斗法结果肯定会是另一个样子,一定会是埃及法老的御用法师们斗败了摩西等人。

  可是,我们这些想要探讨的是神亦的问题,摩西在斗法中借上帝之力量显了神迹,而后来的传教者,耶酥及基督的神及所有的代理,为了增强信徒的信心而可以随进随地地显神迹,并证明,上帝及主耶酥基督这三位一体的真神的真实的存在。可是,却将他教他方之神之代理人的这种方式,直接污蔑为巫术、附魔。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是宗教排他性的集中体现。这里面就出现一个悖论:如果他教他派不能显神迹,则说他教他派无人无神;若他教他派也变了相同的法术,甚至更高,则斥之为魔鬼撒旦的能力。那么谁是上帝谁是撒旦又成了一个大问题。普遍的标准则在于谁行人道、天道,行仁爱、博爱、大爱、大善等这些普世的价值,但人的目光总浅短的,因此,谁是真正的大善、大爱,还需要一双智慧的眼睛,体认物外之理,才能辨诸有情是否符合道的原则。因此,这又似乎上升到了哲理的思辨上,因此,抛开神,寻找人类的理性力量又显得是如此的重要。可是,人类往往是胜者王侯,败者寇,而宗教的竞争也是如此。在西方,宗教的冲突,往往通过宗教的战争去解决,相比较而言,中国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温和。

  结论,不可否认,基督教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宗教,在西方世界有着国教的地位,武汉大学哲学教授邓晓芒在一次关于国人信仰的演讲中,对基督教的评价非常高,不过,他说自己不会信仰基督教。不过,在他的演讲中,自相矛盾的地方还是很多,或者说,他自己内心的矛盾吧,既想信仰又怕他不灵,没有中国传统宗教中的神实心实意,还怕信仰了上帝不能信仰其他的神,比如佛菩萨、宙斯、雅典娜等,简单来说,也是他对西方文明的不放心,这也可以说是他爱国性的另一种体现吧!不过,宗教是超国界的,甚至超四万八千阿僧只劫和三千大千世界的。

  总之,如果未来基督教欲在中国和平传播,那么,包括基督的信仰者和其他教派、非宗教信仰人士必须增加沟通,认识到宗教之间的和谐远比对抗好,对话远比隔阂好,不能将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凌驾于其他宗教之上,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出埃及记》读书笔记篇3

  《出埃及记》是本小说,又绝不仅仅是小说。因为,显然没有多少人单从文学的角度去审视它。

  是一部历史?却只是讲述了围绕几个人物发生的事件。尽管,事件本身让人惊心动魄、扼腕叹息。

  是什么在一直主宰着犹太人的命运?

  民族的?整个犹太民族虽然因独特信仰而生,但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不仅是邻居,也是兄弟。虽然,一个嫡生、一个庶出。

  是宗教吗?亚伯拉罕信仰耶和华,以色列(雅各)的后代成为上帝的选民,可信奉者为何会遭受万般苦难?犹太教衍生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后者的信徒为何要对前者施以灭绝与残害?又为何要阻止他们回到永恒的上帝之国?即使,耶稣也是犹太人;哪怕,先知穆罕默德曾经与他们签订过和平协议。

  是土地吗?贫瘠的土地似乎又不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他们在沼泽和沙漠中辛苦地建设家园。甚至,更多的时候他们漂泊在外,有“家”难回。

  所有犹太人经历的苦难,似乎都是注脚,只要他们能活下来、活下来!有了生存,才配有亲情、才配有兄弟友谊,才配将刻骨铭心的爱情化作绕指柔…

  在他们不是政治的牺牲品,从军事碾压中逃脱,在经济夹缝中胜出,从文化隔绝中发展…之后,他们终于能用自己的农业、科技、教育和卫生,一点点地壮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复了,犹太人又当何去何从?

  就这样的一部小说,读者云:“以小说写历史”、“你可能不知道的犹太人”、“从奴隶到自由的开始”、“心中总要有坚持”、“压迫激发潜能”、“挣扎”、“革命”、“传奇”…”

  《出埃及记》读书笔记篇4

  对犹太人的知晓更多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对他们的集体屠杀,种族灭绝,不得其解的是纳粹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八九十年代,国内电视新闻中常有“巴以冲突”的报道,印象比较深刻,但究竟谁是谁非,一直稀里糊涂。假期在家看了美国作家里昂﹒尤里斯1958年的作品《出埃及记》,对那段历史总算有了些“一知半解”。

  《出埃及记》以两位主人公——一位美国护士与一位犹太复国主义者,在“二战”后帮助那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移民巴基斯坦的曲折经历为主线,展现出了犹太民族作为世界大家庭成员,在两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遭遇到不公平对待的历史脉络,尤其阐释了这样一个史事,即每当社会动荡时,世界各国的当权者都以种种原因将犹太人视为替罪羔羊,致使犹太民族屡屡成为各国社会动荡中的清洗对象,而犹太民族也正是在这种与强权迫害争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组织结构和政治理念。

  《出埃及记》书名源自于《圣经》。按犹太教的说法,《旧约圣经》是犹太人所写的犹太教义,以犹太人的母语希伯来文写就。这里记载着主与他的选民以色列人所立的盟约。“旧约”之所以称为“约”,来源于耶和华击杀埃及人,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法老之时与以色列人立的约。《圣经》里一个个的故事充满了对苦难的反思和对自由的向往。

  书中男主人公将承载孩子们逃亡的货船就更名为“出埃及号”。船上共有300个孩子,年龄在十岁到十七岁之间,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德国集中营或种族清洗后的幸存者,他们不惜以生命来抗争,只为能获得自由,踏上古老的家园——巴勒斯坦。在巴勒斯坦,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是来自世界七十多个国家的一批批犹太移民凭借坚忍、勇敢、智慧、勤劳,逐步站稳扎下根来。

  今年三四月份《现代特殊教育》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以色列的特殊教育情况,看了以后很有感触,觉得一个新兴的国家身处战乱,却能够关注到弱势群体,出台的制度政策非常周到,很是了不起。在读了《出埃及记》后,我更能体会这些政策的背后是犹太人对教育、对儿童的特别情怀。书中描写到许多定居点在前期开垦荒地填埋沼泽滩涂后,建设的第一幢固定建筑,肯定都是给孩子们建设的活动中心,且青少年活动中心无一例外是在定居点最中心的位置,最为安全。在与阿拉伯人的冲突中,只要有一点间隙,都会坚持给孩子们上课,出报纸。在犹太人心中,孩子们就是希望。

  犹太人热爱学习,他们当中诞生了许多伟大人物,如爱因斯坦、海涅、罗斯恰尔德、卡尔﹒马克思、门德尔松、弗洛伊德……“杰出的学者和宗教领袖受到尊重,对智慧的探索不容被干扰。”在激烈的战争中,尽管死亡随时降临,可那些年纪轻轻的哈加纳、突击队帕尔马赫都还念念不忘有朝一日要再回到大学校园,继续学业,这种对学习的渴望精神根深蒂固,令人唏嘘,难怪以色列的科学技术进步飞速。

  全书每一章都绘有相关的地图,标示地点地名,因为陌生,所以觉得有些眼花缭乱,看得比较吃力,但书中多次提到的一个地方,相信谁都不会忽略,那就是耶路撒冷的“哭墙”,犹太教圣迹。哭墙的上方,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岩石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作者在颂扬犹太民族求生存求家园的斗争的同时,也表现出对普通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悲惨命运的同情。书中在写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开始逃亡时,特别说到这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苦难的开始”,表现了同情。还通过主人公与阿拉伯兄弟由儿时亲密到社会局势导致的无奈背离,流露出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和平共处的愿望。正如犹太教的哭墙、穆斯林的清真寺,岁月的变化,历史的沧桑,使得它们再也不能分开。

  应当说,作者里昂﹒尤里斯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书中许多地方的描写都非常惊心动魄,孩子们的绝食斗争、集中营里的屠杀、定居点反对掠夺的抵抗斗争、对考德威尔“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1947年联合国大会对巴勒斯坦分治的表决等,无不扣人心弦。书中对爱情的描写也很出色,有的缱倦缠绵、有的率性诚挚、有的惺惺相惜,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难能可贵的还有作者对恐怖事件、犹太组织内部的矛盾等所抱持的理性描述角度。

  《出埃及记》展现的是一幅跌宕起伏、错综复杂的历史长卷,虽说只是一本小说,但能给人诸多启迪。它是“对欧洲犹太民族遭受的非人待遇,19-20世纪移民巴勒斯坦的艰难,直至以色列成立的一个充满激情的总结。”

  出埃及记读书笔记篇5

  《出埃及记》是2014年阅毕的第一本书,全书的中心是叙述犹太人复国的历史宏篇。犹太人自被罗马人驱逐出世代生存的土地以来长久经历的蔑视、屈辱、虐待和杀戮没有动摇其对于上帝的信仰,没有啃噬其身为犹太人的尊严,没有动摇其对于律法的忠诚,没有丧失其对道德的底线,没有摧残其对于自由的渴望。正是这些坚守,一个消失了两千年的国家在外敌环伺、阻挠、入侵中得以新生。

  三千年前的所罗门时期,以色列王朝繁荣鼎盛。所罗门王富有、智慧,修建了所有犹太人心中的圣殿——所罗门圣殿。然而公元132年由于起义失败,犹太人被驱逐出了他们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流落到世界。虽然有着高水平的辩论才能以及聪明的经商头脑,犹太人的却一再成为历史灾难的替罪羔羊,难以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犹太人最大的苦难远不止这些——二战以后,以希特勒为头目的纳粹分子极力宣扬民粹主义,展开了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一时间,死亡的恐惧降临到所有德国、波兰以及被纳粹侵占的地区的犹太人头上。对犹太人的屠戮不可不谓之灭绝人性,灭绝手段不可不谓之残忍至极。奥斯维辛集中营作为冰山一角已经令全人类毛骨悚然。虽然不乏友邦的好心人士救助,但是没有发言权的犹太人始终无法摆脱被丑化、被无辜职责的境地,对于犹太人的偏见难以消除。

  虽然对弥赛亚的降临深信不疑,一些有识之士还是意识到不独立不自由。犹太复国主义逐渐盛行,一批批热血志士为了复国前赴后继,期望回到故土。当此时,日不落帝国仍然在殖民地道路上苟延残喘,企图从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复国组织两方牟利,对于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地区更是百般阻挠。书中以阿里为代表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从与英国人斗智斗勇——通过帮助犹太人前往巴勒斯坦“偷渡”成功,到在巴勒斯坦购置土地、开垦耕作建立集体农庄,再到保卫新生的以色列浴血奋战,完成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伴随着流血牺牲,充满着尔虞我诈、侵略背叛。但正是因为经受过所有被压迫的境地,求生的意志才十分顽强;正是因为忠诚不渝的信仰,极大的潜能才能以激发。

  然而最为令我欣赏的是阿里的父亲巴拉克。这个虔诚的犹太人永远能够自我克制,没有产生像胞弟那样极端的复仇思想,和当时托管的英国正面冲突,而是用沉稳的作风和冷静的头脑,考虑自身的实力,坚定最终的目标,在大国制定的游戏规则中纵横捭阖,为最后实现巴以分治鞠躬尽瘁。他的一生光辉灿烂,但是其人却从未做出任何冲动的事情。这不禁让我想起笔记上的一句话“开花是灿烂的,但是我们要成熟,这叫居于幽暗而暗自努力”。对于巴拉克来说,他的遭遇岂止是幽暗,简直是漆黑一片。

  犹太人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同时带来了阿拉伯人的苦难。虽然民谚云一山不容二虎,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阿拉伯人的苦难与其自身不无关系。他们一直享受着压迫者的高傲,缺乏犹太人的坚韧和团结,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生命渴望,面对一群死士怎能不溃败?即使是现在所谓的和平年代,一旦人们在物欲横流中麻木,灵魂终将受到腐蚀,也就看不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而,人的巨大潜能也就是这样被封印的。没有一个荣辱和存亡的意识高度,潜能将永远潜藏。

75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