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撒哈拉的故事写了三毛和荷西的美好点滴。读完撒哈拉的故事,大家都在交流什么阅读心得呢?来看看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希望你有所收获。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一
《撒哈拉的故事》留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三毛和荷西对于艰苦生活的那份乐观与豁达,大漠的孤独与物质的贫瘠反而成了两人快乐的源泉,在这个用金钱衡量幸福感的时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学——美好的人生就是爱、自由与经历。
非常欣赏三毛对于生活里那些“坏事”的态度:
面对撒哈拉威邻居们时偷时“抢”的各种骚扰,三毛却把他们称为芳邻,并且写下“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他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为了多赚些钱,两人辛辛苦苦一天打渔卖钱后的收账单,却被三毛不小心放在洗衣机里洗烂了,此时,三毛写到“我坐在浴室门口的石阶上,又哭又笑起来”;
三毛与荷西驾车去大漠深处寻化石,荷西陷入泥浆险些丧命,三毛求救时却又差点被歹人强暴,两人拼尽全力终于逃生,在回家的路上,三毛却记录了两人这样的对话:“三毛,还要化石吗?”荷西呻吟似的问着我。“要。”我简短地回答他。“你呢?”我问他。“我更要了。”“什么时候再来?”“明天下午。”
这样的文字一次次打动着我。的确,像三毛那样,换一个角度看待“坏事”,也许就成了“好事”,而我们需要的是则乐观的精神与豁达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比起三毛要富足与安逸得多,但似乎“坏事”总是一件挨着一件,“好事”却成了沙漠里的绿洲,苦苦难寻。个中缘由固然纷繁复杂,但至少一点,我们总是畏惧“坏事”,拒绝“坏事”,抱怨“坏事”,却很少用心去体会和思考“坏事”。三毛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坏事”和“好事”其实只是相隔一层薄薄的纸,能够捅破它的是我们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二
三毛用行动告诉我们,人都应该心怀平等之心,种族,信仰,肤色,性别,贫富贵贱等等,都不应该成为人与人对立的缘由。
作为一个同志,我所在的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性取向造成的歧视、仇恨甚至杀戮在当今世界依然时有发生,应该说,我们对于平等的诉求是强烈和急迫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对于社会上种种不平等的态度却往往是沉默不语的,逆来顺受的,忍气吞声的。
我想,所谓平等之心,不应该只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也是要为自己的平等权益而勇敢发声。通向平等的道路绝不是一两个先行者的披荆斩棘,它需的是每一份微小力量的熊熊汇聚。愿更多的同志能够走出内心的恐惧,为本应属于我们的自由与平等而勇敢前行。
第一次读《撒哈拉的故事》后,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异乡大漠的孤寂和贫瘠,却孕育出五味俱全的精神盛宴。读三毛的故事,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撒哈拉沙漠中,与三毛和荷西一起,装饰新居,帮助邻里,飞驰大漠,体味孤寂。眼前一片精彩,而内心却无比平静,这就是三毛如涓涓流水的文字中所蕴藏的巨大的平凡的力量。”现在读来,依然觉得自己当时总结得挺好,也以此作为这第二篇读书笔记的结尾吧,愿今后能在书与生活中,体味更多这样的平凡。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三
记得第一次读《撒哈拉》时,印象最深的,便是沙巴军曹的故事。一个背负着家仇国恨的军人,却为了保护仇敌撒哈拉威人的孩子而失去生命,在这样悲情的故事里,仇恨以最英勇崇高的方式化解,留下的是人性的善良与温存。
而这个故事勾起我回忆的,并不只是军曹对我的震撼,还有我与同心圆读书会由此结下的缘分。
2011年的10月16日,在我27岁生日的当天,我第一次参加了同心圆读书会的活动,当期活动的主题是《我心中的书》,要求每个人分享一本喜爱的书,而我分享的,便是《撒哈拉的故事》中的这个沙巴军曹的故事。
在小组讨论中,我向同组的几个朋友介绍了故事情节,并朗读了文章的最后几段感动我的文字,我这个新人与大家之间的距离也因军曹的故事而由陌生走向信任,我从此开始了在读书会精彩的旅程。时至今日,那些每周日下午在关中往事包厢里的温馨的拥抱与真诚的分享,都始终牢牢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那是属于读书会每一个人的幸福的回忆。
所以,我需要感谢三毛,她不仅为我带来了书中的那些美好,更将我带了现实生活中的陪伴和温暖。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