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5篇600字

明健分享

为了强国,他效仿西洋,开展洋务运动,却只学得皮毛,不得精髓。在推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畏首畏尾,实行“官督民办”的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李鸿章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李鸿章读后感1

悲情宰相——李鸿章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 数历朝历代,吾最不喜乃元及清,以一外族而入主中原,籍野蛮而统治文明,以虐为乐,嗜杀成性,残酷成性,流毒遗万年,对华夏对人类没丝毫的进步意义,彻底的反人类政权。 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故吾对清臣无一好感——盖一众言必称奴才之犬儒也。然小儿学史,常言及李鸿章,吾知之甚少,遂购书一册,乃梁启超著《李鸿章传》也。细读研读,竟为之击节,为之叹惋。 梁为康梁“百日维新”之首,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更有挖祖坟之仇(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时,奉旨铲平康梁祖坟。——李的祖坟也曾被太平天国铲平过。)然任公能在李鸿章死后仅两月便著成此书,且书中并没私愤之言,还颇多为李解免之言,确乃真君子也。 李鸿章之于晚清,功过大事,愚以为有四:一曰平吴,一曰剿捻,一曰洋务,一曰外交。

平吴:师承曾国藩,仿湘军建淮军,以其八千子弟起事,转斗各地,大小数十战,始于松江,终于嘉兴,凡两岁余,平吴功成。 剿捻:李鸿章之前,各等将相已剿捻十五年,皆无所成。李接手后,采取步步为营,坚壁清野之策略,一年余终剿捻功成。 故梁启超赞李鸿章:“鸿章之用兵也,谋定后动,料敌如神,故在军中十五年,未尝有所挫衄。虽曰幸运,亦岂不以人事耶!” 以平吴剿捻之功,李鸿章遂成名臣重臣。此后二十余年,专注洋务和外务。 洋务分军队洋务和商务。然甲午一役,苦心经营二十年之北洋军队,消亡殆尽。故梁说:“李鸿章盖代之勋名,自中日之战没。”但当“李鸿章以一身为万矢之的,几于身无万肤,人皆欲杀”时,梁为李开解,云: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是故谓中国全国军族皆腐败可也,徒归罪于李鸿章之淮军不可也。 商业之洋务,亦困难重重。兹举例:引进电报,费时十二年;修建铁路,从提出到批准,用时十七年。然则李鸿章用之权力、谋略与韧性,终有所建树:第一支由洋枪装备的部队,第一支独立的洋炮部队,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第一个译书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第一个译书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 虽有诸多“第一”,但梁启超亦一言否之。曰:“李鸿章所办商务,亦无一成效可睹者。”原因是,官员管企业过多过死。(看到此,真乃佩服梁公之真知灼见也,试看本朝之国企。) 外交也者,出使欧美各国,签订各种丧权辱国之条约,如《马关条约》《中俄密约》《义和团和约》等。弱国无外交,纵李鸿章乃当时清廷之第一流,又能如何?梁启超评论其外交手腕:“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而所谓联,也只是临时抱佛脚,反受制于人,最后自作自受。 对于李鸿章,梁启超态度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所谓“识”,梁在书中不止一次说李“不学无术”。李鸿章以进士之身晋身官场,何为“不学无术”? 梁启超之意,是说李鸿章“不敢破格”,其所倾注的洋务,不过是为大清腐朽之政权的缝缝补补,其“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源”乃真“不学无术”也! 梁启超断论,日本之崛起,乃先宪政之改革。故,清洋务之失败,李鸿章之悲剧,大清王朝之悲剧,时代之悲剧,注定之矣。 后来之诸君子,读此能不动容乎?

李鸿章读后感2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却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现状,这实在是叫人悲哀。李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

李鸿章读后感3

读了梁启超著的《李鸿章传》,因为梁启超与李鸿章属于两个政治派别,所以感觉本书应该相对公正,起码不会过分褒奖李鸿章。

本书中的李鸿章与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明显不同。教材中的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封建卫道士。但本书中的李鸿章却是一个中心报国的“英雄”(更多的是在他自己心中)。李鸿章怀着一颗报国的心,在曾国藩的提携下,再加上各种机遇,先后评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成为了大权在握的权臣。他推进洋务运动,训练新军,组建北洋舰队,周旋于西方各国列强之间,成为中国外交第一人。但是他始终超越不了自己的思想局限,他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他注定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守护者。尽管他内心深处想帮助国家富强,但是他始终意识不到,中国的落后是有落后的封建制度所决定,而不知道民主为何物,更不知道民主政治为何物。他只能在封建统治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封建保守派的阻挠,他更加难以施展拳脚。

外交中,李鸿章先后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此,他被冠以卖国贼的称号。可是在当时的情形下,诸多条约的签订都是无法挽回的,无论哪位外交家去谈判,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李鸿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列强从中国攫取的权利。中日甲午海战后,李鸿章在一本与伊藤博文商议《马关条约》的过程就能说明这一切。当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多次商讨,一直难以达成一致,李鸿章在回旅馆的路上遭遇枪击,伤势严重,但依然坚持商讨玩条约条款,日本方面处于歉意,在条约中做出一定让步,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弱国无外交,没有国家实力作为后盾,外交实力必然软弱。如果当时换做他人,未必就强过李鸿章。所以,个人觉得不能全面否定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从主观角度讲,他应该属于一个正面人物,只是他的思想局限性决定了他的失败。

李鸿章读后感4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工作之余偶尔读读史书,也是件惬意的事儿。如果问我喜欢读哪个朝代,我无法给你答案;但是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你,我最不喜欢读的是1840年后的清史,充满了屈辱。

读《李鸿章传》极其偶然,这个想法来自于读《曾国藩家书》,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书中记载了二人的书信往来。众所周知,毛和蒋介石都是非常欣赏和敬佩曾国藩的。想必,作为得意弟子的李鸿章也差不到哪儿去,故想对李鸿章多一些了解,这才读了《李鸿章传》,也算是爱屋及乌吧。

我从不敢轻易提笔对历史人物做评述,因为我可能无法准确的捕捉当时的历史背景,任何人物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和时代交融在一起的,脱离开时代背景的评述本身就具有历史局限的,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但是,读完《李鸿章传》,内心一直有一种想对其做评述的冲动,可能是我们又处在了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里,国虽大,但列强环顾,亡我中华之心不死!

自开始写《李鸿章传》读后感 ,脑子里总会闪现出一些零星的片段:既有其少不得志的彷徨,又于其中年的意气风发;既有其晚年的心力憔悴,又有其临终前的壮志未酬。

李鸿章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该传记中不乏古今中外、社会名流对其一生的评价,褒贬不一。其长处与不足也都加以阐述,但整体来说对其一生之贡献,以及才能予以肯定。

众多评价之中,我尤为推崇梁启超先生对其一生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李鸿章最大的功劳,我认为是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尽力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基本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了一份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努力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为今后的国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客观来说,李鸿章的一生是辉煌的,也是屈辱的。为了挽救大清,他力挽狂澜,强势镇压太平军,捻军,从而维护了大清朝的相对安定。他效法西洋,出访欧美各国,开展洋务运动,办学堂,造船厂,志在强大中国。他与众列强唇枪舌战,以一人之力周旋于列强之间,虽签众多不平等条约,实则力不从心,无奈之举。我甚至认为,李鸿章无丝毫利己之心,处处以江山社稷为重,其一生矜矜业业,不辞辛苦,至死不渝。

李鸿章读后感5

李鸿章最大的功劳,我认为是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尽力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基本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了一份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努力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为今后的国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客观来说,李鸿章的一生是辉煌的,也是屈辱的。为了挽救大清,他力挽狂澜,强势镇压太平军,捻军,从而维护了大清朝的相对安定。他效法西洋,出访欧美各国,开展洋务运动,办学堂,造船厂,志在强大中国。他与众列强唇枪舌战,以一人之力周旋于列强之间,虽签众多不平等条约,实则力不从心,无奈之举。我甚至认为,李鸿章无丝毫利己之心,处处以江山社稷为重,其一生矜矜业业,不辞辛苦,至死不渝。

既然其位高权重,又一心为公,为何却壮志未酬,反而国力日趋衰退呢?为何能击溃占据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军、捻军,而无力驱逐列强呢?为何被世界公认的一位伟大的外交家却总是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呢?

他的思想是狭隘的,是典型的儒臣,严格恪守儒臣的纲常伦理规范。他爱国,更忠君,甚至到了愚君的地步。尽管他打破了部分旧思想,接受了新鲜事物,推崇洋务运动,但是他却无法跳出封建思维的禁锢。

一个儒家文化的饱学之士,他哪里知道,生产技术的变革会推动思想的变革,思想的变革会更好的推动技术的进步。他也不知道,西洋的火车已经冲破了西方君主的特权而走上了君主立宪,而洋人的大炮居然没有打破大清皇帝的封建专制。他更不可能知道,引进西洋的先进技术不仅仅是要提升大清的工业实力,还承担了冲击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重担。

开展洋务运动,与其说是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不如说是用西方已开化的思维对抗中国千年的封建,并且是以一个李鸿章式半开化的思想,对抗几千年来万万人的禁锢,因此其成败或许早已是注定的。尽管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在如此官僚的封建君主专制时代的中国也算是了不得的尝试了,如此庞大的官僚系统也仅有李鸿章一人敢尝试而已。

李鸿章读后感5篇600字相关文章

李鸿章传读后感范文1500字5篇

单行街读后感5篇600字

彩虹鸽读后感5篇600字

名著读后感5篇600字

《水浒传》读后感5篇600字

《活着》600字读后感5篇范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5篇600字

《水浒传》读后感5篇

《活着》读后感600字5篇

名著导读读后感5篇读书笔记600字

    上一篇:曾国藩书籍读后感5篇600字

    下一篇:插上乐观的翅膀读后感5篇600字

    636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