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关于《生命册》读后感5篇

美怡2分享

  一本《生命册》,镌刻着一个个来自黄土的充满张力的生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生命册》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生命册》读后感一

  李佩甫在《生命册》里解释了水尽鱼飞四个字。原话这么说:

  “水尽鹅飞”说的是情感依附,“水尽鱼飞”讲的是生存关系。“水尽鹅飞”停留在物质形态,有来有去;“水尽鱼飞”说的是四维向度,神秘莫测……两则不在一个层面上。“水尽鱼飞”,虽然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句民间俗语,可它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诡异,一种升华后的决绝。

  读到这,我想到的是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开头,一群海豚飞上天了。

  对于这四个字,他举了两个个例子:

  当年,梁五方为了盖房,曾经抽干了一个坑塘里的水。这水里原是有鱼的。那时候,我常常看见水中冒出的泡泡儿,也亲眼见过一群一群的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但真到水抽干的时候,却没有看到一条鱼!也就是说,一夜之间,鱼飞了。

  水尽了,鱼没有翅膀,它怎么飞呢?它又能飞到哪里去?不客气地说,我用了将近一生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可我至今仍然没有想明白。

  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在咱们的家乡无梁,原本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芦苇荡连绵百里,一眼望不到边,好像一生一世也割不完、走不出的样子。苇荡的尽头,有一个大水潭,名为:望月潭。民间也有叫“老鳖潭”的。据老辈人说,这潭有几百年了,从来没有干过。还有老人说,这潭里有一锅盖那么大的老鳖。夏日里,曾有人亲眼见它在潭边晒盖儿来着。还有人说,它会滚动着在岸上走路,已经成精了。鱼就更不用说了,鱼在水中游,在浪花里跳跃、嬉戏,这是谁都知道的。

  可是,三十年过去了,整个芦苇荡都消失了,望月潭也干了。可那锅盖大的老鳖呢?鱼们呢?没有翅膀的鱼,飞到哪里去了?

  同样的故事,我爸也跟我说过。

  其实没有那么离谱,水不是一天干的。如果是水迅速干,鱼不会飞走,我小时候就看见村人干的涸泽而渔的事。

  他那个一夜之间,鱼飞了,说得有点玄。

  这是《生命册》里第一个警示。

  第二个警示,是在小说的结尾,原话是这样的:

  我得找到一个能“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

  ——在这里,我告诉你,我不是迷信。我不迷信。我所说的方法,“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不是“梁仙儿”那种,不是凭意念,也不是钱的问题……这你知道的。乡人供我上了十九年学。整整十九年哪!我真心期望着,我能为我的家乡,我的亲人们,找到一种……“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如果我此生找不到,就让儿子、或是孙子去找。

  李佩甫在这里似乎是打了一个哑谜。

  在我读来,按照高中学到的阅读分析方法,这里有三层能读到的含义。

  一,我知恩图报。

  二,家乡的事,不是迷信和钱能解决的。

  三,问题很难解决,要让儿子和孙子继续。

  第三个警示,是对读者的警示。

  李佩甫在小说里设置了若干悬念,或者不叫悬念,临时想不起词来,就叫线头吧。

  先是在吴总和骆驼的暗号里,突兀的蹦出了,老蔡,梁五方,杜秋月,春才下河坡这几个词。对这几个词作为暗号的解释,贯穿了全书。

  另一个线头,是女人梅村。也就是吴总的初恋。

  还有一个线头,就是我所说的第三个警示。就是汗血石榴。

  这个石榴从出现开始,就是悬疑的,谁也不知道它底下到底有没有一颗人头,这不是普通的人头,是女儿把父亲的人头割下来养石榴的。

  这个警示,是警示读者对现实的信任度。你是不相信呢,还是相信呢?你个人认为,人到底坏到什么程度了?这答案只是你自己的答案。

  小说的最后说,那不是人头,其实是狗头。为什么是狗头,只是因为女儿给他妈解闷的那个狗死了。但狗头为什么埋在石榴下,是全狗还是只有狗头?作者对这个悬念的解决,其实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而女儿的理由是,她体会过父爱,她问吴总,我有那么坏吗?这个解释有点乏力,如果你看小说的前头,你就觉得这个解释,不是那么有说服力。如果小说最后写明了是人头,就相当黑暗了。作者大概也不想那么写。

  小说有个很悲凉的结尾,他的悲凉已经冲掉了悬疑的氛围。这个结尾很成功。

  《生命册》里的很大篇幅,写的都是仇恨善良和隐忍。这是平原百姓的特质。

  有人评价李佩甫的小说写的是畸人。从表面上看,是这样。但是,要怎么写才能把平原百姓过于隐晦的人性写出来,如果不去拉钢筋,能不能看出钢筋的延展性来?很难说。

  在我看,李佩甫主要都是在写人,故事上的加工他是粗线条的,几乎就是一个老套的发家腐败破产的套路。他就是要把他所理解的人说出来,准确说,是百姓。我曾写过,《生命册》就是酒桌上说出来的小说,富有感染力,事情可以是很夸张没谱的,但人必须可信,细节必须有冲击,有悬疑,解答悬疑的关节最重要,这些关节就是百姓的本质。为了把对百姓的解读说清楚,小说不是老老实实的写故事,而是采用复述的方式,小时候老师叫复述一遍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这种写法,小说就有了说的效果,是传统的技法。不是现代小说的写。

  《生命册》读后感二

  知道《生命册》还是在去年年中的时候,去隔壁院上文学课的时候教授顺带提了一句就记下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去年茅盾文学的获奖作品。

  这周看书看得有点疯所以看得有点快,以及全书也不是很长。

  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关于乡村和城市的变迁,讲述人性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关于跌宕的人生,关于物质、精神、理想、情感的失衡。

  拼命“抢”的骆驼,“背着土地”的我,粱五方、虫嫂、春才、老姑父、梅村、卫丽丽……各异的故事,最后却是“水尽鱼飞”的故事。

  我还要问一句:你知道“水尽鱼飞”的道理么?

  你一定以为我说错了。你会说,是“水尽鹅飞”吧?不错,成语大辞典上就是这么写的。它的出处来自于关汉卿《望江亭》里的一句唱词,表述的是“眉南面北、恩断义绝”的意思。要我说,这关于情感的一句形容,是很浅表的。这也许是关汉卿老先生的笔误,更有可能是江湖艺人为了合辙押韵在戏台上随口诌改的结果。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水尽鹅飞”说的是情感依附,“水尽鱼飞”讲的是生存关系;“水尽鹅飞”停留在物质形态,有来有去;“水尽鱼飞”说的是四维向度,神秘莫测……两者不在一个层面上。“水尽鱼飞”,虽然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句民间俗语,可它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一种诡异、一种升华后的决绝。

  这一段,大概也是我在全书中最喜欢的几段之一了。“水尽鹅飞”只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已,“水尽鱼飞”却是生生去了羽翼落地为禽。或许作者本意并非如此但却读出了惨烈的味道。

  几年前我其实最不喜欢这一类的作品,年纪长了一些才渐渐看出些意思来,也能静下心来看看,大概再大一点才能觉出里面的好来吧。

  《生命册》读后感三

  我要收回之前说《生命册》是一本烂尾的书的说法,最近重读了这本小说,作为一部“巨著”,它的确不够宏大。它的叙事结构是松散的,对家乡人物的刻画是浮光掠影似的,它的主线不够明晰,主人公迷茫得有点单薄。但作为一本小说,它比许许多多书店贩卖的新书的确更有力量,它的力量在于语言,在于那粗糙的方言俚语,在于作者的沉淀,让我坚信,读下来,你对书中的人物会更有明白,你对自己的人生会更有感悟。读下去吧。

  主人公吴志鹏是无梁村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他受了全村人太多的好处,从一个婴儿开始,老村长就抱着他串门入户求婶子“给口奶吃吧”,大学又是占了全村唯一的推荐名额。这样一个受了恩惠的人,他的内心除了感激外,更多的却是逃离,他想逃出穷苦的平原山村,他最后到了城市里。无疑,他是发奋的,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起初,他想在大学教书评职称娶系花,但他走出了无梁村,他就成了全村人的救命稻草。那些给过奶喝的人的忙,能不帮吗?老村长的纸条,“见字如面”,这是给了他命的人啊,能不帮吗?但是,救命稻草只是稻草,他救不了全村的命,反而要被那些无形的手一同拉进河里了。他逃离了,不止是逃离无梁村,而是逃离所有跟无梁村有关联的人。吴志鹏,书里的“我”,成了一个没有根的人。

  我说过,这本书在12年的时候,我就读过,系列书再版的修改是好朋友波姐。当时读的确没有留下更深的印象,不然也不会在今年拿出再读。我印象深刻的是李佩甫的另一本书《羊的门》。这本《生命册》,我也一向没有把它当做寻根文学的代表,重读后,却有了体会,“我”最后逃离了,成了上市公司的股东,成了有钱人,四五百万,那是第一桶金啊,“我”把它铺在了床上,整整7层,睡在了钱上,最后踏实了。但是,“我”硌得慌,睡在钱上还是不踏实啊。而且,我总感觉背后有人,确切地说,不是人,而是一双眼睛,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被一双眼睛盯着,吴莉莉和小乔都问我,“你背后是不是有人呢?”

  能够说,结构无论如何变幻,从“我”的主线,写到拐嫂、梁五方、杜秋月、蔡总、春才,无论写到村里的哪个人,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正因,“我”的背后始终有一个人。那个人或许是埋在盆景里的老村长的一颗头颅,也或许是开了天眼的五方,“我”始终是提心吊胆的……一个没了根的人,背后却老是被一双眼睛盯着,能不害怕吗?但是这个害怕,这个凡事都要先慢一慢,却到最后救了“我”,否则,“我”是不是也早就和骆驼一样,从十八楼跳下去了呢?

  “我”是没有办法脱离无梁村的,正如作者在开头写的,“在这个世界上,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有背景的,一个人的童年或者说是背景,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我”也是有背景的人,“我”的背景,就是无梁村,是无梁村里那些把“我”奶大、让我背负了还不清的债的村人,就是这个“背景”,让“我”成了事。“我”的结局,是回到无梁村,但是债却还不完了,老村长临终前的纸条上写了“丢,我想听听国家的声音”,他是想要一台录音机,但是“我”给不了,等“我”能给的时候,人已经不在了,那些债,是还不清的,因此即使回到了无梁村,“我”也知道,回不去了。

  重读《生命册》,回忆起李佩甫写的《羊的门》,也是这样平淡的叙事,每一句话,他都是像讲给你听,你只是在听一个故事。听的时候,你也只觉平淡,听完了,回味一下,却想哭。不知不觉,听的人已经被感染了。主人公的小名叫“丢”,他一出生就被丢弃了,没有父母。他是独特的,但也是普通的,他如同所有有父母却离开了父母的人,所有逃离家乡,忘了本的人,但是真的能逃离吗?离开了,根在哪儿呢?每个个体,都只觉得自己也但是是离乡背井,有自己要过的生活。但是是活着活着,忘了一些东西,丢了一些东西?但是是觉得大城市的机遇更多,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不就行了吗?何必回去,何必回头?

  我的外公,还住在村里,村里只剩下不多的老人了。每每去,都能听到老人们谈着哪家孝顺哪家不孝顺的家常闲话?听到哪家老太被嫌弃,哪家老大爷生病是被活活气死的,每每我都疑惑,我问,那些小辈呢?怎样不劝劝父母呢?也没有人回答我的,老人间只是抱怨,他们自然也不用我去当热心的说客,也不想听我的义愤填膺。他们最多会说,作孽呢,语气里也风平浪静。他们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已经把生活过长日子了。

  但我总有不甘,却没有对策。别人家的事,我是没有资格说的。不一样的家庭有不一样的方式,外人多说一句也是不敬了。但我此刻总想到了一个办法,或许我早就在不知觉中这么实践了。但凡听说这家小辈是不孝顺的,我坚决不去和他交友做事。仔细一想,我所有的好朋友,无一不是对长辈敬重。和闺蜜聊天,她说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春耕秋收时,外婆总带她去田地里,路上会经过一个小卖部,外婆总会赊东西给她吃。她说,没想到啊,我是吃着赊的东西长大的。言谈间没有不好意思的自卑感,反而充满浓浓的幸福炫耀。即使嫁了人,她此刻有机会便去看望外婆。

  看完一本小说,总以为人生没有小说里那么激烈动荡,也没有选取考验。但或许有一天回过头,每一条路的每一个选取,都充满了二次可能,每个人都是在迷宫般的人生里走了自己的枝桠,完成了生命之树。每个人都是一部小说。

  《生命册》读后感四

  读《生命册》当然是正因他得了矛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一个标尺,当你没有好书可读时,读获奖作品,最起码能保证不轻浮、不低俗的底线。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李佩甫和他的作品(原谅我的无知),开篇读第一章,就觉得熟悉异常,百度作者果然是同乡,亲切感油然而生,这种亲切感在作品里又一次次的加深加强。

  本书文如其名,是一部以我(梁志鹏)和骆驼为主线又有老姑父、梁五方、虫嫂等人的一部生命画册,讲述的是这些人的人生经历。《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当你想开口批评别人的时候,你要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样,拥有那么多优越的条件”,起初我并不十分明白这句话,读完《生命册》之后恍然大悟。人之一生,放佛是一幢建筑,你这天看到的某人,是由他的童年、他的经历、他的见识等过去一砖一瓦组成的,你喜爱或是厌恶他的某一点,都是有其根源而不是毫无来由的。当你想武断的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在你的评语背后,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因素造就了这样的他?如本文的梁五方,一个专业上访户。上访户的形象,无赖、流氓、不明事理、给他人添乱。然而,上访户在我(一个基层工作者)并不陌生,外人看到的是他的无赖,他的没脸没皮,而我们却知道他们确实遭受了不公,这不公甚至改变了他的命运,令人无奈的是,愤其不公者如我一个小办事员,无力给他一点点帮忙,而有潜质解决他们问题的领导,基于工作忙、不知情以及对政治前途的考量种.种因素只会强制性的要求不得上访,却根本不会去解决他们上访的原因。虫嫂,一个脸皮厚如城墙的惯偷、一个不知廉耻没有节操的侏儒,却也是一个一切为了孩子

  、勤劳辛苦的母亲,在别人都挨饿的年代,她的孩子们正因她的勤劳、她的偷窃和不知廉耻不仅仅不会饿着,甚至还能吃饱,无知的孩子因饱腹而幸福,却在懂事后无比嫌弃这个让他们丢脸的母亲。以及梁志鹏、以及蔡韦香、以及骆驼、以及春才……,我们知道的是他们之后的成名或败落,我们就应知道的是他们经历了何种才至此。

  好的作品应如此,他会带给给你一个平台让你思考,而不是仅仅给你讲个故事阅后即忘,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变迁、故乡的远去、城乡的隔阂,有很多语言能够去述说,却无一不显得无力而苍白,而好的作品如本书敢于将方方面面展示给你看,至于你究竟读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因人而异,但终归是有益的,哪怕你只是知道了有这样一个人情复杂的乡村、这样一批丰富生动的人~~

  作者的语言风格也使我想起了另一个河南籍作家阎连科,他们的笔下,有同样贫瘠的土地、有同样善恶并举的村民、有同样五颜六色的村庄里的时光和声响,他们不吝于展示故乡的种.种不堪,而我们同样能读到“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正因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生命册》读后感五

  文学到底衰败到了怎样一种程度?《生命册》作为一本至今已出版五年的小说,一本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在文青聚集地豆瓣上评价人数是882人,书评33篇。同时期的一部烂电影恐怕观者和嬉笑怒骂者都是百倍于此,真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了。

  公允的讲,茅盾文学奖也并非全都是免检产品和上乘之作,其中真正可以流传下去的经典也注定是少数,再加上众口难调,自然对作品有迥异的臧否之词,但作为众多作品中北挑选出来的作品,其中可能有庸作,但应不至于有烂作,可纵你千般姣好,不抵无人观照,不是么?

  《生命册》断断续续地读了两遍,谁都知道中原省就是河南大地上的故事,这些年来河南因为穷和人口众多受到太多国人的冷眼讥笑和敌视排斥,不断被妖魔化的过程中,不少人就曾说过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人的劣根性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

  小说中不少的民间词汇让我一个临省人找到了乡音,而无梁村的故事其实发生在河南或者中国大多数的土地上,那运动中被戕害的梁五方和杜秋月、那因穷无奈放弃尊严的虫嫂、那苦苦支撑支离破粹村庄的蔡国寅、那起于俊美毁于挑逗终于残缺的春才,当然还有那生于斯长于斯,被连根拔起移植到城市中后再也无法回乡的吴志鹏。你们村里我们庄中可能没有如此典型化的人物,却或多或少都有这些人物的影子。

  整部小说像是靠线串起来的中篇小说集,靠一个个的人物构成了乡村群像图。不过乡村中竟是些走麦城和滑铁卢的故事,与此对照的城中,骆驼和吴志鹏两人却是大杀四方予取予求。但相同的却是这些执拗的不愿轻易向现实低头的人最终让流光改变的面目全非,从某种意义上里面所有的人都是一败涂地,在过往与当下的时代流变中,众人那些忠与奸、得与失、进与退的故事不断发生流转,想追求的和最后得到的成为了两样东西。

  城乡二元对立中,乡村是众人的根,但一俟离开乡村,大家都再也不想回来,都想自此家乡变故乡,都想成为城中那因时代而兴盛的骆驼。随着岁月变迁和岁数见长,渐渐体味城市可以有家,可以是家,但永远不是家乡,那些努力忘记的乡村往事渐渐回到记忆中,再次回到乡村,却发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再次回到乡村,却明白再也回不到曾经的那个家乡。

  路遥、陈忠实和李佩甫们一直在不遗余力的脚踏黄土,手写乡村,可是现如今的乡村没有了众人信奉的祠堂,缺少了当年告老还乡的乡绅,失却了忠孝节义的道德约束,凋敝的乡村该走向何方?

相关文章:

1.生命册读后感范文5篇

2.读《生命册》有感优秀作文

3.关于《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500字

    46426